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通道蛋白1在乳腺癌细胞质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8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乳腺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乳腺小叶增生、16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和78例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组织中AQP1的表达情况,分析AQP1在IDC-NOS细胞质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AQP1在100%的乳腺小叶增生中为肌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着色,仅有10.0%的病例伴有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着色.AQP1在100%的DCIS中为肌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着色,仅有12.5%的病例伴有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着色.AQP1在35.9%的IDC-NOS中为肿瘤细胞的细胞质着色,仅有3.8%的病例伴有肿瘤细胞的细胞膜着色.在78例IDC-NOS中,AQP1强阳性表达14例,弱阳性表达14例,阴性表达50例.AQP1在IDC-NOS细胞质中的表达与病理分期、孕激素受体状态、HER-2状态、淋巴结状态、诺丁汉预后指数、有无复发或转移有关(均P<0.05).AQP1强阳性、弱阳性和阴性表达IDC-NOS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6.8%、90.9%和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淋巴结状态和AQP1的细胞质表达水平是影响IDC-NOS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均P<0.05).AQP1强阳性、弱阳性和阴性表达IDC-NOS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5.6%、90.0%和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淋巴结状态和AQP1的细胞质表达水平是影响IDC-NOS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AQP1在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主要为肌上皮细胞的细胞膜表达,而在乳腺癌细胞中以细胞质表达为主,其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其他文献
患者 37周剖宫产,双胎之一,单脐动脉且出生体重低.患儿出生体重1800 g,哭声微弱,声音嘶哑,皮肤青紫,吸吮无力、气促.体检发现前额及眉间突出、腭弓高拱、小下颌;新生儿听力筛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地西泮治疗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的疗效.方法选择50例硬膜外麻醉期间的寒战病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寒战发生持续2 mtn后缓慢静注地西泮10 mg或5 mg,观察其治疗寒战的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寒战均有效,两组起效速度、效果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静注地西泮治疗寒战是一种可选的方法。
2002年6月至2003年11月底,我们心脏中心心外科,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脏中心心外科合作,共行瓣膜置换术32例,除1例死亡之外,无致死性并发症和后遗症,均在随访中.报告如下.
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5%~20%,占成人鞍区肿瘤的第二位,有10%~13%脑膜瘤起源于鞍区,本文对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脑膜瘤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认识其MRI信号变化及各种征象,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
保乳治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的治疗选择方式之一,而放射治疗则是保乳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全乳照射(whole breast irradiation,WBI)仍然是保乳术后放疗的主导模式,但以照射靶区范围及剂量分割模式改变为特征的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近年来备受关注,现已替代WBI成为部分具有特定临床病理特征保乳患
外伤后脑肿胀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常规的脱水及手术治疗,往往难以奏效.我科自1998年行双额颞开颅减压术后,死亡率大为减少.现报告如下.
头位难产是产科常见的异常产,临床上常表现为活跃期停滞,也是剖官产主要指征之一.现将我院283例活跃期停滞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总结如下.
约10%~50%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同时存在快速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时,洋地黄是首选药物,但临床上单用洋地黄对部分病例的心室率控制不满意.为此,我们在应用洋地黄的基础上合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 研究miR-202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中B细胞活化因子(BAFF)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202与BAFF的潜在结合位点,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将人类miR-202-3P模拟物(has-miR-202-3 P-mimics)、人类miR-202-3P抑制物(has-miR-202-inhibitor)、siBAFF及各自阴性对照转染U266细胞,采用
自1987年1月至2001年1月,我院收治腹部闭合性损伤肝破裂126例,肝破裂伤发病急,病情复杂,死亡率高[1].现将其诊治进一步探索,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