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AkreosM160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656334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品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7~12月在宁波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2例(58只眼),年龄56~78岁,平均68.6岁;品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Ⅳ级,按人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只眼。I组行1.8mm微切口冷超声乳化联合AkreosM160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Ⅱ组行传统同轴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和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同时检查最佳矫正视力采用卡方检验和t捡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I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0.56+0.36)min,超声乳化能量为8.5%(m级核)和12.4%(Ⅳ级核);Ⅱ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为(0.69+O.34)min,超声乳化能量为10.2%(Ⅲ级核)和18.4%(Ⅳ级核)。两组比较:I组超声时间更短,超声能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12〈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I组裸眼视力I〉0.5的分别占83.24%、93.66%和100%,Ⅱ组裸眼视力≥O.5的分别占55.36%、72.21%和94.25%;术后第1天、第1周,I组视力≥0.5者均多于Ⅱ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67,P〈0.05),术后第1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0.8者均占9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86,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两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Ⅱ组角膜散光大于I组(x2=4.092,P〈0.05),术后第l周和第1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62,P〉0.05)。结论1.8mm同轴微切口自内障超声联合AkreosM160人工晶状体植入叮以使白内障手术切口缩小至1.8mm,几乎没有学习曲线。手术技巧掌握快。手术源性散光更微,术中前房密闭稳定性佳,手术后反应轻,手术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利用对侧眼睑板结膜瓣移植修复>3/4的上睑后层缺损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2008年l月至2009年12月进行治疗的5例上睑后层缺损>3/4的患者,采取对侧眼睑板结膜瓣移植的方法修复眼睑后层缺损.术后随访6个月到1年.结果 5例患者上睑外形、功能均基本正常,双侧上睑弧度、高度基本对称,无角状畸形及切迹,观功能无影响.结论 利用对侧眼睑板结膜瓣移植修复大于3/4的上睑后层缺损是一种安伞、简便、
目的 探讨引起双眼复视的斜视的类型以及病因学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117例双眼复视患者,年龄20~82岁,年龄中位数为47岁.采用三棱镜、红球片、Hess屏及同视机等方法分析复像;辅以血液生化检查、新斯的明试验和头颅影像学)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必要时进行胸腺MRI检查来辅助诊断.结果 117例复视中非共同性斜视包括麻痹性斜视、限制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包括展神经麻痹(35例,29.9%)、单纯动
患儿女,3岁.自幼发现左眉弓部皮下包块,渐增大,无疼痛及红肿.查:左眉弓外侧可扪及皮下包块,类圆形,表面光滑,略可移动.眶CT:左眉弓前高密度圆形影,骨质无破坏.彩超:左眉弓前皮下类圆形回声,轮廓规整,形态规则,内呈低回音,内未检出血流信号.诊断,左眉弓部皮样囊肿.全麻下显微镜放大5倍手术,沿左眉弓外侧切开皮肤,皮下筋膜,水平分离眼轮匝肌,暴露肿物表面,见其光滑有包膜,内含毛发及黄色物质。
期刊
目的 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性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性玻璃体积血患者62例62只眼.所有患者均采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行眼内激光光凝,术毕玻璃体腔填充玻璃体切割灌注液、空气、C3F8或者硅油.术后随访5~23个月,平均16.2个月;观察
目的 研究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组织的基底细胞数目、上皮厚度、基底细胞形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超过3年的患者33例(66眼,角膜接触镜组)和从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患者33例(66眼,对照组),对所选患者,在去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Flap-free Epi-LASIK)手术中,用Epi-K角膜上皮刀取下角膜上皮瓣.2组中各
患者男,10岁.主因"发现右眼上斜视2年"于2012年5月3日就诊于我院.患儿足月顺产,无吸氧史,无眼外伤及其他眼病史.发育正常无畸形.其外公为视网膜劈裂患者,其父母双眼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5、左眼0.15,验光矫正右眼-1.00DS-0.50DC×75=0.3,左眼-1.50DS=0.3.眼肌检查:角膜映光REF-10° L/R10°LEF-10°R/L10°~15°,眼球运动
期刊
目的 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因、病原、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的临床选择.方法 对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眼科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入院治疗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91例(91只眼),其中男81例,女10例,对其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因、病原、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眼玻璃体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率29.5%,葡萄球菌占44%;根据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91例患者视力有提高78例,占85
目的 调查汕头地区学生人群中间歇性外斜视的患病现况以及与健康行为间的关联。方法横断面研究,分层整群抽样调查,自填式健康行为问卷调查。在汕头地区分层抽取9所城乡中小学校,共7537人。眼位检查采用角膜映光法与交替遮盖法;记录结果并按不同特征进行归类,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间歇性外斜视学生与正位眼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结果调查人群中间歇性外斜视患病率为7.98%,占所有类型斜视
期刊
目的 分析总结伴有中枢性疾病的婴幼儿斜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斜视类型.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患有中枢性疾病合并斜视患儿(2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52%),女11例(48%).对患儿发病年龄、就诊时年龄、斜视类型、屈光状态、眼底及视力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均在生后6个月内发现斜视,患儿就诊时的年龄为6
例1患者男,44岁.因右眼被铁砂崩伤3个月,眼痛伴视力下降1个月于2011年07月24日入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5 cm,左眼0 8.眼压右眼16 mm Hg,左眼17 mm Hg.右服结膜充血,房水闪辉(+++),瞳孔欠圆药物性散大,晶状体后腔及玻璃体下方可见白色絮团状混浊;眼底隐约见视盘界欠清,色淡红,余视不清(图1).左眼查体未见异常.B超见右眼玻璃体细带状中回声,带上、下点状中回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