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者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lzs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我几乎每天都跟同学们、老师们一起学习、工作、生活,几乎每天都在有意地觀察或无意地目睹着同学们的成长。“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在教师这一平凡而不简单的岗位上,我不断在一批又一批学生的身上寻找着答案: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出理想的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理想的教育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教师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而这答案也并非恒久不变的,因为教育是无止境的。本文就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者两方面,谈谈关于教育的心得体会,以资探讨。
  一、教育的理想
  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政坛名流、商界大亨、大腕明星,但他们要么欲壑难填,为富不仁,要么自我膨胀、品味低俗。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健康的趣味和心性的修养,更缺乏深厚的理性精神、坚定的信仰、道义的承担。
  “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完人,一个‘高大全’的人,但是他(她)一定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不断地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他(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弱点,有这样那样的软肋和局限,但是他(她)能正视自我,不文过饰非;他(她)能够从善如流,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北京师范大学肖川老师在《受过教育的人》一文中如是写道。
  他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读书还不是为了升学?还不是为了将来工作岗位更多一分优越感?这些也不无道理,但我相信:良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命运。多年的执教生涯,让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 追求真知,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习惯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培养起对知识的向往与尊重,进而获得学问、触发自己的思想并影响自己的行为,渐渐形成为良好习惯。
  正如文章《人样》中所追忆的乡村教师“人样”老师。作者所在的乡村学校既没有正规的课程,也没有所谓的教学秩序,直到“人样”老师的到来才发生了改变:
  “他一个人给我们开设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所有的课程,都是正正规规的——我们从来没有上过这么正规的课,而他每一天每一节课都跟我们在一起。”
  “我第一次见到字可以写得那么好,他写过的黑板像课文的页面一样,每一个字都那么标准合度……他曾经是一位体育运动员;他启蒙了我们的音乐,我们第一次跟着老师识谱唱歌。当他把我们这一群穿得七零八落的粗野孩子集合起来,指挥我们合唱,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以前只在电影里看到过那种风度。他在黑板上随手就能画出一幅好看的图画。”
  “后来,我们上了初中,离开了那所破庙,我们这一群照着‘人样’成长的孩子,几乎成了乡完全小学各方面最好的前十几名,甚至包括调皮都是最有创意的。这种效应一直放大到高中,我们村出去的几个,在高中也是全校最好的。”
  在一名未受到真正教育的乡村孩子眼里,“假如没有他,我们村的人文环境将更加粗劣。假如没有他,我不知道我的人生是什么样子。而几十年来,我一直在照着他的‘人样’做人。”
  在物质与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年代,是这位老师带来了知识,为乡村孩子打开了知识世界的大门;他身上的儒雅气质和精神气格(文中所谓的读书人的样子——“人样”)成为孩子们追求的榜样,最终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从一群粗野孩子蜕变成为有知识、有德行的知识分子。“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2. 追求平等,培养独立的精神与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既要善于珍惜他人的劳动,少给社会、给他人添麻烦,同时热爱劳动,培养自己的生存技能,并尽力在工作中不懈努力,不断创新,赢得尊重,赢得发展。
  每当在校园里看到同学们在认真开展各类劳动时,我心中总会升上一股敬意。曾到省内外许多名校考察,这些校园之所以整洁优美,不仅是因为同学们较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该归功于校园清洁工人。相比之下,我有了一分自慰:我更珍惜由我们师生自己动手共同创造的清洁环境。因为劳动是一个人的生存之道,爱劳动将终身受用无穷。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出来的珍惜劳动成果和对劳动者的尊重的素养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3.严于律己,积极奉献社会
  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大地震引起了伤痛尤在的中华民族的广泛关注与同情。在各种报道中,我们都注意到了一幅幅这样的画面:在上千人避难的运动场上,地上竟然不曾有扔下的垃圾;面对死亡和死亡的威胁,我们看到的是人们相对淡定的神情和积极的互相救助……
  对于一个曾经给邻邦带来深沉灾难同样也使自身遭受灾难的民族,对于一个地域不宽、资源不丰的岛国,二战之后能迅速在心灵和环境的废墟上建设起一个舒适家园的民族,的确有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吸取和借鉴之处。
  社会是需要秩序的,即便有再好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如果没有良好素养的人去遵守,一切都向走向混乱和丑陋。我们可以埋怨官员的不作为及腐败,可以埋怨工作人员的渎职,可以埋怨环境的恶劣,但仅凭埋怨改变不了现状。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受教育者从我自己做起,做到“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既有对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执着,又有对法律法规的依赖和敬畏,最终升华为人性的善良,能对社会和谐和国家文明富强做出贡献。
  正如肖川老师所说:“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将是我们所有的人的生活品质。”要更多的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二、理想的教育者
  每次外出,最想去的是便学校,校园里的点点滴滴都能让我有所收获。墙壁上的张贴物能使我感知学校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学校的环境卫生可以让我了解学校管理者的用心、细致;对学校老建筑的保护程度和树木的培育情况能使我略知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态度;校园的基础设施的完好程度能使我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教室的布置是否整齐、温馨,能使我窥见班级管理水平和班主任老师的爱心指数;老师的办公室也可以猜想到老师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看到学校独具匠心的作为,每每会使我内心升腾起由衷的敬佩,还有见贤思齐的愿望。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以下三个要素是十分重要的。
  1. 要成为执着的学习者
  俗话说:“长不完的见识,做不完的学问。”我在中学担任过5年副校长、18年校长,可直到今天我仍然需要学习如何开展学校管理工作。
