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277514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张光敬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63例(占80.77%),病情有所缓解的9例(占11.54%),病情无明显改善的6例(占7.69%),总有效率为92.31%。心电图ST段下降>50%者56例(占71.79%),下降<50%者22例(占28.2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的治疗应根据血栓负荷量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内血栓;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突然间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共收治7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患者,经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得到改善,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25例;年龄43~69岁,平均(54.8±4.6)岁;有高血压病史患者17例,有糖尿病病史患者19例,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史患者7例,胸痛或胸闷发作就诊时间为发作后0.5~10 h,休息或口服硝酸甘油无效,伴濒死感,少数患者出现休克。听诊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为冠脉血栓病变,其中72例患者心电图显示心动过速,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T波倒置。65例患者有发热症状,73例患者白细胞增高,74例患者血沉增快。
1.2 治疗方法
1.2.1 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 78例患者中61例患者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按患者体重计算用药量,注入量12~15 ml,3 min冠脉内注入,5 min后冠脉造影显示冠脉血栓消失或冠脉内血栓负荷很小。9例因冠脉内血栓负荷量过大,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后继续给予替罗非班泵入,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1周后再行冠脉造影,冠脉内血栓消失。
1.2.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 78例患者中17例患者行PCI术,11例成功行PCI术。3例患者冠脉内血栓少至中等量,应用球囊通过血栓,同时冠脉内注入肝素盐水将血栓冲至冠脉远端,再行PCI术;3例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大,应用抽吸导管,抽吸失败后改为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继之替罗非班静脉泵入,维持36~48 h,1周后择期PCI术,成功植入支架。
2 结果
经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63例(占80.77%),病情有所缓解的9例(占11.54%),病情无明显改善的6例(占7.69%),总有效率为92.31%。心电图ST段下降>50%者56例(占71.79%),下降<50%者22例(占28.21%)。住院时间10~25 d。无一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广泛开展,已证实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1]。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 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2]。疼痛是最先出现的,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可伴濒死感,少数人开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还伴有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发热多在疼痛发生后24~48 h后出现,体温多在38 ℃左右。
笔者认为,冠脉内血栓病变应依据血栓负荷量的多少来采取不同对策,通过冠脉造影的结果来进行分类,并确定治疗方案。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小的应经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双联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大的应行PCI术,并且尽可能减少球囊扩张。本组61例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证明替罗非班在治疗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小的患者时疗效肯定。本文中6例患者胸痛、胸闷等症状无明显改善,以及22例ST段下降<50%的患者,可能与就诊拖延时间过长、心肌损害严重有关。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的治疗应根据血栓负荷量来制定治疗方案。替罗非班在治疗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小的患者时疗效肯定,对于血栓负荷量大病例在PCI术前的替罗非班维持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杨顺来.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斑块破裂和斑块糜烂的作用.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5):98.
[2] 朱方年,姜丕桥,马野.欣维宁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09,7(14):80-81.
(收稿日期:2011-04-01)
(本文编辑:陈丹云)
通讯作者:张光敬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63例(占80.77%),病情有所缓解的9例(占11.54%),病情无明显改善的6例(占7.69%),总有效率为92.31%。心电图ST段下降>50%者56例(占71.79%),下降<50%者22例(占28.2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的治疗应根据血栓负荷量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内血栓;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突然间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共收治7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患者,经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得到改善,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25例;年龄43~69岁,平均(54.8±4.6)岁;有高血压病史患者17例,有糖尿病病史患者19例,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史患者7例,胸痛或胸闷发作就诊时间为发作后0.5~10 h,休息或口服硝酸甘油无效,伴濒死感,少数患者出现休克。听诊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为冠脉血栓病变,其中72例患者心电图显示心动过速,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T波倒置。65例患者有发热症状,73例患者白细胞增高,74例患者血沉增快。
1.2 治疗方法
1.2.1 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 78例患者中61例患者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按患者体重计算用药量,注入量12~15 ml,3 min冠脉内注入,5 min后冠脉造影显示冠脉血栓消失或冠脉内血栓负荷很小。9例因冠脉内血栓负荷量过大,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后继续给予替罗非班泵入,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联合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1周后再行冠脉造影,冠脉内血栓消失。
1.2.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 78例患者中17例患者行PCI术,11例成功行PCI术。3例患者冠脉内血栓少至中等量,应用球囊通过血栓,同时冠脉内注入肝素盐水将血栓冲至冠脉远端,再行PCI术;3例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大,应用抽吸导管,抽吸失败后改为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继之替罗非班静脉泵入,维持36~48 h,1周后择期PCI术,成功植入支架。
2 结果
经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63例(占80.77%),病情有所缓解的9例(占11.54%),病情无明显改善的6例(占7.69%),总有效率为92.31%。心电图ST段下降>50%者56例(占71.79%),下降<50%者22例(占28.21%)。住院时间10~25 d。无一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广泛开展,已证实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1]。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 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2]。疼痛是最先出现的,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可伴濒死感,少数人开始就休克或急性心衰。还伴有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发热多在疼痛发生后24~48 h后出现,体温多在38 ℃左右。
笔者认为,冠脉内血栓病变应依据血栓负荷量的多少来采取不同对策,通过冠脉造影的结果来进行分类,并确定治疗方案。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小的应经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双联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大的应行PCI术,并且尽可能减少球囊扩张。本组61例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证明替罗非班在治疗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小的患者时疗效肯定。本文中6例患者胸痛、胸闷等症状无明显改善,以及22例ST段下降<50%的患者,可能与就诊拖延时间过长、心肌损害严重有关。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的治疗应根据血栓负荷量来制定治疗方案。替罗非班在治疗心肌梗死并发冠脉内血栓负荷量小的患者时疗效肯定,对于血栓负荷量大病例在PCI术前的替罗非班维持治疗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杨顺来.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斑块破裂和斑块糜烂的作用.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5):98.
[2] 朱方年,姜丕桥,马野.欣维宁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09,7(14):80-81.
(收稿日期:2011-04-01)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