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传统木雕行业发展历程的梳理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使人们逐渐忽视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文化价值,很多传统手工艺行业逐渐走向衰亡甚至灭绝了,很多曾经承载过千年文化底蕴、辉煌灿烂过的传统艺术都非常令人惋惜地陨落了。本文试图通过对武汉木雕行业发展历程的梳理,来展现国内大多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武汉;木雕;传统技艺
  作为一个传统工艺美术,木雕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极广,各省各地几乎都有不同风格、流派的木雕技艺存在。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中国四大木雕”的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除此之外,其他很多地方也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木雕。比如我们湖北省的木雕行业也曾兴盛多年,而由此分离出来的武汉木雕也传承150多年至今。笔者对武汉木雕行业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工作: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访谈老艺人以及相关人士,实地考察印证资料中涉及的古建筑、庙宇等木雕实物,最终对武汉木雕行业的起源与发展状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武汉传统木雕技艺的特点和类型
  武汉木雕技法形式可分为立体圆雕、镂空雕、浮雕三大类,以人物圆雕为主。题材内容主要是表现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现实题材,特别是偏重于挖掘楚文化中民俗民风的题材,作品形式上具有楚文化所特有装饰意味的独特风格,在制作技法上逐步形成造型写实中略有夸张、线条追求古典线描韵味,刀法细腻流畅,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地方木雕技法的木雕风格。至今一些老艺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有许多技法制作上的口诀,如:在整个传统制作流程中所需时间的分配上,打粗坯、修细、精致掐刻纹理这三个步骤上有“一打三修七分掐”之说;人物雕刻讲究“文要儒,武要威,女要秀”;制作花鸟蔬果的题材上,有“花无正果,闹热为先”,即描摹对象贵在似玉不似之间,构图布局上要饱满而多样化。
  2武汉传统木雕手工艺行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武汉木雕是从湖北木雕中分离出来的。湖北木雕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汉代:望山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彩漆木雕鸟架鼓”、“彩漆木雕禽兽座屏”、随县擂鼓墩出土的“鹿鹤图”等,充分展示了荆楚大地早期木雕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浪漫的艺术风格。在唐宋时期,因崇佛敬道祭祖盛行,大兴造佛建庙,给木雕艺术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到明朝初年至嘉庆年间,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城市经济的活跃,此时的木雕技艺也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兴盛。屋舍、楼宇、祠堂的建造,民间家具、城乡婚嫁花床、嫁奁的流行,这些民生需求的建造,都极大地促进了木雕技艺的发展。
  湖北木雕的技艺世代相传,各种流派纷呈。至清乾隆年间按风格的差异逐步分成“文帮”和“武帮”。至清咸丰年间(19世纪50~60年代),湖北省武汉周边地区的木雕艺人先后搬迁到武汉,其中包括“文帮”派路的潘氏神像铺,以此为代表形成了武汉传统木雕行业的源头。潘氏神像铺又称潘氏作坊,它的历史悠久,自清代咸丰末年从黄陂举家迁徙到武汉的汉阳东王庙,到宣统年间第三代传人潘福祥又将作坊搬迁到汉口三元里(又叫三元街)。民国21年,潘福祥嫡传弟子梅海清在汉口长堤街另立门户,开梅氏神像铺,在木雕行业中颇具声望,后来并承继师业,成为文帮鲁班阁的掌教,为武汉工艺木雕艺人群的主导者。解放后,1958年湖北省武汉市市政府将市内很多从事雕刻工艺的作坊(其中包括梅氏神像铺)组织起来,安排成立“武汉市国营百花工艺雕刻厂”,经营范围包括木雕、石雕、玉雕、楠木镶嵌等几种不同工艺类型。60年代初,石雕、玉雕等其他工艺类型纷纷独立出去成为不同的工艺厂,“武汉市国营百花工艺雕刻厂”则更名为“武汉市工艺雕刻厂”,只经营木雕工艺品和木雕工艺船模,成为武汉木雕技艺传承发展的根据地。
  在上世纪60年代初至十年内乱前,由于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使很多传统工艺品得以顺利转型,促进了传统工艺品生产销售上的利好局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武汉木雕行业也是如此。动乱结束后,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武汉木雕技艺在新老艺人的改革创新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也繁荣兴盛了十多年。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很多传统手工艺行业普遍受到冲击,武汉木雕手工艺行业也逐渐萧条,随着老艺人纷纷退休或离世,后一代艺人的转岗或转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从事传统手工行业,武汉市工艺雕刻厂此时也出现经济滑落、人员匮乏的局面,1997年改制为民营企业,放弃经营传统木雕工艺品,而主要经营工艺流程相对简单、可采用机械设备辅助的工艺木模船,而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的武汉木雕技艺则逐渐走向没落。
  3武汉木雕行业从业人员历年来的变化情况
