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年底,商务部公布了2011年我国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数量为14446吨,相比2010年首批出口配额16304吨,同比减少了11.4%。另据工信部透露,中国稀土生产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前提下不会大幅减少出口。
消息表明,中国稀土出口配额,虽同比略有减少,但依然坚持出口。出口进口,本属一国之事,至于出口多少、进口多少,当然也需由一个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岂料,消息一出,顿时引起了美国贸易人士的激烈反应。12月2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报告称,“中国实施国家干预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锋芒直指中国稀土出口,据这份报告称,“由于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导致某些稀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比中国国内上涨很多”,稍前,美官员甚至还表示,不排除就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政策另外向wTO提起诉讼。
看来,中国稀土出口,又成中美两国贸易争端,尽管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访问美国时表示,中国政府的稀土政策是出于环保考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环境的整治力度,这不仅有利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福荫子孙,于中国于世界都是一件太好事。然而,习惯了“政治思维”的美国贸易界人士,观察问题的角度毕竟“中西有别”得可以,有色目镜下的中国稀土出口,也被放大到了“政治化”边缘,在种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措辞中,“中方出于政治动机而减少稀土出口”一说,便是美国式的谈判手段之一,如此措辞,暴露出的是“大国经济”的脸相,多少给人有点霸王之气的感觉,因此,强加的“出于政治动机”,自然是不屑去理会的。值得关注的倒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这份有关中国遵守世界贸易组织(WTO)协定状况的年度报告,一方面高度赞扬中国加入WTO9年来的经济发展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方面却又因稀土出口配额而大光其火,甚至声称要对簿WTO“公堂”,这样的前恭后倨,恐怕也只能让人读出了美式赞扬中的虚情假意,如此逻辑颠倒,不能不为之一纠。
贸易争端的“政治化”,实际上并不局限于中国稀土。所谓“政治化”,不过是美式贸易谈判的手法而已。“政治化”的提起,也远非今日始。近年来,受金融风暴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国内消费疲软,要打开国际市场,或者像以前那样在国际市场上“皇者风范”一番,确也有点步履蹒跚,于是乎,索性祭起“政治化”旗幡,只是事过境迁,如今的世界经济,已非昔日可比,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市场景观也早已不再,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美国非但不能独霸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而且还得看看其他一些国家的脸色,时光真有点像一个巨大的磨盘,碾落了当年的霸气,打磨出了新的格局。
然而,反观近年来的国际市场,贸易摩擦不断,其中尤以中美贸易摩擦为甚,仅以刚刚过去的2010年为例,有案可稽的就有好多起,例如:3月31日,美国Aibaugh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原产中国的草甘膦进行反倾销调查。又如:2010年4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启动第一次行政复审,对来自中国的方体阀产品进行有无“威胁”认定。这次认定,是鉴于2009年4月2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的终裁决定,认定中国输美方体阀产品对其国内相同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2009年4月28日,美国商务部颁布反倾销税令,根据反倾销令和美国反倾销法律相关规定,美国进口商自2009年4月28日起进口中国方体阀产品,需暂按28.44%的倾销税率向美国海关预缴相应的保证金,而实际征收的税率就取决于上述第一次行政复审后裁定的税率。再如:2010年7月6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对圣戈班公司和韩国二和公司针对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关于反倾销案件裁决结果的上诉作出裁决,认定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与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裁决一致,支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的“中韩两国金刚石工具企业对美国的出口,给美国金刚石锯片制造行业造成了损害威胁”结论。还有如10月22日,美国地板企业联盟向中国地板企业启动反补贴、反倾销调查。
有消息说,2010年在遭受美国和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反倾销反补贴的行业中,钢铁行业首当其冲,涉及金额占所有遭遇反倾销反补贴行业总金额的60%以上,其中,中国占40%。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贸易争端之烈!一叶而知秋,美国接二连三的反倾销,让人掂量出了国际市场上的冷暖,动辄制裁,也让人在冷静应对的同时,掂量着胜算的概率。
前些时候,围绕中国标准件出口而爆发的一场中欧“螺丝战”,中国企业胜出,引起了中外贸易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场“螺丝战”,始于2007年11月,欧盟委员会决定对来自中国的“螺丝”发起反倾销调查。2009年1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螺丝”加征最高税率为85%的反倾销税,征收期限为5年。在中国就此案提起WTO争端解决机制项下的磋商未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中方于2009年10月12日提起设立专家组请求,正式启动WTO争端解决专家组审理程序,12月9日,WTO专家组正式成立。2010年8月10日,WTO争端解决专家组对中国诉欧盟紧固件反倾销措施争端案发布中期报告,初步裁定欧盟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单独税率审查制度及其在此案中的适用违反了WTO规则。12月3日,WTO专家组发布报告,裁定欧盟败诉。
一起广为关注的中欧“螺丝战”,终于以中方胜出落槌。这件贸易争端,中方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在应对的策略上可圈可点:以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贸易律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世贸组织规则,反诉欧盟违反规则。如何在贸易争端中打赢“官司”,中国企业的“螺丝保卫战”实际上成了考量中国智慧的试金石。
然而,国际贸易争端频发,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屡遭反倾销,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外贸界人士的思考;出口环境今非昔比,低价之路的被堵被截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创造”势在必行。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说开局,外贸企业要不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不要在“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痛下功夫,这是一个颇值得思量的现实问题。
