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筑设计1课程改革思考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双背景下,如何培养专业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高的建筑学专业人才是教学团队不断思考的问题。文章根据近年的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做思考。
  关键词:地方性应用型、新工科、建筑设计1、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TU201-4;G64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the currriculum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Desgin 1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text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Su Mengbei  Song Xueyou  Cao Hai
  School of A 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21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background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how to train architectural talents with solid professional skills, stro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high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is a question that the teaching team keeps thinking about. This article conducte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and refle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reforms in recent years.
  Keywords: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innovation ability
  自2009年開始建设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2017年2月中国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通知》,通知提出工程科技人才要满足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展要求。通知中还提出,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1】至此,可以看出在地方院校的建筑设计1课程在满足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课程设置标准更需强调地方性、应用型的教学特色,基于此对课程内容、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改革。
  1 教学现状与问题
  自2004年建筑学专业成立以来,建筑设计1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延续了上世纪90年代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的主要培养模式,以建筑表达技法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辅以建筑概论的相关知识,通过传统的手工制图及技法训练作业来训练学生的图像思维与图纸表现技巧【2】。造成学生在入学初期对建筑学专业的困惑和不解未能得到解答,误以为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对美术专业要求极高,但却不需要逻辑思维、空间分析能力的美学专业。说明现有建筑设计1课程的设置与后续专业要求及目标培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1.1 美术基础薄弱
  通过课堂随访发现,同学们在选择建筑学专业时对专业由一定了解的只占班级数的10%不到,而知道并在开学前学习或曾经学过画画兴趣班的同学也不足10%,多数同学美术基础差,绘画功底薄弱或零基础。建筑设计1课程中美术相关作业如建筑风景钢笔画、工程字_仿宋字、色彩渲染练习、素描等对他们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少部分同学学习兴趣伴随着一次次的低分作业而降低。提高学生的图形设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2 教学内容过于注重技法训练,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脱节
  建筑设计1课程80学时,设置有铅笔线条、墨线线条、水墨渲染和水彩渲染四大内容,平均每个知识点近20个学时,教学内容全部为基础的技法训练没有构型设计内容也没有三维的空间思考和探讨。一年级下学期的课程对学生的构型设计及制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大师作品分析和小型建筑设计对这方面知识要求较高。任课教师多会抱怨学生设计基础知识薄弱,建筑制图知识缺乏,图纸表达能力不足,可见建筑设计1课程急需扩展建筑设计制图标准、图纸绘制、构型设计等教学内容。   1.3 学时压缩,课时不足
  建筑设计1课程从最开始的112学时调整至96学时,到现在的80学时,课堂学时压缩了近30%,教学内容不但没有减少却略有增加,如何在现有的学时情况下进行课程教学安排并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师们的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课程教学自2015年开始至今已经历了5年的改革探索,从最开始的一味求变而变,转变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标准不断细化、优化教学内容,逐步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强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交流、与2年级任课教师交流学生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特别是2017年以来在保持基本教学模块不变的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空间构型能力、识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性思维培养。

2.1 调整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内容建筑学专业特色不突出,难以支撑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的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调整内容见表1、表2:
  从以上两表对比可看出,教学内容增加初识建筑模块让学生初步了解建筑概念和建筑设计工作基本内容,强化专业特色。完成课题报告过程中了解实地调研、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等调查研究工作方法。
  课程改革后的作业内容从临摹到设计阶段逐步过渡,训练作业循序渐进,相辅相成。在构成设计作业中提出在自然界中寻找一物体分析提炼造型元素,利用形式美的法则创作造型设计,做到有目的的进行设计。此外加强构成系列作业的延续性,立体构成需在原设计的平面构成作业基础上进行创作,同样空间构成也是解析原有的立体构成特征,加入人体尺度概念后进行设计。

2.2 实现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
  由于课程的课时数量减少,为保证作业指导质量确保教学质量采用多种教学途径,提高课堂效率强化教学效果。主要措施有:
  (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后将主要知识点及难点部分录制教学视频,平均每个知识点教学视频时长大于75分钟,總教学视频时长达680分钟,已同步上传至课程网站便于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部分章节则采用课前预习,课上互动提问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改变较为明显。
  (2)作业汇报点评以学生互评为主,通过发现他人的作业问题掌握教学知识点,老师在旁补充相关知识要点。
  (3)少量需要课堂演示的技法如裱纸等则利用导师教学团队的学生力量,课后由高年级同学指导低年级同学完成相关工作,提高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整体较好,均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现实问题。
  2.3 以赛代学,激发学习兴趣
  自2015年以来一直与院团委合作举办“徽建文化”系列活动之立体构成比赛,每届大赛均吸引院内各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历年学生参与率达到98%以上。虽然参与比赛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但1年级的新生仍有摘得桂冠,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2.4 调整课程考核体系评价标准,强调学习过程
  建筑设计1是专业基础考查课程,其主要的考核方式是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图面作业评价,这种评价不同于理论考试课程它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传统的建筑教育重结果而轻过程,导致部分学生希望通过临时突击学习获取高分非诚不利于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和知识的掌握。修订后的考核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考核内容细化到日常的基本功练习作业中,如钢笔画、仿宋字为学生日常的课后作业需每周提交并批改指导,课外参考书籍阅读需在学期末提交读书笔记作为考查学期内的学习情况。考核体系修改后考核分为三大部分,具体情况如下:
  “P”部分15%,主要由课程考勤和课后练习作业(建筑钢笔画、仿宋字练习)两大部分组成;
  “S”部分为75%,模块教学模块的作业成绩和立体构成设计成绩共同作为S部分的构成内容。
  “F”部分为15%,考查内容为读书笔记一份。根据教师提供或学生自行选择的课外阅读参考书1—2本,完成读书笔记。
  3 课程改革思考
  面对应用型本科建设要求和“新工科”的时代背景,近五年的课程改革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加入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建筑制图技法训练和构型设计训练等内容强化了设计基础能力的培养,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学习能力能到锻炼。学生们初步了解建筑制图要点并通过建筑设计方案图纸绘制训练强化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为后续课程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此次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解地方建筑特色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课程后续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
  [2]黎志涛,建筑教育面对当前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J] ,建筑学报,2007(5):6-8.
