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教师最能让同行敬重的,不在于他做人处世“没问题”,而在于他总有“问题”而且能够不断地使之分解消化。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知,要应对教育教学的动态变化,要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就得直面问题,就得捕捉、筛选、研究和解决问题。所以可以说,“问题”就是教师发展的先决条件。
一、问题的捕捉决定教师的认识界面
教师发展包括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教师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将会遇见形形色色的问题。从全面发展上看,教师与常人一样都渴望自我实现,都希望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教师理所当然有独立的精神追求,有对各种事物探索的期求,也有人际之间交往互动的需求;从职业发展上看,教师需要提升学习、教学和研究的水准,需要提升由于时空和人员变化而不断涌现繁复交织问题的应对本领,需要不断更新和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所以,教师的发展总是与问题相伴的,没有问题,没有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教师发展就是侈谈。由于教师的禀赋和努力存在差异,教师个体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有差异,一个事物对甲不是问题而对乙可能是问题甚至是大问题。哲学家认为只有在“被当做问题”以及“感到需要解决”这两个基本条件存在时,某一事物才可以看做是“问题”。显然,问题的存在及价值是与个体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发展,就必须拓宽认识的界面,就必须与更多的问题打交道,因而教师就需要捕捉更多的问题,尤其需要着力于问题意识和认识领域两个层面的探究。
(一)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就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对事物的前瞻性反应,它是基于对自身现状和发展需求的深刻认识,警醒自己为加深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对某些特定事物提出质疑的反应。问题意识能使教师更多更快更准地捕捉问题,在筛选和深入研究中拓展知识和能力,为此教师要主动和及时地发现问题。一是要主动发现问题,教师的生活和实践,教师的阅读和思考,都是问题的重要来源,只要超出既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圈子,问题就扑面而来,对此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固步自封和不回避问题;二是要及时发现问题,这不仅因为一些问题极有时效性,而且还因为一些问题若没有及时发现、及时研究会耽误后续发展。
(二)认识领域
人的认识领域不是与年龄成正比的,人的智慧也不因无效反复而增多,那些说着“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之类话语的,不过是对机械复制的盲目陶醉而已。教师要发展,就不能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设限,而应对事物有更多的疑问,在答疑解惑中扩大加深新的认识空间。宋代学者陆九渊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指出了疑问与发展的程度关系,据此,我们也可以认定,问题少、问题小对教师发展的促进就小,问题多、问题大就能更有效地拓展教师的认识领域并使教师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二、问题的筛选决定教师的突破能力
教师必须明了发展与问题的关系。发展就是变革现状,就是挑战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未知领域逐步转化为可知可控的领域。迈向未知领域是艰难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就像或深或浅的陷阱,只有小心翼翼探出脚,想方设法去填平陷阱,才能建造通达目的地的大道;贸然前行,或者步子过大,都将付出无谓的代价。教师也必须明了问题与课题的区别,有人说“问题就是课题”,笔者则认为“课题就是问题”。一般说来,课题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其研究历时大多较长,课题研究者通常是个群体,它通常都需要经过严密论证,它的解决基本上要经过结题验收,而问题不仅可以涵盖课题的全部特征,而且它范围可宽可窄、价值可大可小,可立时解决也可能永无答案,可以全社会来探索也可以独自来研究。教师还应明了筛选问题的重要性,在认识到问题具有相当的主观性的基础上,教师更要认识到自己的发展离不开问题,问题就是挺进方向,突破就是制胜标志,问题可远可近可大可小,但要制胜则必须有序进行,必须为问题排序,所以教师得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素养、潜能和发展方向,来为所要突破的问题次第排列。在为问题进行筛选并排序时,应特别重视自我定位和突破能力这两个要件。
(一)自我定位
要挑战问题,必先估摸自己的实力并且从宽“料敌”,才有望取得满意的结果。一是定位现状,先要厘清自己的观念,特别是明确自身的价值观念,因为人的行动都是在实践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再要厘清自己的实力,包括现有的知识、能力、智慧、潜力及环境氛围、可借助的各种资源,等等;还要厘清自己的发展意向,特别要处理好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二是定位目标,包括人生终极目标,教师生涯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甚至于每日目标,有了目标,就可以确定达到目标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就能剔除许多游离于目标之外的无需解决的问题,就可以排列所需解决问题的次序。
(二)突破能力
突破能力指的是调动一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绝不是仅就自身现有能力而言的。突破能力考验着教师能否在短暂的时间里合理调度、有效组织和准确切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资源,可分两个部分评估:一是现有的,主要是自身具备的,诸如身体、性别、年龄、智商、情商、人脉、阅历、心态、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经验等,据此可以初步衡量自身的突破能力;二是可有的,包括自己通过开掘潜能将会获得的,也包括自身以外可以运用的所有资源,这些资源都是用以突破问题的重要条件,可以看做是关键时刻的生力军。
