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反省了,梁晓声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6月23日,梁晓声在广州关于"第三者"的一番惊人之说,使人又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如此自我表扬
  
  梁晓声算得一个从"工农兵大学生"中成长起来的名人。在众多名人之中,他的最大特点可能是善于写"雷锋日记"---他善于在一系列的"断想"中详详细细地披露自己所做的好事与英雄事迹---他似乎比雷锋更有创新:雷锋只是把自己做的好事悄悄记在日记里,死后才让人发现,可梁晓声仿佛觉得"雷锋日记"应该生前就让人知道,应该像新闻一样尽快发表。"傻瓜"雷锋信奉中国文化传统,与人之恩要忘掉,受人之恩当永记。智者梁晓声恰恰相反,常常想要更多的人知道他做了多少好事。这也许是时代的进步。
  比方,他在自己的大著《九三断想》(山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8月)中,就一再不惜篇幅,详细记述自己如何为人打抱不平,勇斗街头歹徒,如何资助前来找他的穷人。《九三断想》里,仅仅谈他1993年9月3日晚上在街头"见义勇为"与歹徒打斗的故事,就整整记述了15页。整部书充满了这类自恋型自我表扬。这种文学地艺术地详记自己所做好事的方法与胆识,雷锋只有自叹弗如。
  从1993年起,梁晓声几乎每年出一本"断想"之类的书---他近些年小说少了,而自述的"好事传"却一本接一本,虽然许多好事自述常常是以批判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方式出台,但明眼人还是看得出,这不过是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方式表述其"雷锋日记"。
  从写"雷锋日记"到讲演"雷锋日记",可能是梁晓声1999年的新飞跃。1999年6月23日,梁晓声在广州给1000多名妇女作了一场专场讲演。照例,梁氏"雷锋日记"是从批判社会现实入手,这一次讲演的主题是:"第三者,我们玩不起!"梁晓声借批判"第三者",详细讲述了自己如何被众多女孩所追,如何坚决地不受引诱而冲出重围,与家人、妻子如何保持纯真的天伦之情。
  按说,如果梁晓声确是如此大无畏地冲出"第三者"之包围,把这段"雷锋日记"讲一讲,也在人情之中---做了好事不公布,实在有点"锦衣夜行"。问题是,梁晓声在讲述自己的"雷锋日记"时,对自己并不深知的"第三者"群体,作了可笑可叹的盲人摸象。
  
  宋庆龄许广平是否要算"第三者"
  
  据1999年6月24日《羊城晚报》报道,梁晓声在讲演中发表了如下核心观点---
  "婚外恋"游戏谁也玩不起。就算玩得起,对人心摧残也是够大的。
  这就是说,梁晓声认为,"第三者"只是一群玩弄感情游戏的人。以"玩感情"概括"第三者"的本质,这倒是梁晓声的一大发现。
  不过,稍稍有点常识的人不免疑惑,梁晓声是否太过于自信?---"第三者"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许多社会学家、婚姻专家多年研讨"第三者"现象,也至今未敢轻易地以一个"好"字或"坏"字界定"第三者"。并非社会学家的梁晓声,怎么可能在叙述了自己拒绝一些"第三者"的先进故事之后,便概然断定一切"第三者"皆为玩弄感情的游戏者呢?他能断定,那些追求他的"第三者"---许多纯净的少女,都是想玩弄他么?
  在1989年修订版《辞海》里,我们依然找不到"第三者"和"婚外恋"这两个词(不知1999年修订版是否会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对"第三者"、"婚外恋"进行道德判断太困难。如果我们不健忘,应当记得,宋庆龄与孙中山相恋时,孙中山并未离婚,那么宋庆龄算不算"第三者"呢?许广平、鲁迅写"两地书"时,鲁迅已婚(后来与许广平同居后也终身未离婚),那么对许广平这样的"第三者",难道也可以用"玩游戏"来批判?难道梁晓声也可劝许广平说,"第三者,我们玩不起"?至于外国名人,涉嫌"第三者"便太多了。如果卢梭不在16岁就当华伦夫人的"第三者",他能否写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伟大著作,提出回到自然,反伪现代化之观念?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则公开说:"我生活里有好几个女人,西蒙娜·德·波夫娃在某种意义上是唯一的,但是总还是有好几个女人。"(《萨特文论选》P408)这就是说,萨特不只一次地自己当"第三者"或欢迎"第三者"找他。梁晓声是否也可以劝劝萨特:第三者,我们玩不起?
  