  第一,我们的教育对象在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在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素质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自然要有新的进步。不学习就会落后,就要出局。
  第二,要对未来人才培养负责,我们既要有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还必须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前瞻思想。这对我们的学习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更要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进行更加深远的拓展和探讨。
  2. 要成为勤奋的实践者
  几十年过去了,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的教育思想依然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他的成功、他的优秀是在于他以高尚的思想、磊落的人格、強烈的责任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始终。陶行知先生也不例外。
  可见,优秀的、经典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深刻影响学生、成就学生的教育更离不开思想明确的、需要坚守的、负责任的实践行为。魏书生老师就是通过他独到的理念加上实践,才得以成就大家的。
  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大抵每个人都知晓一些基础教育理论,但是你只有投身于教育实践,你才知道哪一把钥匙开哪一把锁。只有先进的教育理论,而不落实到努力把事关学生成长的每一件事做好的行动上,是不能言之为学校教育的。
  3. 要成为自觉的反思者
  “吾日三省吾身”(语出《论语》),对任何发生过的教育过程我们都可能找到更优秀的选择。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或改变角度,或换位思考,或比较思考,才能得到“善思者贤”的结果。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法宝。在我看来,教育者不仅需要反思,还需要把自己的反思转换成为教育成果,或以工作日志、教学随笔等形式将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心得总结出来,并结合一定的教育理论,将其升华为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将推动教育者的专业能力登上新的台阶,实现自我成长。
  肖川老师在《受过教育的人》的末尾写道:“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求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
  可以说,教育的理想犹如我们翘首仰望的璀璨星空,现实是我们脚下赖以生存的大地,在这天地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空间,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就像一棵棵树,把根深深地驻扎在大地中,吸收着现实的养分,不断地向天空向上生长,向理想迈进。
  责任编辑 蒋小青
其他文献
2016年高考全国卷的文言文翻译两小题的赋分高达10分,是我们高考复习中必须抢占的一块阵地。  可是在高考复习中,很多同学对文言文翻译感到困惑,明明能读懂文本,可是等到翻译文句时却又抓头挠腮、百般纠结,结果失分频频,让人叹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译文言文不是光靠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理解不等于能用言语表达,能用言语表达不等于能诉诸笔端,更何况翻译的好坏还看个人的现代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所以
抗日战争作为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在每一年高考中都会考到。现将抗日战争的命题热点分析如下。  热点一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教育部于2017年1月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并在2017
【热点材料】  2018年1月18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对宪法修改作出重要部署。全会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对部分中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如何展开一直是个难题,要么三言两语,惜墨如金,要么拼凑字数,以叙代议,更有同学受时间限制草草收兵,写不足800字。尤其是高三的同学们备考时间紧张,再提加大阅读量,训练说理思维,学会辩证分析等对他们来说也不现实。如何帮助他们迅速搭建支架,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构思,迅速行文展开,且能做到脉络清晰,结构合理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以此就教于方家。  【方法指要】  以当下流行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 共75分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
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怎么办?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事情办好,使中国经济由过去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是高速增长。过去40年,我们平均年经济增长速度是9%以上,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是,我们在过去长时间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确实累积了诸多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经济在过去40
【熱点材料】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共分13个部分: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考生开展历史学习一般从一个情境片段开始,不熟悉的情境学习对考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不少考生认为2019年全国卷一第41题难度大于2018年,理由是他们很难直接从材料中获取全部答案。这是因为不少考生习惯简单学习,答题只能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重复性描述,对历史事物变化不能延伸分析,缺乏深层次思考。考试出现这些问题的实质是考生缺乏深度学习能力。因此有必要在现行历史课堂教学中推进深度教学,这是核心
概率与统计在高中数学中具有独立性,由于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又是大学统计学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现已成为高考持续的热点.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I卷试题难度适中、稳中求變、导向明确,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其中概率统计题在理科试卷中仍是以一道小题(选择题第3题)加一道大题(解答题第20题),所占分值仍然是5 12=17分,值得注意的是,和历届高考试题不同,今年概率统计大题放在
【考纲解读】  “符合题意”,就是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作文。限制在“材料的含意和范围”好像写作只能是被动就范,实际上作文题目里往往给的有一句话,就是“角度自选”。这就告诉考生,作文可以在一定的幅度内自由选择。诚然,高考作文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考生应当会利用这个自由,找到角度,选好角度。  【样题分析】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