  项目基金:黄山学院校级示范性课程改革项目(181963);省级教学研究项目(PX-28182072);黄山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18JXYJ03)
  作者简介:苏梦蓓(1983—  ),浙江江山人,硕士,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电梯电气控制柜实训装置,该实训装置采用了PLC+变频器控制系统(VVVF)。绘制了PLC接线图、电气控制柜安全回路及开关门回路接线图、抱闸回路接线图;搭建了电梯电梯控制系统所需的硬件平台;编写了PLC电梯控制程序;最后完成了安装和调试等一系列工作。  关键词:电梯;PLC;电气控制柜;硬件平台控制程序  DesignandRealizationoftheTrainingDe
为了探究透水再生混凝土抗压性能,选取掺加35%由废弃C30混凝土破碎得到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和未添加再生骨料的混凝土各6组,分别就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性能以及水灰比和骨料粒径对混凝土抗压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成果表明:首先,35%产量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标准值较纯天然骨料混凝土试块标准值低13.3%;其次,本次试验得到的最佳水灰比为0.30,增加或减小水灰比均会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抗压性能造成不良影响;第三,增大粗骨料粒径,会使得再生混凝土抗压性能变差,但减小粗骨料粒径会使得透水混凝土渗水
印度尼西亚爪哇省斯乌兰海滨钒钛磁铁矿,为基性岩浆岩经过风化剥蚀及海浪的冲刷淘洗所形成的次生富集砂矿,矿体具有磁性。为了节约勘探成本,利用轻便航磁方法对印尼爪哇省斯乌兰海滨钒钛磁铁矿区进行测量,发现磁异常、圈定异常范围,共圈定5个钒钛磁铁砂矿体,分布面积约182.6 km2。通过磁异常正反演计算,结合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并依据钒钛磁铁砂矿磁化率与TFe百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估算钒钛磁铁砂矿总资源量51.28亿吨。该项勘查工作说明,利用轻便航磁方法可快速发现、圈定钒钛磁铁砂矿体,为进一步的
如何解决学生在电子CAD操作过程中容易忽略的步骤、容易出错的操作、个别操作的难点呢?将问题设计为错题,引导学生找错、改错,探索错误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促进学生情感、智力等方面发展,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摘要:文章基于SCL针对兽医外科学教学过程进行初步改革探索,通过突破传统模式的教学原则,构建新型课前准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后巩固、考核制度、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接触的临床病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夯实学生兽医外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的思维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主观意识和团队意识,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SCL;兽医外科学;教学;改革  Explor
摘要:考核是教学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既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检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本文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免疫学检验课程为例,探索了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提出了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以及改革的意义。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当下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考核方式改革;免疫学检验;实验技能  《免疫学检验》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随着免疫学和免
摘要:介绍餐厨垃圾处理设备中分选压滤机控制系统设计,详细的讲述控制系统设计涉及各方面技术,包括电气原理设计、材料选型、程序设计等,对分选压滤机在餐厨处理系统中功能进行描述。关键词:餐厨垃圾;压滤机;自动控制;控制系统  绪论  随着国家对餐厨垃圾处理持续关注,各地方政府对餐厨垃圾处理投入不断的加大,餐厨垃圾的处理工艺已经逐渐成熟,处理系统方案已经稳定。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组织结构包括进料系统、分选压滤
磷石膏作为磷肥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目前主要被利用于建材和农业等方面,但其利用率都很低。在建材方面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磷石膏中含有磷、氟等元素使其强度变低,制品耐水性变差,使磷石膏制品的性质不稳定,特别是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吸水变形。另一主要原因是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磷石膏放射性较高,因超出相关标准而被限制其在建材方面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在综合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做了分类并总结,并确定了磷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的主要掺料,然后论述了不同掺料对磷石膏基胶凝材料的耐水性及强度的影响,分析了不同
摘要:本文介绍了3D打印一体化结构设计的概念、特点、作用以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现状。并通过归纳总结其目前的应用特点和方式方法,提炼出了几种常见的设计思路,为推广3D打印一体化结构设计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3D打印;一体化设计;产品设计  13D打印一体化结构设计简介  3d打印一体化结构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为增材制造而设计的结构[1]。3D打印一体化结构设计可以实现产品“瘦
通过梳理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纺织类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