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前斗智论佛缘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菩提达摩是南印度国王的第三个儿子,由于他天资聪颖,悟性超人,被父王定为皇位继承人。后来国王患病,被般若多罗法师治疗痊愈,达摩设宴款待。酒菜上齐,法师闭目静坐席前,达摩站立窗前凝望远处,对话由此开始。
  般若多罗慢慢睁开双眼说:“你看着窗外是不是有很多事在想?”
  达摩没有回答,却回过头来反问了一句:“你闭目打坐不也有很多事情在想吗?”
  般若多罗淡定地回答道:“过去的已成事实,将来的也没有什么可想。光想肚子是不会饱的。”说着便抓起桌上的饭菜吃了一口。[注:古印度人吃饭以手为筷]
  达摩上前一步说:“斋菜虽然清淡,若每天如此,恐怕会营养不良,身体虚弱。”
  般若多罗边吃边盯着达摩说:“牛那么健壮,不也是吃草为生吗?”
  达摩辩解道:“牛的身体结构和人不同,所需营养也不同。”
  般若多罗说:“我从小到现在都是吃斋来维持体力。”说着用手拿起核桃捏碎了,把核桃仁放进嘴里。“人和牛的口腔内都是平齿,其实人吃肉类是违反自然法则。”
  达摩不屑地说:“人是万物之灵,怎么能跟禽兽相比?我认为背脊向天的都可以吃。”
  这时恰好驼背佣人前来添菜,般若多罗就指着驼背佣人说:“那他不就可以吃了吗?”
  达摩一时无言,便对驼背佣人呵斥:“还不出去?”驼背佣人急忙退出。
  般若多罗这才正面点拨:“看来三太子的智光或明或暗,若能抛开杂念,专心修行,将来毕竟能弘扬佛法,普渡众生。”
  达摩却不以为然地说:“我跟法师不同,你自幼修行,我贵为王子,我想我此生与佛无缘。”
  般若多罗不紧不慢地说:“那好,一切随缘吧。”说完站起来走了,连个招呼也没打。
  达摩正在迟疑之间,忽然发现般若多罗丢下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两句话: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达摩昼思夜想这个问题,竟然一时难以破解,思考数月后才有所顿悟,原来是对人生意义的揭秘,于是毅然放弃做国王的打算,虔诚地前去拜般若多罗为师修行,多年后成为印度著名的佛学大师。遵照师命,在般若多罗大法师去世67年后,他远渡重洋来到了震旦(南北朝时的中国)传扬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的开山鼻祖。点评:
  这个故事是电影《达摩祖师传》中的一个片段。
  面对智勇双全的三太子,般若多罗法师的辩驳可谓刚柔并济,由智力征服逐渐上升到心理诱导。下面从论战的三个回合来分析其运用的技巧。
  第一回合,言行并重,一语双关。
  般若多罗大师本想先入为主,投石问路,没想到达摩并不急于回答,而是来了一个反问,把球踢给了对方,反客为主。面对这一机灵的反应,般若多罗赶紧变换策略,来了个顺水推舟,用行动配合语言,说明空想无益,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人还是实事求是的好。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协调一致,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加重了肯定的力度,让对方无可置疑,无可辩驳。这样回答表面是回答问题,实质是劝勉对方。一语双关、滴水不漏的语言技巧使得对方不得不转换话题。
  第二回合,巧用类比,妙言换义。
  面对达摩再次发问,如果用解释来反驳,很费口舌,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般若多罗不落俗套,用“牛吃草强壮”的事例做类比回答,言简意赅,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达摩并不轻易服输,抓住类比推理中“异”的一面,即牛与人有诸多不同再次反驳;般若多罗则模仿对方的辩法,抓住类比推理中“同”的一面,大肆铺展,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这时达摩求胜心切,蓦然亮出狠招,即“人与禽兽”岂可相提并论,把人与牛的层次截然分开,想让般若多罗无退路。般若多罗灵机一动就看出了破绽,抓住“背脊向天”一词,信手拈来眼前的素材,把背脊向天的意思由四肢动物扩展到驼背之人,巧妙换意于无形,使得达摩陷入窘境,一时语塞。
  第三回合,欲擒故纵,悬念牵引。
  般若多罗趁达摩一愣之际进行劝说开导,达摩却一语回绝。本想与般若多罗大师再做一番论辩的达摩,没想到大师竟然起身而去,似乎此场论辩没有结果,似乎是达摩占了上风。其实不然,般若多罗大师无意中留下的言语,看似无心,实是精心,它魂牵梦绕般地牵住了达摩的心,不久即舍弃王位,义无反顾地投奔般若多罗法师,此时高下方显示出来。欲擒故纵之辩论方法被般若多罗大师演绎到了极致。然而这有个前提,那就是熟悉对方的个性,知己知彼。
  般若多罗大师的辩风一向是言语犀利、一语中的,这回因为特殊的对象、特殊的场合,却表现出暗藏锋芒、外柔内刚的另一风格,展示了其高深的修养、超强的应变技能,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其他文献
