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及其儒家式化解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qian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怨”兼有“委曲”、“愤恨不平”、“蓄积”三个方面的语义内容,是一种委曲不伸,愤恨不平,却又蓄积于心,不得抒发的负面生存体验。这种负面生存体验从一开始就没有游离于以“正人心”和“安天下”为己任的儒家视野之外。儒家反复强调“无怨”、“不怨”,并从个体道德生活和公共社会秩序两个层面为“怨”的化解提供了思想资源。
其他文献
本文以引人注目的传统文化言说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现代传播学的视野,来观照其中所蕴舍的多重意义.特别对国家认同建构的需要做了重点分析。由此,也对媒介的传播伦理责任进行反思。
个人主义是西方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植根于西方传统文化与哲学中,其历史源远流长,个人主义不仅作为一种精神的需求,更是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实践层面,指导、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并体现着西方世界人们的精神状态和面貌。立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立场,对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重新诠释,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正确认识个人主义的历史地位、现实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现代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状态,随着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生成以及新旧社会价值形态转换所出现的道德“空场”,进而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与无序,增加道德选择的难度。为了矫正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伦理扭曲,必须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儒家人学思想中的“自牲”道德,把握现代性影响下的道德“他性”特征,实现“自性”与“他性”的有机结合,加强“慎独”的道德人格塑造,真正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现代公民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状态,也时现代公民社会的目标使然。
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自由与解放。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得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计算机技术所导致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不仅给人类带来了体力劳动上更大解放,而且带来了脑力劳动上的解放。但是,在现代技术为人类谋福祉的同时促成了自身对自然世界的“促逼”,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伦理诉求。发展现代技术理论,丰富科学技术哲学价值伦理,是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当然,考察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并非指定某种具体理论是治疗现代技术弊病的良方,我们的目的旨在认识现代技术文明的某些负效应并有针对性地下药,
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后,以北平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尽纳其中,其“独立”身份及与国民党的关系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开始从政府的批评者渐变为体制的建言者,从与政府的对抗转变为与当局的合作;从以言千政转向躬身从政,从“在野”走向“在朝”,后来“学人从政”现象的出现即肇始于此。胡适作为这一群体的领袖人物,其政治态度的转变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该机构的设立还消解了北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部分知识分子政治主张的裂变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提供了思想上、舆论上的援助。
本文以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粮食禁运失败的原因,总结出由于粮食出口国难以达成共识,禁运过程难以监督,犯规行为难以防范,禁运发起国自身缺乏自律等原因,历史上的粮食禁运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由此得出结论我国将来面临大规模粮食出口禁运的可能性较小,粮食禁运风险不应成为制约我国粮食贸易政策调整和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薄一波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历程“始于毛、成于邓”是一个有待精确和阐发的命题。应当从三个层面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即“始于毛,成于邓”的层面,“成于毛,完善、应用于邓”的层面;“不始于毛、而始于邓”的层面。从发生学的意义、从政治基础、外交政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从哲学基础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于毛,完善、应用于邓”;从核心内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始于毛.而始于邓”。
本文以1983年~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各生产要素对提高农业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化肥使用量、人均机械量、人均耕种面积、科技进步等因素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所以,必须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注重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另外,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是农民增收的理想方式,所以大力推进城市化,让农民尽快转移到生产力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是增长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生态文明的提出有两大理论背景,其一是马克思自由个性观的红色理论,其二是当代生态世界观的绿色理论。这两大理论之所以能够一起融入生态文明,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浓厚的生态哲学意蕴。因此,生态文明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也反映了“红”与“绿”结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走向“以人为本”的过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基础而提出来的。也是创造性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必然结果。
以民族革命需要发起国民道德为最初目的,以“不失真”的佛教唯识理论为论证资源,最终在“理”与“势”的对立中,回到对现实所需的坚持,章太炎宗教思想的内部逻辑由多条线索发展交织而成,呈现出错综复杂、甚至不乏矛盾、断裂的形象。然而,正是通过这理论的断裂与矛盾之处,我们得以窥见,晚清的知识分子在新与旧之间、西方与东方的不同思想体系与传统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徘徊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