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微新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304465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何微是我国著名的新闻人、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在从事新闻教育过程中,何微逐渐形成了“新闻有学、实务导向、法制新闻教育”等诸多新闻教育思想。本文通过对何微新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和分析,探索其理论和实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何微 新闻教育理论 人才培养
  何微是当代著名的新闻人、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也是我国新闻学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学界盛誉为“南王(复旦大学王中)、北甘(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西北何(西北政法学院何微)”。20世纪60年代,何微在西北政法学院(今西北政法大学)从事新闻教育,80年代,他又赴武汉大学继续从事新闻教育工作,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新闻教育理论。宗宝泉撰写的《从记者到教授——记武大新闻研究所所长何微》,开启了何微研究的先河,此后学界对何微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对何微新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何微新闻从业经历与新闻教育实践
  1916年,何微出生在山西祁县的一户中医世家,从小就显露出很高的文学天赋,被称为“祁县小才子”。文学天赋为他日后从事新闻事业和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1.青年时期,何微与党的新闻事业结缘。1937年2月,何微加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并成为“决死队”队员,随后,何微负责《广播台》的编印工作,就此拉开了新闻工作的序幕。1938年10月,何微前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新闻和时政知识。在抗大学习的半年时间里,何微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何微毕业,随即被派往《黃河日报》担任编辑,正式成为一名记者和报人。此后,何微随军报道了大、小数十个战地新闻,这使得他与我党在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事业正式结缘。
  2.革命年代,何微长期执业于新闻界。1940年,何微被调往太南根据地担任《人民报》记者和编委。1941年,何微被调到新华社晋豫分社,后来又出任《太南导报》和《晋豫日报》副社长、社长。1942年3月,新华社太岳分社成立,何微被调到该社工作,并在1943年晋升为副社长兼总编辑。1944年初,何微被任命为《新华日报(太岳版)》通采部部长。抗战结束后,何微被调到《华北日报》工作。1949年初,何微调任新华社太原分社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同年4月,何微参与创办《山西日报》,并被任命为副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何微历任新华社山西分社、华北总分社、北京分社及江苏分社社长。
  3.20世纪60年代,何微在西北政法学院开始新闻教育工作。何微于1962年调任西北政法学院担任副校长兼教务长,自此何微开始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当时国内经济困难,国家决定精简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受此影响,学校要裁撤新闻专业的呼声很高。何微力排众议,主动陈情上级,表达要继续完成首届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到1964年,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专业完成了首届79位学生的培养。1966年“文革”后,何微被下放农村进行劳动改造,被迫离开了工作四年多的西北政法学院。
  4.20世纪80年代,何微南下武汉大学继续从事新闻教育工作。1978年改革开放后,何微先后调任陕西日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1984年,何微受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的邀请从西安南下武汉,继续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在武汉大学创办了新闻研究所,他在武汉大学执教新闻专业八年。在武汉大学珞珈山的八年时光里,何微为武汉大学新闻专业的发展贡献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为武汉大学新闻专业发展成当时全国一流的新闻专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武汉大学也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新闻专业实力最强的院校之一。直至1992年,由于年事已高,何微离开武汉大学北上返回西安。
  5.20世纪90年代,何微呼吁西北政法学院新闻教育复办。从武汉回到西安后的何微,心系在“文革”中遭到停办的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专业,力促恢复其招生。经多年奔走呼吁,在1996年夏,何微亲自主持起草了复办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专业的建议与方案,并提出三点内容:一是复办而不是新办;二是定名“法制新闻系”以彰显特色;三是以何微为“学术理论旗帜”进行上报。经过积极努力以及毕业生们的鼎力相助,1999年1月,西北政法学院获批复办新闻学专业,并组建了“法制新闻系”。同年4月6日,何微在西安逝世,享年83岁。
  二、何微的新闻教育理论
  何微在西北政法学院、武汉大学任教期间,对新闻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以下六点新闻教育理论。
  1.坚持“新闻有学”。20世纪60年代,何微提出了“新闻有学”的教育理论。他认为,新闻传播学虽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但在我国必然会有大发展。因此,何微反对当时“新闻即政治和中文,政治规律就是新闻规律,当记者靠的是政治,无须读大学,通晓文字即可”等错误认识。对此,他时常邀请著名学者来校讲授课程,进行学术交流,以提高学生及青年教师对“新闻学”专业教育的理解。何微第一次参加专业讨论,就表示他赞同“新闻有学”,而反对“新闻无学”。
  2.倡导“实务导向”。何微从事新闻教育之前,是一位资深的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教育后,他利用课余时间将自己多年总结起来的业界经验和实践体会整理出来,归纳提出了将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业务实践相结合的“实务导向”的新闻教育思想,并强调新闻教育不能只灌输新闻理论知识,也要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积极指导学生将新闻理论知识应用于新闻实践工作。20世纪 60年代,何微在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执教期间,就设置了学生到报社等业务部门实习的课程,这摆脱了当时传统的“学院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出了带有“实务导向”的新闻教育模式。
  3.特色鲜明的法制新闻教育理论。自1979年西北政法学院恢复招生以后,何微就一直呼吁国家复办高校的新闻教育。至1996年,何微再次提出了复办新闻系的倡议。为了顺利获批和彰显专业特色,何微提出将复办的新闻系定为“法制新闻系”。“法制新闻系”的确立,是何微结合当时新闻教育现状与西北政法学院专业优势后的思想凝练。他强调依托学校法学教育的优质资源,将新闻教育与法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既通晓新闻,又熟悉法律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这“科学地处理了新闻学与法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彰显出“法学与新闻学相结合”的跨学科教育思想。   4.坚持将“实事求是”融入教学实践。何微在恪守“实事求是”这一新闻基本原则的同时,也坚持要将这一原则融入新闻教学中去,在学生中要起到示范的作用。对此,他在从事新闻教育时说:在教育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要对他们进行实事求是原则的教育。这种教育越是严格要求、严肃把关,那他们在参加专业新闻报道活动、成为新闻编辑之后,虚假报道出现的几率定然会少。
