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改革的路上踏实的行走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一校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市区品牌学校,多年来学校始终立足于教育教学改革,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特色,还是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学生能力等方面在社会上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校现有五个校区,137个教学班,6200余名学生,380余名教职员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全国最具影响力小学;国家基础教育外语实验学校;全国“真语文·真教育”实验学校;全国音乐教师“国培计划”基地;全国特色教育科研单位;辽宁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教师专业发展”基地校;辽宁省中小学体卫艺教研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南京一校坚持“灵性教育”的理念,秉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的儿童观。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知难而进,把问题变成课题,深入研究,在研究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立足发展需求,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1.深入一线,了解现状
  提升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教师发展,则学生发展;
  教师转变,则课堂转变;教师显灵慧,则学生显灵气。随着南京一校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调入学校的人数不断增加;仅2016年新增
  教师达到110人,约占教师总数的30%。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教师:区
  政府新聘,高校直招,校聘教师,资源重组。而2017年南京一校新
  增班级数高达19个,新调入教师达到40人。
  2.面对困难,勇于挑战
  面对学校以及优质教育对教师成长需求的挑战,我们的态度是知
  难而上,强力推进校本研训;满足需求,压缩教师成长周期。使教师产生乐学、乐做、乐思、乐变强力需求。将南京一校“灵性教育”理念与办学目标,与教师培训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有机整合、实现落地。真正让教师有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幸福感。
  3.探索路径,注重实效
  在教师培养策略是分和并进、分层培训、名师引领、团队共赢。并且建构了南京一校《教师成长课程》体系。
  4.关注技能,重视心灵
  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关注全面的校本研训,调动了教师内驱力,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教师成长成效显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学校有一大批教师在国家、省市教学大赛获得佳绩,有一大批名师参加省市支教、送课下校、微课录制等活动,为促进辽宁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奉献力量。
  二、聚焦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向来是体现学校教育质量的主阵地。多年来,南京一校始终聚焦课程改革“减负提质”。
  1.“聚焦问题”研究
  深入课堂发现问题,将问题筛选、整合变成课题。研究的重心由关注教师如何“教”,向关注学生如何“学”转变;由关注“双基”落实、“三维目标”实现”,向关注“核心素养”提升。在聚焦问题研究中,使教师明确“提质”到底提的是什么“质”?进而从根本上理解“减负”的必要性。
  2.“减负提质”研究
  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减负提质。学校在“减负提质”研究上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课题研究都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剖析教材寻找切入点、目标定位抓住准确点、環节建构引发思维点、训练设计延伸拓展点四方面着手,探究在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启迪思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现了学生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的转变,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分别在省市区进行交流,发挥了教育辐射、促进均衡、深化课改的作用。
  3.“聚焦核心素养”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教育1.0;2.0;3.0阶段。其教学价值取向从教书达到育人的根本变化。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不仅仅研究课堂教学,更要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此,我校“新型课程”就在这种理念下孕育而生。各学科精品微课的录制,已初具规模,深得学生喜欢,家长拥护;慧学网、人人通,微信平台让课堂走进家庭、实现共同学习;“小精灵”校本课程的推进,实现了跨学科整合、部门间融合,加速了学生多元智能的提升;长短课时的搭配,按兴趣择班学习,让课堂更加体现因材施教,促进的学生个性张扬。促进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互通互融。
  4.浸润式课程,促进学校文化形成特色
  大语文特色课程是南京一校的传统特色课程,已经形成南京一校的一种校园文化。依托大语文校本特色课程各个校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课程的实施,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位学生的大脑。
  5.“创客”创出新天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最响亮的时代强音。那么,基础教育如何将创新落到实践中,学校怎样通过“创客教育”实现创新发展呢?我校学生通过学校“创客空间”的课程推进,尝试“创客教育”,创出一片新天地。
  无论是聚焦课堂还是聚焦课程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都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改革,我们仍在路上砥砺前行……
  三、展望未来教育,带给学校发展思考
  1.展望学生需求变化
  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便能实现“课程任意选,老师任性挑”的“私人定制”式教育。学校作为“一个移动终端”场所,将来的课堂教学一致的标准化内容只占17%,其余83%将是更加个性化的内容。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选择,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2.带给学校发展思考
  面对“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未来已来,远方不远,我们必须宏观展望,理性前瞻,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决胜未来。
其他文献
在国家教委制订的《教学大纲(试用)》中第一次使用了“数学核心素养” 一词,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者数学的某个分支时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课程标准(2011 版)》将上述综合能力进一步明确为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10 项能力。笔者研读课标,并受周围前辈们的影响,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特别注重
期刊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除了科学、完整、有序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能否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掌握好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是初中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相反,教师如果只顾单方面地说教,而忽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只会事倍功半,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获取信息呢?如何去把握与处理好信息反馈呢?如何去察言观色和左右决策呢?  一、强调预习,观察预习的效果  “新课标”将
期刊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问题解决”方面强调: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它强调应用意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在教四年级下册
期刊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从理论研究层面逐步向实践操作层面转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所以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已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分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从课堂教学模式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课
期刊
席勒曾说过:“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教育对促进人才成长十分重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美育渗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创造美。  一、立足教材,营造审美情境  审美情境的营造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有一种润物细无声之意境。所以,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充分渗透美育。  1.言传身教,
期刊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分析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师生交流不畅通,学生发言不积极,语言的操练不足量,课堂的气氛不活跃。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害怕发言,不敢活动,生怕出错,遭同学耻笑,受老师责骂,被搭档责怪。所以,大多数同学采取默不作声,不动神色,缄默不言的态度在课堂上应对,而不少同学在老师提问的刹那间,焦虑不安,神色慌张,低头回避,生怕老师叫到自己的名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安全感,更无
期刊
一、引言  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照搬课本,没有其它的补充或解释;讲课只是机械地讲述课件的内容,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件中使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片、动画、声音等,掩盖了主体知识的教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高中数学课堂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形式出发,分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优点和
期刊
一、创新教学实践创新思维培训的内在要求  1.强调立足于知识推解的过程,而非结论  我国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新课改”的征程,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依然没有改变以“小学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往往小学教材的内容结构决定了教学的“封闭式”,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许多学者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提出了诸如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实践的理念,也进行了若干改革与实验。也就是不主张学生一味去模仿,而是探寻一直创
期刊
上课提问实在是太普通了,因此使不少教师忽视了问,没有发挥提问的作用。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破了科学创造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问是天职,学生答是本分。导致教师提问平常,学生问题意识薄弱。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创造性,课堂效果不显著。如何使学生保持强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小学音乐课中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学习领域、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接受和最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如何进行有效的唱歌教学呢?能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