消息表明,中国稀土出口配额,虽同比略有减少,但依然坚持出口。出口进口,本属一国之事,至于出口多少、进口多少,当然也需由一个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岂料,消息一出,顿时引起了美国贸易人士的激烈反应。12月2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报告称,“中国实施国家干预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锋芒直指中国稀土出口,据这份报告称,“由于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导致某些稀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比中国国内上涨很多”,稍前,美官员甚至还表示,不排除就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政策另外向wTO提起诉讼。
看来,中国稀土出口,又成中美两国贸易争端,尽管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访问美国时表示,中国政府的稀土政策是出于环保考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环境的整治力度,这不仅有利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福荫子孙,于中国于世界都是一件太好事。然而,习惯了“政治思维”的美国贸易界人士,观察问题的角度毕竟“中西有别”得可以,有色目镜下的中国稀土出口,也被放大到了“政治化”边缘,在种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措辞中,“中方出于政治动机而减少稀土出口”一说,便是美国式的谈判手段之一,如此措辞,暴露出的是“大国经济”的脸相,多少给人有点霸王之气的感觉,因此,强加的“出于政治动机”,自然是不屑去理会的。值得关注的倒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这份有关中国遵守世界贸易组织(WTO)协定状况的年度报告,一方面高度赞扬中国加入WTO9年来的经济发展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方面却又因稀土出口配额而大光其火,甚至声称要对簿WTO“公堂”,这样的前恭后倨,恐怕也只能让人读出了美式赞扬中的虚情假意,如此逻辑颠倒,不能不为之一纠。
贸易争端的“政治化”,实际上并不局限于中国稀土。所谓“政治化”,不过是美式贸易谈判的手法而已。“政治化”的提起,也远非今日始。近年来,受金融风暴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国内消费疲软,要打开国际市场,或者像以前那样在国际市场上“皇者风范”一番,确也有点步履蹒跚,于是乎,索性祭起“政治化”旗幡,只是事过境迁,如今的世界经济,已非昔日可比,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市场景观也早已不再,随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美国非但不能独霸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而且还得看看其他一些国家的脸色,时光真有点像一个巨大的磨盘,碾落了当年的霸气,打磨出了新的格局。
然而,反观近年来的国际市场,贸易摩擦不断,其中尤以中美贸易摩擦为甚,仅以刚刚过去的2010年为例,有案可稽的就有好多起,例如:3月31日,美国Aibaugh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原产中国的草甘膦进行反倾销调查。又如:2010年4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启动第一次行政复审,对来自中国的方体阀产品进行有无“威胁”认定。这次认定,是鉴于2009年4月2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的终裁决定,认定中国输美方体阀产品对其国内相同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2009年4月28日,美国商务部颁布反倾销税令,根据反倾销令和美国反倾销法律相关规定,美国进口商自2009年4月28日起进口中国方体阀产品,需暂按28.44%的倾销税率向美国海关预缴相应的保证金,而实际征收的税率就取决于上述第一次行政复审后裁定的税率。再如:2010年7月6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对圣戈班公司和韩国二和公司针对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关于反倾销案件裁决结果的上诉作出裁决,认定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与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裁决一致,支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的“中韩两国金刚石工具企业对美国的出口,给美国金刚石锯片制造行业造成了损害威胁”结论。还有如10月22日,美国地板企业联盟向中国地板企业启动反补贴、反倾销调查。
有消息说,2010年在遭受美国和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反倾销反补贴的行业中,钢铁行业首当其冲,涉及金额占所有遭遇反倾销反补贴行业总金额的60%以上,其中,中国占40%。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贸易争端之烈!一叶而知秋,美国接二连三的反倾销,让人掂量出了国际市场上的冷暖,动辄制裁,也让人在冷静应对的同时,掂量着胜算的概率。
前些时候,围绕中国标准件出口而爆发的一场中欧“螺丝战”,中国企业胜出,引起了中外贸易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场“螺丝战”,始于2007年11月,欧盟委员会决定对来自中国的“螺丝”发起反倾销调查。2009年1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螺丝”加征最高税率为85%的反倾销税,征收期限为5年。在中国就此案提起WTO争端解决机制项下的磋商未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中方于2009年10月12日提起设立专家组请求,正式启动WTO争端解决专家组审理程序,12月9日,WTO专家组正式成立。2010年8月10日,WTO争端解决专家组对中国诉欧盟紧固件反倾销措施争端案发布中期报告,初步裁定欧盟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单独税率审查制度及其在此案中的适用违反了WTO规则。12月3日,WTO专家组发布报告,裁定欧盟败诉。
一起广为关注的中欧“螺丝战”,终于以中方胜出落槌。这件贸易争端,中方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在应对的策略上可圈可点:以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贸易律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世贸组织规则,反诉欧盟违反规则。如何在贸易争端中打赢“官司”,中国企业的“螺丝保卫战”实际上成了考量中国智慧的试金石。
然而,国际贸易争端频发,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屡遭反倾销,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外贸界人士的思考;出口环境今非昔比,低价之路的被堵被截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创造”势在必行。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说开局,外贸企业要不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不要在“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痛下功夫,这是一个颇值得思量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