  武汉在明清时期以及抗战前,木雕都非常盛行,各种庙宇、道观德修建与维护、公共园林的建筑,以及殷实人家的房屋建筑和家具雕花等,都促进了木雕手工业的发展,因此从业者众多。“据清朝民政部湖北省警务公所在宣统元年不完全统计,武汉三镇有雕刻铺96户,到民国七年,据汉口警察局商户分类调查统计,小木雕刻作坊有189家,另外专修塑造神像铺有五家。”[1]抗战时期到解放之前,由于时局动荡,人民的生活艰苦和不稳定,百业凋零,木雕行业也随之衰落。解放后,国营“武汉市工艺雕刻厂”成立后,从最初十来个老艺人带徒传艺,到后来从事木雕技艺的人员逐渐增多。从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雕工艺品的需求量加大,促使木雕从业人员的人数增加,最高时期曾发展到规模达两百多人,作为一个传统手工艺的企业来说,非常可观。90年代末,随着全国各地各个工艺行业的不景气,木雕工艺品市场也极其萧条,“武汉市工艺雕刻厂”从事木雕制作的人逐渐减少。特别是1997年国营改制为民营企业后,从事传统工艺木雕的人员分散,散落在各处。“武汉市工艺雕刻厂”主要是面向社会和学校两种途径招收人员,社会招收人员约占30%,这些人员除了是向社会公开招工而来以外,另外也有一些是转行而来的,或是从部队转业后安置进厂的。仅从学校或培训班就曾有过多次大规模招工情况:1959年,从技校招进一批学生,有一百多人,分别选择学木雕、石雕、牙雕等不同的行业,其中有20多人选择从事木雕行业;其中很多后来成为中流砥柱,成为厂长、设计师、技术骨干等;1972年向武汉市二轻局技校木雕班招收40多名学员,后来很多也逐步发展成为技术骨干。
  十年内乱以后,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基本每隔1~2年,都会从技校、委培的培训班招收学员。据1958年最早进厂的工艺大师邓道航回忆,当时她作为设计师兼厂内培训师,几乎每年都要要抽出时间,专门给刚进厂的新人讲课,培训木雕技艺及相关知识。从80年代初期开始,改革浪潮席卷全国,木雕这种高技能的传统手工艺行业流动性较大,工厂经常招人,但也经常有人离开,陆续有人下海经商或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特别到90年代开始,很多从学校招来的学员,刚进厂不久就离开,而厂里已有的人员流失也逐渐增多,以至于木雕从业人员越来越少。1997年,武汉市工艺雕刻厂改制,停办传统木雕,只生产木模船,厂里剩余从事木雕的艺人要么留下制作船上的配件,要么下岗回家。这样,有木雕技艺的人都散落到各处了。
  4结语
  武汉木雕作为一个传统手工艺行业,它的发展历程和现今状况在传统手工艺行业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很多其他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模式也是类似情况,作为一个民族来说,优良传统往往代表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十年内乱曾经摧毁了很多历史文化和传统,对于没有被毁而侥幸沿承下来的这些好的传统手工艺,国家目前的很多保护计划也正在出台和实施,并已经有一些具体方案和措施正在真正扎实地落实。通过政府行为和传统行业自身的努力,希望能真正有效地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朗.楚艺回响:张朗工艺美术文稿[J].湖北美术出版社,湖北:2009(06).
  作者简介:张静(1968—),女,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动画。
  邓道航(1949—),女,湖北省工艺大师,研究方向:工艺木雕。
其他文献
《论语》集中概括了一系列交友的原则与方法。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而言,实有必要认真学习一番,从中领会一些道理,从而学会怎样更好地结交朋友及与朋友相处。
由于各种不同原因使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权和经济参与权不高,需要出现这样一个组织能全盘整合全国农民的利益,消除单个农民在社会参与中所处的薄弱地位。这就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人力资本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其存在知识资本存量不足,健康资本积累过低,结构层次不明
实习支教对实习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师院校课程教学提出新的挑战。作为教育实习的先修课程.历史教学论必须做出积极应对,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历史教学论课程单一的现状
农村正规金融可以也应该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资金源、动力源,尤其是在当今建设新农村战略大环境中应当发挥出自己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农村正规金融所起的作用却不
工学结合是普遍认可的一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全面推行这一模式还有不少现实困难,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特别是不能忽视人文教育。
摘 要:园林设计营造一直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在园林设计营造的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性的要求,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园林营造理念不具有复制性;另一方面,园林营造的过程涉及现今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更加认真地在园林营造的方式方法上贴近现代,走进现代,而非墨守成规,过分地追求古代园林营造的经典,通过更多的现实技术手段来不断促进园林营造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园林;营造;方式方法;现代性 
针对高职教学中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足,期未或结业考试出现大批不及格问题,课程过程化考核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办法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实践实验,分析了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民主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经验上看,辛亥革命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有
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新形势下,高校应以学生为本,从预防、服务、保障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和谐,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