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井的日子

来源 :岁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9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回家,见院子里只有忙碌的母亲,却不见父亲的身影,一问才知,原来父亲到邻村拉水去了。几天前,村里的水塔坏了,平时不用操心到点就来的自来水,这下“自来”不了了。人还好说,少洗把脸,少洗几件衣服,少做些汤汤水水的饭食,凑合几天也就过去了,可是那些带嘴儿的牲畜,猪呀,驴呀,狗呀,鸡呀,可是一天都不能凑合。
  这让我想起以前的井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方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眼井。井是普通的压水井。就是把一根长长的手腕粗细的铁管,打到地底下,一直打到地下很深的水里面,地上只露一小截。露出地面的一截铁管,上面再焊接上一个两扎长大腿根粗的铁管,即为井筒。井筒的侧面开一个口,斜下里伸出一个簸箕形的水槽。井筒里有一块儿紧贴井壁圆形的胶皮,铆在一根细铁棍上,我们这儿叫它“花篮”。花篮儿钩在井把上,井把的顶端弯成月牙形,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伸进井筒里。压水时,随着井把的一起一落,地下的水被“压”上来,顺着水槽“哗哗”地流进水桶里。
  我家的压水井在房前,下了台阶,向右一拐,抬腿就到了。把井打在那里,自然是为了使水方便。一个庄户人家,一天都离不开水。就拿我家来说,我家每年都要养两头猪,开春买进,年底卖出,差不多要养一年,细算下来,根本赚不了钱,无非是把平时毛毛分分的零钱,换成年底“可观”的整钱,捎带还落下一圈臭烘烘的好粪,肥沃自家的田地。为此,母亲每天在给我们做完饭后,还要做三顿猪食。所谓的猪食,其实就是泔水。看上去满满当当的一桶,里面的饲料并不多。猪吃起来,猪槽里净冒水泡泡,还“嗞嗞”直响。喝这样的泔水,猪自然长不快。我家还养了一头小毛驴。小毛驴那可不是养来卖的,更不是养着玩的。小毛驴是我们家的主要劳力,家里的十几亩地,春种秋收全都指仗着它。所以,对于小毛驴,父亲照顾得特别仔细。闲时要喂饱,忙时要吃好。喂饱吃好后,还要饮一桶刚压上来的清凉凉的井水。小毛驴喝水时,把头埋进水桶里,脖子一伸一缩一上一下,不一会儿,水桶就见底了。小毛驴并不是每次都很听话,有时候,对面前的清水视而不见,而是直愣愣地看着你,和你玩哑谜。不过,父亲自有办法。父亲会吹口哨。只要父亲一吹口哨,小毛驴就像听到了喝水的命令,遂又把头重新埋进水桶里。我看见了好几回,自己也试过,真的很管用。心里便想,这口哨的作用还挺神奇,不仅能哄小孩儿听话地尿尿,还能哄小毛驴顺从地喝水。
  压水不是轻巧活,要有把子力气,所以,家中压水的活儿一般都由父亲承担。每天,父亲起得都很早。作为一个农民,父亲深深知道,勤劳对于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早起后,父亲先要到地里转上一圈,看看自家的庄稼。庄稼是父亲另一群孩子,在他眼里,有时甚至比亲生儿女还重要。回来后,父亲还要把院子收拾干净,院子是一个家的脸面,如果连脸面都不干净,那干什么都没有成色。全都收拾停当,父亲开始压水。那时,父亲正当盛年,有的是力气,冰冷坚硬的井把握在父亲手里,就像握着一根毫不起眼的小木棍,倏地抬起,飕地落下,抬起落下,呼呼挂风。由于用力过猛,压上来的井水常常翻滚着白色的水花,飞溅到井筒外,井筒边上的地面常常洇湿一大片。
  那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在家。父母到田里干活去了,就把我一个人扔在家里。我没有玩具,只好独自一个人站在空阔寂静的院子里,发愣,发呆,发傻。当有一天,我的目光聚焦到压水井时,我知道,我有的玩了。压水井的井把正高高地扬着,像高高抬起的一只手臂,似乎在召唤我。我跑过去,双手紧握井把,想把它拉下来。但是,井把在我手里却无动于衷。井筒里的胶皮像是突然来了脾气,胶性大发,紧紧地粘在井壁上。于是,我使出浑身的力气,屈膝弯腿,双脚离地,把整个人吊在了井把上,而井把也只不过像蜗牛似的微微动了动,井筒里却一滴水珠也没有滴下来。正在我玩得起劲的时候,被回来的母亲撞见了,母亲慌忙地喝止住了我:“还不快下来,我的小祖宗,那是你玩的吗?小心叫井把打了你的嘴。”我赶紧松了手。母亲接着呵斥:“你没听说村北的小刚子,就是没人的时候自己玩井把,结果一把没攥住,被蹦起的井把打了下巴。”小刚子是我的同学,果真有好几天没去上学了,原来他被井把打了。听着母亲的呵斥,我仿佛看到小刚子痛苦的样子:双手捂着高高肿起的下巴,嘴角淌着鲜红的血,疼得哇哇大叫,眼泪像断线的珠子,吧嗒吧嗒往下掉。
