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is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从专业课实践环节的角度出发,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校内教学型实践和校外工程型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黄满花(1975-),女,湖南绥宁人,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助教;黄肇(1971-),男,湖南绥宁人,邵阳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
  (湖南 邵阳 42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力系统分析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编号:湘教通[2008]202 号)、湖南省教育厅重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09]31号)、邵阳学院重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NO.2008JGZ09)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2-0142-02
  
  邵阳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为发配电专业,至今已有36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与输电线路工程测量、设计、施工相结合的专业特色。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成为适应电力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供应紧张,电力行业需要大量的电力技术人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工程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容乐观,有相当的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暴露出对所学知识难以灵活运用,缺乏深入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200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湖南省省级特色专业,是我校的优势专业,就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建设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模式以及如何培养“应用型”技术本科人才等方面做一些研究与探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多数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1]因此,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专业课实践环节的角度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校内教学型实践和校外工程型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2]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相关实践环节可以分层次的适当组合和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嵌套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可以用图1来表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素质要求,将实践教学体系划为如下三种层次。
  (1)专业基本技能层:包含专业课实验、认识实习,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2)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工程素质能力层:包含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进行综合应用和初步工程素质能力的训练。
  (3)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层:包含毕业设计、工程项目训练和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制作,进行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
  这种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由单一到综合,使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获得递增。
  二、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1.完善专业实验室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实验室分为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分室、发电厂模拟实验分室、继电保护实验分室、综合仿真实验分室和创新小组实验分室。从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来看,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各专业课课程的“校内教学型”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均采用国内知名教仪生产厂家的产品,从硬件的投入来看,能够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作用。目前我校本专业开设了很多专业课课程,如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原理等。专业课必开的实验项目为32个,其中验证性实验项目16个,综合性项目8个,设计性项目7个,研究性项目1个。
  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是学生从学校理论学习走向社会专业领域的重要环节。[3]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安排认识实习2周,生产实习4周,毕业实习3周,这些都是“校外工程型”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能力,为工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结合专业特点,建立火电厂、水电厂、电力企业等校外实习地。与8个校外实习单位签订友好实习基地,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有固定的实习地点,以便满足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需求。
  本专业目前的专业方向有2个: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输电线路工程方向,相应的专业方向综合实验课程也有2个。输电线路方向的实验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以企业实际的工程应用项目为导向来开展,以培养学生的输电线路工程技术应用、输电线路工程技术管理与输电线路工程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是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前的一次相对较大型的技术训练和技术准备。
  三、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1.专业课课程实验
  对整个专业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加了“三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实验改革重点是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整合实验内容,形成理论验证、操作训练、综合训练渐进式、层次化的实验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第7学期安排学生到相关电力企业跟班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专业知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各教学层次均有课程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从专业到综合、自底向上可形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单一专业实验到综合实践环节,分模块化、分条理化、成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进入专业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高等工程教育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一项综合性、创造性、设计性的大型作业。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设计是“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复杂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和“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的短路电流计算,尤其是短路电流计算结合了“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原理”两门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变电所的电气工程部分设计,包含故障理论计算、主接线设计、电气设备选择、继电保护配置与整定,并要求应用 AutoCAD 进行主接线绘制,扩展了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内容结果通过PSASP7.0或MATLAB等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时间(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4周。通过课程设计之后,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思路,提高了计算机编程能力和运用软件仿真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设计综合素质。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习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和综合训练;是学生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或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文献、外文翻译、撰写毕业设计(论文)、部分模拟、仿真、画图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毕业设计时间为14周。从我校近几年的毕业设计课题分析得出:主要分为工程设计类型的课题、电力电子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课题、科研和论文类型的课题以及与电气工程相关的课题等。这些课题的内容是与生产、科研和实验紧密联系起来的,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加强实践教学监控手段与管理方法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建立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跟踪管理机制。对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考试方法,主要采取平时跟踪考核(占20%)、实习日记(20%)、实践课程报告(占40%)和综合答辩(占20%)来评定学生成绩。既考核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核能力,更注重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对不合理的方面提出看法和意见,并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对每一届校外工程型实践环节的内容、形式、地点、效果和组织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提出下一届校外工程型实践改革方案,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对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采取“学生签名—学生做实验—实验教师检查实验数据—学生再签名”的管理方法,杜绝了少数学生偷懒、不爱动手做实验、抄写实验报告等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工作强度。
  五、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专业实践建设,我们建设了《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电气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指导书》、《电气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指导书》和《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书》 等各环节实践教学材料,使实践教学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正确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和从事专业领域工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重视这个实验环节。98%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参与该实践环节,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国初,王海群,刘军.技术本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50-51.