三、问题的深度决定教师的发展深度
问题的深度是相对的,是相对于问题挑战者而言的,就像平方根问题,大致看来,对小学生来说它是艰难的,对初中生来说它不是很难的,对高中生来说它是不难的,然而对于偏爱数学的个别小学生来说它可能就是不很难甚至是不难的。从教育教学需求来看,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与多种能力,而不是精深的学科知识与狭窄的专业能力。因而,教师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界面宽泛而深度有限的,这也正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的。至于少数教师因为存在价值的需求或者出于某种兴趣而进行的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深层研究,也同样是有助于教师发展的。问题深度决定教师发展深度,问题深则成果大,但倘若问题无法解决则挫折也大,所以并非是问题越深越好。意志力坚强而且能力大的教师可以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因为他们可能较快解决问题,或者是愈挫愈勇而坚定地攻关,而大多数教师可以循序渐进,不断一层一层地解决就近问题而最终获得深层的发展。在问题深度上,教师得重点把握发展追求与开掘潜能两个层面。
(一)发展追求
要做人要处世,就得有思想有行动,思想指挥行动,行动践行和丰富思想。做人处事就得给自己以“人生安排”,用最大力量来实践自己的价值观,尽一切可能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因此人生不会仅仅满足于现状,总会有相应的发展追求。教师在人生安排中会有大量关于思想精神方面的追求,也会有大量关于专业发展方面的探索。前者重“知”而后者重“行”,“知”者可以追求知识的真、道德的善和艺术的美;“行”者可以追求学得精、教得好和研得透。多数人常常感慨知易行难,而爱因斯坦则感慨有时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不容易。可见,因为各人发展需求的差异,对知与行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开掘潜能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天性中有一种寻求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倾向”,还认为“普通人只用了他们全部潜力的极小部分”。这就是说,发展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愿望,每个人如果动用了自己更多的潜力都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为了达成发展目标,每个教师都应该充分开掘自己的潜能,而且最好是自我开掘,因为最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最能找到合适方法的莫过于自己。教师开掘潜能,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观念,西方管理学者们认为“观念决定生死”,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每个教师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教育教学观念都在影响着自己一生的运动轨迹;二是操作,要保证自己发展目标的执行是准确有序的,有必要设定参照物,确保目标与行动的一致性、可控性和可评性,从而找到稳妥有效的潜能开掘之路。
没问题的教师只能在当前的状况下止步,最终结果只能是与发展潮流相脱节。因此,没问题也就意味着退步。中小学教师要发展,只能是主动寻找问题,并在自己的发展方向上筛选问题,在问题的研究中增长知识与能力。
一、问题的捕捉决定教师的认识界面
教师发展包括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教师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将会遇见形形色色的问题。从全面发展上看,教师与常人一样都渴望自我实现,都希望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教师理所当然有独立的精神追求,有对各种事物探索的期求,也有人际之间交往互动的需求;从职业发展上看,教师需要提升学习、教学和研究的水准,需要提升由于时空和人员变化而不断涌现繁复交织问题的应对本领,需要不断更新和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所以,教师的发展总是与问题相伴的,没有问题,没有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教师发展就是侈谈。由于教师的禀赋和努力存在差异,教师个体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有差异,一个事物对甲不是问题而对乙可能是问题甚至是大问题。哲学家认为只有在“被当做问题”以及“感到需要解决”这两个基本条件存在时,某一事物才可以看做是“问题”。显然,问题的存在及价值是与个体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发展,就必须拓宽认识的界面,就必须与更多的问题打交道,因而教师就需要捕捉更多的问题,尤其需要着力于问题意识和认识领域两个层面的探究。
(一)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就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对事物的前瞻性反应,它是基于对自身现状和发展需求的深刻认识,警醒自己为加深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对某些特定事物提出质疑的反应。问题意识能使教师更多更快更准地捕捉问题,在筛选和深入研究中拓展知识和能力,为此教师要主动和及时地发现问题。一是要主动发现问题,教师的生活和实践,教师的阅读和思考,都是问题的重要来源,只要超出既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圈子,问题就扑面而来,对此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固步自封和不回避问题;二是要及时发现问题,这不仅因为一些问题极有时效性,而且还因为一些问题若没有及时发现、及时研究会耽误后续发展。
(二)认识领域
人的认识领域不是与年龄成正比的,人的智慧也不因无效反复而增多,那些说着“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之类话语的,不过是对机械复制的盲目陶醉而已。教师要发展,就不能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设限,而应对事物有更多的疑问,在答疑解惑中扩大加深新的认识空间。宋代学者陆九渊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指出了疑问与发展的程度关系,据此,我们也可以认定,问题少、问题小对教师发展的促进就小,问题多、问题大就能更有效地拓展教师的认识领域并使教师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二、问题的筛选决定教师的突破能力