  "第三者"的基础是离婚合法
  
  梁晓声虽然只念过"工农兵大学",但作为多年的"北大荒知青文学代表",作为一个勇于向外国总统以"中国作家"自诩的高层次文化人,理当知悉,"第三者"的基础是建立在离婚合法性的现代观念之上的。只要法律认为离婚是合法的,那么"第三者"的现象就永远会存在。试想那么多离婚者,有几个是在离婚后才开始寻找新的婚姻对象?
  离婚产生于婚姻双方感情的破裂,但感情的彻底破裂并非突然而至,必有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个渐进过程中,难免就要开始对"第三者"感兴趣,或者试当"第三者"。如果说离婚是解除一些不幸婚姻的正义手段,那么作为促成离婚的"第三者"现象,也就在特定的条件下充满合理性。
  婚姻是人们种种社会契约的一种,任何事情的主权永远在大众百姓。作为个人婚姻的契约缔结与废除,是公民个人所拥有的权力。而"第三者"作为这种解除婚约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与序曲,又岂可不问具体情形而一概非议呢?有人企图在《婚姻家庭法》中对"婚外恋"行为进行法律追究,结果遭到2/3的立法者反对,正好说明了大多数人对"第三者"现象的复杂性有着明智的理解。
  
  "第三者"并非一个笼统的概念
  
  善于真正思想的人会分辨,今日中国的"第三者",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实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三者"有不同的产生背景,"第三者"群体包括了伟大者与低劣者,既有进步人士,也有腐朽分子。在包办婚姻时代,"第三者"的出现,多是向往自由婚姻的思想解放者。在极左"文革"后期,"第三者"往往是"阶级斗争"、"唯成份论"、"出身论"压迫下的变态悲剧---许多有情人因家庭出身不门当户对而不能成婚,终于只有当"第三者"。而改革开放后,"第三者"的增多,往往是对当年政治压迫造成众多低水平家庭组合,带来了许多"凑合家庭"的反弹,是一种专制婚姻的"解冻"。有调查可证明,改革开放20年来涌现的一些"第三者",重新组合了不少高水平的幸福家庭,焕发出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活力。自然,大江东去,泥沙俱下,在一浪又一浪的"第三者"浪潮中,也有不少人纯粹以"上床"为目的当"第三者",也确有不少人如梁晓声所说:"现在第三者女性要找的人,质量是越来越低。以前她们还看看男士的气质、教养、身材、相貌,现在呢,有的第三者她只认一条,男人有钱就行,管他粗俗、无教养、模样猥琐。"但是,在庞大的"第三者"群中,如此下作简单的,毕竟并非主流,并非全部。善于作"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的梁晓声,偏偏在对"第三者"整体情况不作任何具体分析下,断然发出"第三者"皆是玩弄感情游戏的胡猜臆断,是否太武断专横了呢?
  