  [2]王艳松,张加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86-87.
  [3]李靖,黄绍平,谢卫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4):54-55.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工程管理综合性强,其务实性和内在逻辑性,决定了该学科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重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则成为可采用的主要手段,文章着重分析案例教学在工程管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优势,分析其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案例教学;案例库  作者简介:陈文君(1976-),女,四川达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杨爽(1990-),女,山东烟台
期刊
摘要: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目前美国的主流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对品格教育的理论透视,结合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民族院校;辅导员;大学生;品格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刘宁(1982-),女,河南周口人,
期刊
摘要:在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的大环境下,传统的问题导向型毕业设计教学方法会存在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学生实习情境的基础上,引入学习契约,将生产实际与毕业设计课题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过程管理是民办工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实践分析表明,契约教学引入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毕业设计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教
期刊
摘要:从人力资源制度本身及人力资源制度执行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要从规范人力资源制度的制订以及完善人力资源制度执行的流程管理两方面出发,提高人力资源制度的执行力。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执行力  作者简介:柳启俊(1981-),男,浙江临安人,临安市供电局人力资源部,经济师;苏畅(1985-),女,浙江临安人,临安市供电局恒力承装公司综合部,助理经济师。(浙江临安311300)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分析了深圳高训基地成立的背景情况;描述了深圳高训基地和高训中心的功能定位;对深圳高训基地“任务引领一体化”高技能人才训练模式和高技能人才“223”评价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深圳高训基地;高技能人才;训练模式;评价模式  作者简介:李亚军(1972-),男,河南新乡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程师。(广东深圳518055)李长虹(1968-),男,陕西榆林人,深圳市高技
期刊
摘要: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之间的“桥梁”,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英语应该具备应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能力,文章从专业英语词汇规律、语法特点、长句剖析与翻译方法出发,阐述了学习专业英语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在实践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专业英语;专业科技知识;专业术语   作者简介:高伟(1980-),女,河北任丘人,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讲师。(河北石
期刊
摘要:某电厂是最早安装和使用江苏龙源催化剂有限公司催化剂的厂家,其投运的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工艺(SCR)脱硝装置在当地取得了较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对该电厂运行了约4000 h后的SCR催化剂性能进行检测与评价。  关键词:SCR催化剂;催化剂表征;催化剂中毒  作者简介:何文深(1974-),男,湖南汨罗人,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工程师。(江苏南京210031)宗凤丽(1977-),女,江苏徐州人,
期刊
摘要:输电线路中产生的断电事故部分是因绝缘子的污闪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探讨了如何运用线路上磁场的变化,选择磁传感器地判断绝缘子的污秽程度,并用参考相关数据,从而快速准确地判断是否需要清污。  关键词:绝缘子;传感器;输电线路;污闪  作者简介:章仲卿(1989-),男,浙江富阳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汪俊枭(1988-),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期刊
摘要:电力安规综合试验机是根据2009年版新《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公布的登高工器具及起重机具试验标准,研发的具有综合性能的试验机械,解决了研制符合安规试验标准的集多种机具于一体设备试验难题,为广大基层单位试验工器具及机具提供方便。  关键词:综合试验机;电力安规;输电线路  作者简介:杨静(1978-),女,山西长治人,晋中供电分公司输电工区,工程师;杨建刚(1951-),男,山西长治人
期刊
摘要:“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将重点发展大电网和目前的薄弱点──配电网。随着配电网的发展,特别是采用电缆线路的用户日益增加,使得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断增加,导致电网内单相接地故障扩展为事故。通过针对35kV及10kV配网系统电容电流的测试,及时地掌握各项数据,有利于科学地进行分析,合理地配置10kV接地变、消弧线圈和自动补偿装置,对中性点不接地电网单相接地电容电流进行补偿。  关键词:中性点非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