  此外,何微还强调,新闻事实就是要在众多的事实中去寻找重要的新闻真实,并用生动的文字将其撰写出来。新闻报道写出来被刊登后,有没有趣味,读者爱不爱读,不是写作所决定的,而是新闻真实决定的。
  5.“面向未来,改革新闻教育”。20世纪80年代,何微在武汉大学结合自己长期从事新闻教育的实际感悟,对我国新闻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刻思考,并提出国内新闻教育一定要“面向未来,改革新闻教育”。何微认为我国的新闻要面对当代,要缩小与新闻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避免“学生在校熟背的新闻理论知识,毕业后出现不适用”的问题。对此,何微倡导新闻教育改革,要以“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标准来培养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素养,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写作技能娴熟”的高层次新闻专业人才。同时,何微还主张新闻教育改革也要进行课程改革,要根据时代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能适应未来需要的新课程,如新闻心理学等。
  6.提倡进行“新技术”培养。何微在提出“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相较于国外,当时国内新闻采访主要靠“稿纸、墨水和笔记本” 的落后新闻采写手段。因此,他积极倡导新闻教育要“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革命”,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新技术”的系统培养,特别是未来发展较好的微电子技术的培养。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增设“微电子新闻学”,用以专门讲授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而且还要专门训练学生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高速信息处理和报纸制作的技能。
  三、何微新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当代新闻人才培养中的发展与应用
  面对新时代新闻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当代新闻教育不仅要秉承“何微新闻教育理论”的精髓进行人才培养,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新闻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1.传承“新闻有学”理念,明确复合型、全媒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何微所倡导的“新闻有学”,是在新闻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们树立起“新闻科学化”的专业信念,从而坚定自己的选择,坚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业务工作。而在新时代新闻发展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新闻有学”的教育理论,也发展为“三个维度、四个基本点、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是指将“信念执着、品德优秀”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与前提,以培养出“政治信念坚定、新闻理想崇高”且具有“高素质、宽视野、强实践、深理论”的复合型、全媒化、专家型新闻专业人才。
  2.推动“理论结合业务”,构建对接行业需求、实践导向型培养体系。何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秉持“理论与业务”相结合的新闻教育理论。在新时代下,这一新闻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深化校、媒合作,搭建起新闻理论与业务结合的实践平台;二是要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三是要主动对接新闻媒体行业的现实需求,利用学校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服务工作,从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当代新闻教育良性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以社会调研为契机、注重媒体需求、参与社会服务以及培育创新创业的立体实践导向型人才培养体系。
  3.坚持“法新结合”的办学方针,强调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法新结合”是新时代和全媒体环境背景下,何微“法制新闻”教育思想的当代发展与实践,它进一步明确了新闻教育在当代的特色发展方向,即借助于法学教育资源优势,注重提升学生的法学基础与素养,并开展法学与新闻学融合教学,以训练学生运用法学思维提升法治新闻报道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法学、新闻学双向学科思维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这解决了传统新闻教育缺乏学科交叉与融合不足的教育难题,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
  4.恪守“實事求是”新闻原则,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实事求是”不仅是新闻学所要恪守的基本原则,也是何微倡导的新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实事求是”原则贯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始终,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道德和法治信仰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做人“实事求是”,做事“实事求是”,新闻采访和写作报道“实事求是”。这种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恪守“实事求是”新闻原则的深刻内涵,其教育效果是明显的,也是长效的。
  5.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创建面向未来的“新媒体”导向课程体系。何微强调,新闻教育要面向未来才能培养出新闻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这一教育理论在当代新闻教育中同样值得关注。当前,随着新媒体力量的迅速崛起,基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而摆脱困境的方式,只有创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要求将新闻“专业思维与实践能力分解为具体指标,并围绕这些指标来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量化教学成果,其中应特别注重教学环节改革、第二课堂补充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这三个方面。
  作者孙江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吕强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新闻事业重要代表人物何微新闻文献研究”(项目编号:2019N01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荣庆.何微新闻学思想纵论[J].新闻知识,1993(10).