  梁晓声观念保守并非偶然
  
  回想梁晓声近些年来的"舞台"表现,这种落后、保守的偏激言论并非偶然。早在1994年出版的《九三断想》中,梁晓声就大发怪论,他以发现了几盒南方进京销售的月饼有的价达几百元上千元而大骂:"南方南方,真他妈的忍心,都是同胞,相煎何急?先富起来,更应该仁义一些吧?"(P149)其实,现代市场经济已不是统购统销的统一计划分配经济,南方广东食品厂做一些高级月饼,高价销给一些有高消费能力的人,有多少值得指责呢?你嫌价高,尽管去买本地便宜月饼好了,有什么可骂的?更有甚者,梁晓声在谈论今昔政治领袖之时,对比了改革时代与文革时代的国家领导人,他在大赞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之后,谈到了改革时期的"总设计师"---说一本杂志不该在封面刊登"国家有权威的一位老人和他的孙女或外孙女照片",因为那"孙女"颈上带着粗粗的金链子,因而大发感叹:"我希望他们今后在选发党和国家领导人生活照的时候,考虑得要全面一些。"梁晓声认为,国家领导人的孙女带这样重的金链,说明有不廉洁之嫌。由此看来,今日腐败比"文革"腐败要重得多。在梁晓声眼里,当年胡搞"大跃进"饿死几千万人的政治腐败,当年发动"十年浩劫"的领导人,要比今日设计改革开放法治社会的"总设计师"廉洁公平得多,因为前者的子女从来没有那么多的金项链---梁晓声似乎认为国家领导人让自己的侄子和夫人凌驾于政治局之上倒不是什么大腐败。
  能够用如此逻辑来判断腐败的大小么?
  由此便不奇怪,梁晓声在新书《99断想---世纪末的证明》中有一篇声讨克林顿轰炸我驻南使馆的公开信。本来一个中国公民号称"中国作家"给美国总统写信,发表对中国大使馆受到攻击的愤怒,是一件很正当的事,我也非常赞同,但梁晓声偏偏要在信中5次挖苦克林顿总统的性丑闻,一再挖苦说"我们中国人感到,克林顿总统先生在性丑闻中夹起的尾巴,今天似乎竖得太高了"(P34),这又有点胡谈了。谁授权你梁晓声代表"中国人"了?你怎么能知道全体中国人都认为克林顿在性丑闻中夹起的尾巴竖得太高?你怎么断定克林顿的性丑闻和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有逻辑联系?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央领导清醒得多,我们是要反对美国霸权,但对外国领导人的私生活却不必大谈特谈过于关注。
  梁晓声本来颇具聪明才智,近年为何常常说一些站不住脚的昏话?是否急于想当"青年导师"、想当社会明星,才会如此不择时机地利用一切机会去发言?
  我是曾经欣赏过梁晓声小说的人,十多年前还为他的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写过书评,但是,这些年来的梁晓声,离开自己熟悉的小说,到处乱发议论,到处公布自己的"雷锋日记",这就真让人有点厌烦了。
  鲁迅先生说得好:"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敬所诱惑,也忘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
  该反省了,梁晓声!
  (编辑:橡子摄影:张丽玲)
其他文献
全球化才是老虎    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吗?  美国名记者弗里德曼在他1999年的新书《新型汽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中提出一个颇有见地的观点:"全球化的脸明显是美国人的脸。它长着米老鼠的耳朵,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苹果公司的电脑。"但是如果因而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却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并不是老虎。全球化才是老虎。但是我们最会骑老虎,而且我们正在对其他所有的
期刊
挑战带来的3个问题    世纪之末的一连串挑战使我们的神经变得敏感和浮躁。当我们为经济疲软、人员下岗、国企改造、环境恶化、官员腐败和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等问题头疼不已时,微软却不知趣地控告亚都等企业盗版,引得举国上下一片喊打之声。一夜之间,爱国主义的主战场已经由在美使、领馆门前示威转移到了"挑战微软霸权"。  但是,职业的习惯使我在得出或接受一个结论前要:一、分析问题是什么,二、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
期刊
1999年7月21日下午2点半,北京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举办了"建立正常有序的中国IT产业环境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只有二三十人,但会议的意义却不同寻常,因为它实际上是微软公司的代表与《起来---挑战微软霸权》的作者方兴东、王俊秀的对话会。  今年年初以来,微软一再成为IT媒体关注的焦点,方兴东针对微软频频发言,而微软一直采取低调处理的策略。此次微软终于愿意与这个被它说成是"臭名昭著"的批评者坐下来对话
期刊
时至今日,比尔·盖茨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人物。但是15年、20年前还不是。那时我国也有一批专家在从事计算机的研制、开发、教育和应用。国门打开后,他们也先后用上了与比尔·盖茨所用相差无几的微机。那时市场上也出现了我国公司提供的ccdos、cced……等一流产品。由于当时电脑芯片的集成度还很低,国内外微机容量都不到现在的2万分之一,因而我们的专家与盖茨之间即使存在差距也绝不会像现在这样悬殊。然而,十几年
期刊
1998年7月8日,广州白云山企业集团董事长贝兆汉被免去一切党政职务,结束了  20多年的"白云山"生涯。一年后的7月,笔者采访了从粤东揭西老家归来的贝兆汉。  "白云山"为什么失败?贝兆汉认为,主要是外部条件捆住了"白云山"的手脚。  一是1992年的全国经济过热。"白云山"全面开花,盲目追求多元化,特别是在房地产方面大上项目。波峰之后是波谷。1993年,国家宏观调控,实施银根紧缩的金融政策。银
期刊
经历了1997年金融风暴的冲击,经历了 1998年世纪洪灾的洗礼,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祈愿1999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从李洪志到李登辉,从驻南使馆被炸到水患灾情又至,难题层出,险象不断,真令人忧思丛生,百感交集。  在种种棘手的困境面前,中央表现出了坚强的理性和勇气,政局与社会的稳定亦成为重建繁荣的基础。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民间,真正头疼不已又挥之不去的还
期刊
长期位居中国10大券商之列的广发证券素以创新和高素质人才而著称,北大金融学博士出身的董事长陈云贤对中国股市一向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现在,他对跨世纪的股市和券商有何看法呢?  9年来,扩张与监管的矛盾让一个一个大券商在两轮冲击中倒下。今天,新一轮扩张规模的浪潮正对中国券商和股市形成新一轮冲击。券商涨落和股市涨落的密切关系告诉我们,关注中国股市,不能不关注中国券商。在不久的将来,证券公司自己的股票也许将
期刊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已不是"传统体制的弊端"所能解释的,而是由于改革的负效应,或者说,是一些负改革的消极作用造成的。20年来,我们通过改革向旧体制挑战。而现在,20年沉淀的负改革开始向我们挑战。    以渐进与先易后难为特点的中国经济改革目前正在进入攻坚阶段,正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挑战。如果不能理性地认识到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与隐忧,早做准备,我们便无法在未来的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期刊
9月:《财富》聚焦上海    1930年创刊,以每年评选出全球500强企业而素负盛名的美国《财富》杂志,自1995年在新加坡举办首届“《财富》全球论坛”后,每年都会选择一个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召开“ 全球论坛”,探讨跨国公司和全球商界面临的重要问题。1996年———巴塞罗那;1997年———曼谷;1998年———布达佩斯。今年9月27~29日,上海,主题是“中国:未来50年”。  全球最大
期刊
偶然帝国的发家秘密    微软无疑是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盖茨无疑是最成功的商人之一。但是这种成功不是必然的,而是来自许多偶然,来自许多人的铺路和帮助。当然最大的还是神助。可是在微软和盖茨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恩人"这个字眼。尽管如此,历史终将是历史,它将还原在书本上,还原在人们的脑海里:微软就是偶然帝国。更重要的是,微软从来就不是一个技术发明者,而只是一名勇猛的市场开拓者。    寄生后背弃    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