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教学世界·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f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长期以来,形式单一机械的重复作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使他们千篇一律,毫无生机。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业的设计也在不断改革。
  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型的作业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单调的书写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做或不完成作业的原因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得到切实的训练。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许多类型的作业。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例如,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硬性统一的作业为自主性作业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做的,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另外,在作业形式上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刀切的作业往往是后进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学业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另外,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具有合作精神。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如学了《院子里的悄悄话》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进一步了解年轮的三个作用;学了《火烧云》一课后,让学生利用傍晚时间观察火烧云的变化,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广告语、警示语进行交流……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
  (河北迁安市建昌营第二中心完全小学)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培养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的目标,不是使学生单纯学会一定量的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谈到文化素质,首先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为终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很多人普遍存在一种困惑:学了多年英语,却始终没有学好。许多人七八年过去了英语还处于学步阶段。学而无得或无用,最后全部还给老师的大有人在。英语之难学
期刊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期刊
摘 要:在任何学习中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当前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传授,却忽视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即使教师讲的有板有眼非常投入,学生却感到枯燥乏味,接受起来非常困难。历史这门课程本身是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生动的,挖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情感材料,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浓郁的情感中,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启发式教
期刊
摘 要: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情感 学科情感    作为一个人的主体,对待任何事物和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情感,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积极和消极情感
期刊
摘要: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选择精讲点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层次,去捕捉学生的难点,对症下药,以提高对话交流的有效率。精就是要优化精讲的环节,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对教学环节进行有科学根据的最为合理的优化组合。  关键词:略读 精读 总结    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教学效率的高低,常常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所以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选择精讲点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层次,
期刊
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85%的小学在农村,75%的小学生在农村就读,可见农村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开发农村人才资源,提高人民素质,是实现富民强国之根本。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新一代人民的整体素质。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思考,现就农村小学体育课的现状与思考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体育课存在的现状    1、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匮乏。体育场地、器材是
期刊
摘 要:根据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改革方向,结合社会发展对新时期人才的要求,本文就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间的关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体育教育中的思想与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实施 综合素质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目的,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办学宗旨的,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期刊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
期刊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却往往又不能完全用语言来解释,要靠感觉这种人自身对音乐的感知、感受就是乐感。好的乐感是良好音乐表现的前提。因此,乐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实现对学生乐感的培养,通过十几年来的音乐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唱歌教学这块主阵地    唱歌是中小学音乐课的重要内容,所以利用唱歌去培养学生的乐感具有更直
期刊
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实践和改造社会的主体。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粗浅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