在美国呆久了,就知道美国“美丽的误会”实在太多,比如说美国是民族文化的熔炉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与其说是熔炉不如说是沙拉,沙拉里土豆是土豆,洋芹是洋芹,胡萝卜是胡萝卜,奶酪是奶酪,火腿是火腿,并没溶在一起,只是拌在一起而已,沙拉的比喻更接近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本质。  平等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看上去众生平等,没有阶级阶层的差别,其实是等级森严,隐而不现。  刚到美国的时候,在洛杉矶总部熟悉情况,在
期刊
久居象牙塔,看惯了书山题海,过惯了“闲云野鹤”的日子,突然告诉我毕业将近,深感惶恐不安。于是大二结束,最后一个悠闲的暑假(大三暑假学校统一实习),我踏上了暑期工的行列。抛开“在读大学生”这个颇具优越感的称呼,我必须像那些一无所有的人一样,成为自己工作阅历的拓荒者。  这两年阅书无数,拜师无数,喜欢、不喜欢的课上了很多,时间也荒废不少,但让人欣慰的是,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敢说文字功底天下无敌,
期刊
父亲打小就有一个梦,当一个作家,做一个大文豪。生我那年,父亲38岁。那时,他已在地级报刊发表不少的豆腐干文章。只是,离父亲做一个大文豪的梦想还很遥远。父亲一门心思地对同事邻居朋友说,他要创作出一部长篇,一部一百万字的巨著。但每天进出轧钢厂的繁琐工作,总让他提起笔来草写几字后又放下。  那时,我的头上还有三个姐姐。生我那天,当护士小姐一声“又是一个女孩儿”的“报喜”声后,父亲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多少年
期刊
“型男”这个称呼,想必这些年来大家都已经不算陌生了。型男型男,顾名思义,就是要有“型”——有很好的外形和造型。尤其是后者,如果说“帅哥”算是老天赏的,那么“型男”可不能满足于此了,型男的“型”是要拗出来的。这就是说,光长得帅还不够,顶多算你原材料不错,好原料要怎么加工、怎么打磨、怎么包装、怎么营销就要拼后天的功夫了。那么型男第一条一一穿衣服要有品位。人靠衣装的年代里,男人也概莫能外。穿得干净体面是
期刊
案例  小琐进公司不久,就发现经理是个很喜欢开会的人。一有点事情就要召集全公司员工开会讨论,还美其名曰“头脑风暴”。老实说,这样的会议大家能畅所欲言,还能想出不少好点子,而且公司里的民主气氛也很浓郁,年轻人只要有才智,很快就能冒尖。  可是小琐很痛苦,因为他刚进公司,对行业情况不了解,公司业务也不熟悉,在开会的时候就没话可说。每次开会对小琐而言都是一次磨难,他总是躲在角落里不吭声。但会上每个人都要
期刊
名人也爱乱说话:布吕尼    她曾位列世界20位顶尖模特之中,作风大胆,艳事不断。不过现在,她贵为法国第一夫人,是萨科奇的正牌太太一一只是爱乱说话的毛病,好像丝毫未改。  “我要找一个拥有核武器的男人。”  ——根据布吕尼自己的畅销书《没什么大不了》记载,2007年5月当她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萨科奇时,就对身边朋友说了这句话。如此表达自己的“鸿鹄之志”,着实过火。  “我是一个征服男人的人,一只猫,
期刊
2008年的春天,从北国军营里走出来一个青年士官,他带着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阳光灿烂地出现在人们面前。3月10日,作为解放军代表团5名来自基层的士官代表之一,他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他,就是被称誉为“新一代青年士兵楷模”的沈阳军区某高炮团修理连二级士官向南林。  读他燃烧似火的青春故事,我们收获着一种与时代同行的温暖和感动;听他亮丽如歌的赤诚话语,我们感受到一种与高尚为伍
期刊
摇滚乐是否仅仅是对性,大麻,死亡的莫名歌颂还是另有可以解读的深意?摇滚演出猛烈的节奏,强烈的形式感和身体与情绪的忘我投入究竟是不友好的边缘另类还是有其开放性的文化特质?摇民群体究竟是排他性的还是吸收性的?地下摇滚乐仅仅是没有美感可言的青春力比多集体发泄还是实践了新世纪里青年的乌托邦理想?  7月26日下午,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杭州。空气灼热黏滞,一支正活跃于地下摇滚界的创造性乐队木玛,在西湖边并不怎样
期刊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场直播节目作为一种最能发挥电视优势的传媒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走进千家万户。强烈的临场感冲击着观众的听觉和视觉,在给观众带来愉悦的同时,也给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主持人的串场词是预先准备好的,但是,由于现场的“流动”性,难免会有一些意外情况发生。面对直播中瞬间出现的突发事件,荧屏名嘴们又是怎样即兴发挥尽显风流的呢?  见风使舵打圆场  曾三次获全国广播电视节目
期刊
上句:管中窥豹,答曰:吓我一跳。  上句:床前明月光,答曰:李白睡得香。  上句:但愿人长久,答曰:一颗永流传。  上句:君子成人之美,答曰:小人夺人所爱。  上句:穷则独善其身,答曰:富则妻妾成群。  上句:为伊消得人憔悴,答曰:宽衣解带终不悔。  上句:何当共剪西窗烛,答曰:夫妻对坐到天明。  上句:东边日出西边雨,答曰:床头打架床尾合。  上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答曰:东村河边乌龟爬。  上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