教师必须明了发展与问题的关系。发展就是变革现状,就是挑战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未知领域逐步转化为可知可控的领域。迈向未知领域是艰难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就像或深或浅的陷阱,只有小心翼翼探出脚,想方设法去填平陷阱,才能建造通达目的地的大道;贸然前行,或者步子过大,都将付出无谓的代价。教师也必须明了问题与课题的区别,有人说“问题就是课题”,笔者则认为“课题就是问题”。一般说来,课题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其研究历时大多较长,课题研究者通常是个群体,它通常都需要经过严密论证,它的解决基本上要经过结题验收,而问题不仅可以涵盖课题的全部特征,而且它范围可宽可窄、价值可大可小,可立时解决也可能永无答案,可以全社会来探索也可以独自来研究。教师还应明了筛选问题的重要性,在认识到问题具有相当的主观性的基础上,教师更要认识到自己的发展离不开问题,问题就是挺进方向,突破就是制胜标志,问题可远可近可大可小,但要制胜则必须有序进行,必须为问题排序,所以教师得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素养、潜能和发展方向,来为所要突破的问题次第排列。在为问题进行筛选并排序时,应特别重视自我定位和突破能力这两个要件。
(一)自我定位
要挑战问题,必先估摸自己的实力并且从宽“料敌”,才有望取得满意的结果。一是定位现状,先要厘清自己的观念,特别是明确自身的价值观念,因为人的行动都是在实践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再要厘清自己的实力,包括现有的知识、能力、智慧、潜力及环境氛围、可借助的各种资源,等等;还要厘清自己的发展意向,特别要处理好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二是定位目标,包括人生终极目标,教师生涯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甚至于每日目标,有了目标,就可以确定达到目标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就能剔除许多游离于目标之外的无需解决的问题,就可以排列所需解决问题的次序。
(二)突破能力
突破能力指的是调动一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绝不是仅就自身现有能力而言的。突破能力考验着教师能否在短暂的时间里合理调度、有效组织和准确切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资源,可分两个部分评估:一是现有的,主要是自身具备的,诸如身体、性别、年龄、智商、情商、人脉、阅历、心态、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经验等,据此可以初步衡量自身的突破能力;二是可有的,包括自己通过开掘潜能将会获得的,也包括自身以外可以运用的所有资源,这些资源都是用以突破问题的重要条件,可以看做是关键时刻的生力军。
三、问题的深度决定教师的发展深度
问题的深度是相对的,是相对于问题挑战者而言的,就像平方根问题,大致看来,对小学生来说它是艰难的,对初中生来说它不是很难的,对高中生来说它是不难的,然而对于偏爱数学的个别小学生来说它可能就是不很难甚至是不难的。从教育教学需求来看,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与多种能力,而不是精深的学科知识与狭窄的专业能力。因而,教师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界面宽泛而深度有限的,这也正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的。至于少数教师因为存在价值的需求或者出于某种兴趣而进行的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深层研究,也同样是有助于教师发展的。问题深度决定教师发展深度,问题深则成果大,但倘若问题无法解决则挫折也大,所以并非是问题越深越好。意志力坚强而且能力大的教师可以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因为他们可能较快解决问题,或者是愈挫愈勇而坚定地攻关,而大多数教师可以循序渐进,不断一层一层地解决就近问题而最终获得深层的发展。在问题深度上,教师得重点把握发展追求与开掘潜能两个层面。
(一)发展追求
要做人要处世,就得有思想有行动,思想指挥行动,行动践行和丰富思想。做人处事就得给自己以“人生安排”,用最大力量来实践自己的价值观,尽一切可能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因此人生不会仅仅满足于现状,总会有相应的发展追求。教师在人生安排中会有大量关于思想精神方面的追求,也会有大量关于专业发展方面的探索。前者重“知”而后者重“行”,“知”者可以追求知识的真、道德的善和艺术的美;“行”者可以追求学得精、教得好和研得透。多数人常常感慨知易行难,而爱因斯坦则感慨有时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不容易。可见,因为各人发展需求的差异,对知与行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开掘潜能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天性中有一种寻求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倾向”,还认为“普通人只用了他们全部潜力的极小部分”。这就是说,发展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愿望,每个人如果动用了自己更多的潜力都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为了达成发展目标,每个教师都应该充分开掘自己的潜能,而且最好是自我开掘,因为最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最能找到合适方法的莫过于自己。教师开掘潜能,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观念,西方管理学者们认为“观念决定生死”,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每个教师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教育教学观念都在影响着自己一生的运动轨迹;二是操作,要保证自己发展目标的执行是准确有序的,有必要设定参照物,确保目标与行动的一致性、可控性和可评性,从而找到稳妥有效的潜能开掘之路。
没问题的教师只能在当前的状况下止步,最终结果只能是与发展潮流相脱节。因此,没问题也就意味着退步。中小学教师要发展,只能是主动寻找问题,并在自己的发展方向上筛选问题,在问题的研究中增长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