  [2]车英.何微新闻思想及其新闻教育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1996(03).
  [3]太岳新闻史编辑委员会,山西日报新闻研究所.太岳新闻事业史略[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1.
  [4]吕强,张怡,苏丹.何微与西北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J].新闻界,2016(20).
  [5]何微.面向未来,改革新闻教育[J].新闻战线,1984(12).
  [6]孙江.育人为本、能力导向、多元融合——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担当[J].新闻与传播,2018(S1).
  [7]孙江.培育法学新闻学融通高素质人才[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2-17.
  【编辑:钱尔赫】
其他文献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不同媒体共同发力,利用短视频这一“利器”助力疫情防控“战疫”,通过推送抗疫宣传内容鼓舞人心。众多制作精良的短视频创新了发布形态和技术应用,记录全民抗疫影像,突出抗疫正能量与主旋律。本文以抗疫类MG动画短视频为例,探析新媒体图形动画产品如何引导网民理性认识疫情、科学做好防护,展现短视频助力抗疫宣传迸发出的希望和能量。  关键词:新媒体 短视频 动画 新冠肺炎疫情  202
摘要:自媒体环境下,网络视频正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同时也受到了广告主的青睐。网络视频中广告植入方式多种多样,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哔哩哔哩为例,通过分析其网络视频广告的多种植入方式及其优劣势,提出在网络视频广告植入中应进一步运用创意,参考数据,并注重培养粉丝群体,从而提升广告植入效果。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视频 广告植入 哔哩哔哩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网络资费不断下降,互联网
摘要:迈入新时代,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正在发生重要的嬗变。本文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为例,从优化传播效果的视角,运用纵向比较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我国当前对外传播的三个转向,即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从理性说教转向感性故事,从自说自话转向有的放矢。这些嬗变对于我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受尊重大国形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 对外傳播 国家形象  在增强中华
摘要:高校传媒类专业既具有极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开展网络思政工作较强的专业属性,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该类专业学生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如学生对网络思政工作期待更高、语境共享带来话语表达权转移、教育内容被碎片化解构和传播等。网络思政工作主体要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创造交互融通的语境,在实现主体与客体有效互动的基础上,力促专业与思政相互赋能,促进育能与育心同频共振。  关键词: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新技术深入影响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生趣和新生命。本文以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甲骨文为契入点,紧密结合数字时代特点,探索甲骨文IP“数字化创作+云推广”设计开发与推广模式,创新专题博物馆馆藏经典藏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 甲骨文 IP设计开发 文化IP  习近平总
摘要: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作为后发地区的党媒该如何在这场硬仗中发挥自身作用,值得探讨。丽水日报社积极探索党媒报道如何助力脱贫攻坚路径,通过新闻帮扶,在为贫困人员扶志、增强扶贫造血功能以及为贫困山区联通外界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当地摘取“贫困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贫困人员的高度赞赏。本文以丽水日报社开展扶贫帮困报道为例,以期为党媒开展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闻帮扶
舞蹈作为一种超越族群差异,通过身体符号实现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进步和文明繁衍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视角,从舞蹈《唐宫夜宴》切入,从身体符号
摘要:网络文化育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思想传播、价值观念塑造、政治方向引导的新型教育活动。它具备较强的价值引领功能和针对性作用,因此在学生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目前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着网络特色文化建设的缺乏、网络消极文化对教育功能的冲击和高校网络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偏离等问题。对此,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文化育人
摘要:直播带货是直播行业兴起后的又一风口,对传统的网络直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精准扶贫视角入手,分析直播带货引发的行业变革,剖析直播带货在精准扶贫上的作用以及潜在风险,以期充分发挥直播带货在扶贫方面的公益价值。  关键词:直播带货 公益直播 精准扶贫  凭借直播的形式,直播带货有效激活用户、转化用户,拓展了商品销售渠道,也提升了商品营销效果。尤其是面对疫情期间经济下滑态势,直播带货成为刺激消费、
摘要:文化综艺类节目是近年来电视节目领域兴起的热门类型,独特的节目形态、深厚的人文价值以及丰富的交互体验使其广受年轻观众的喜爱。《一堂好课》作为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将教学仪式与节目制作相结合,将录制场地从电视台扩展至露天课堂。节目邀请了12位“学科领路人”为当代青年学子答疑解惑、启迪心灵,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沉浸式传播、综艺节目价值以及复合传播力三个方面对节目进行了详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