  父亲压满一桶水,便把水倒进水缸里。我家的水缸立在正屋门与里屋門之间的旮旯处。那里的空间大小适宜,好像是专门为水缸预备的。如无特殊原因,我家的水缸总是满满的。水缸紧挨着窗户。天气晴朗,明媚的阳光便会穿过窗户纸照在水缸里,就像照在一个微型的湖面上。忽然有一天,我无意间瞥见屋里的墙上有一个亮闪闪的白色光圈,还不住地微微晃动。我感到好奇,寻了半天,方才找到它的源头。原来,射在水缸里的阳光,又被水缸里的水反射到了墙上。由于这个亮闪闪的光圈,原本光线暗淡的小屋忽然变得光鲜亮丽,蓬荜生辉。阴天的时候,水缸也失去了它干爽的外表,渗出了一圈潮乎乎的水印,水缸里的水在哪里,水印的边边就在哪里。所以,你不用走近,一看水印,就知道水缸里还有多少水。有时,水缸的外壁上还挂着一滴一滴的水珠,就像一个光着臂膀的人,在暴戾的阳光下干活,通身是汗。每每这时,年迈的爷爷就会说:“要下雨了。”我听了,将信将疑。果然,傍晚时分,下起了大雨,不一会儿,地上就水流成河。我不无佩服地说:“爷爷,您猜得真准。”爷爷笑着说:“不光这个,像什么小燕低飞,长虫过道,还有我这老寒腿一发病,都是要下雨了。”对于爷爷的话,我懵懵懂懂。但我知道,那都是经验之谈,而那些经验,就像爷爷脸上深深浅浅纵横交错的皱纹,都是岁月的沉淀。
  四季之中,我偏爱夏天。春天温吞吞,赚人瞌睡,秋天忙碌,太累了,冬天又冷得邪乎,冻死个人。夏天虽然也有毒辣的日头,讨厌的蚊虫,聒噪不停的知了,但这些似乎都与我无关。我关心的是夏天有又甜又沙的西瓜吃,只这一点,就足以冠盖其他三季。小时候,西瓜是除了村里土生土长的梨之外,离我最近的水果了。每年夏天,瓜农都会来,赶着小驴车,车上装满了滚圆滚圆的大西瓜,停在我家门前。因为我家门前有棵大槐树,那里有村里最凉快的树阴。停下后,瓜农开始扯开嗓子吆喝。听到吆喝,父亲便从里屋拿出小半袋麦子,那当然不是好麦子,好麦子母亲是舍不得的。那是扬完场后,母亲从麦场的边边角角收回的土麦子,里面还有许多捡不净的小石子和土坷垃。父亲背着麦子,我兴奋地跟在后头。瓜车旁已经围了许多人,正对着满车的西瓜品头论足。我挤到瓜车旁,用手指头敲敲这个,弹弹那个,俨然是一个鉴瓜的行家里手。经过讨价还价,父亲拎回来两个大西瓜,放下西瓜,父亲端起一个大洗衣盆,来到压水井前。压满一盆水后,倒掉。原来,经过长时间的暴晒,井上面的水已经快被晒开了。父亲又压满一盆,端到阴凉下,把两个西瓜放进去。我蹲在旁边,守着西瓜,就像守着两个宝贝,生怕它们跑了。绿皮黑纹的西瓜浸在清凌凌的水里,愈发分明,绿处愈绿,黑处愈黑。我不住地翻滚着西瓜,想让井水的清凉气尽快地渗进瓜里面。午后,父亲拿出菜刀,咔嚓,咔嚓,把西瓜切成若干瓣。我急不可耐地抄起一瓣,狼吞虎咽起来。西瓜经过井水的浸泡,清凉可口,沙甜似蜜,一直甜到心里面。那个夏天,因为有井水泡的西瓜吃,便觉得格外凉爽怡人。   压水井的旁边,经年放置着两样物件,一是水桶,一是扁担。就像牲口棚旁,经年放着犁和牲口套,随时拿来使。那时候,我经常会在大街上看見挑水的乡亲,迈着轻快的碎步,从我眼前倏然而过。他们或是去菜地给蔬菜浇水,或是去果园给梨树打药,抑或就是自家的压水井坏了。我喜欢看他们走路,他们好像不是在走,而是在舞。他们平时可不是这样,但只要把一根扁担压在肩上,他们就能踩出那样好看的步点儿。那真是乡村街道上一帧移动且漂亮的风景。说它漂亮,一点不为过。你看,挑水的汉子,从远处走来,他腰板笔直,双肩挺拔,两腿有力,步履稳健,担在肩上的扁担,忽上忽下,颤颤悠悠,而水桶里却没有一滴水洒出来。有时,他们把一只手搭在扁担上,而另一只手则随着身体有节奏地摆动着。有时,他们干脆把两只手都垂下来,像玩杂耍似的,任由扁担自己担在肩上,而扁担却还如先前那样,服服帖帖,稳稳当当,像粘在了肩膀上,前不翘,后不沉。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我钦羡不已。我觉得,他们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男人。只有这样的男人,他们宽阔的肩膀才能担起岁月的无情风雨,他们坚实的双脚才能踏平生活无尽的坎坷。
  我没有挑过水,因为那时,我还不到挑水的年龄。我只推过几次水。就是在独轮车上绑上一两根木棍,木棍的两头各挂上一只水桶。记得第一次推水,是跟着父亲去给梨树打药。去的时候,是父亲推的,父亲在车上绑了两根木棍,准备推四桶水。我想帮父亲扶着车,父亲却示意我不用。原来,平时挑惯水的父亲,此时推起水来,更是驾轻就熟,毫不费力。只见他双手握把,胳膊弯曲,身体微向前倾,脚步扎实有力。乡间土路不平坦,有坡有坎,父亲遇坡上坡,逢坎过坎,四只水桶随着上坡过坎,很协调的或向后拽或向前冲,而水桶里却很少有水洒出来。轮到我推水了,父亲只让我推两桶水,没想到,两桶水却也把我弄得狼狈不堪。我的手死死地攥着车把,车把还是不听使唤地上下摇摆;胳膊僵硬的如同木头,不一会儿就又酸又痛;屁股扭来扭去,仿佛潘长江在《举起手来》演的那个罗圈腿日本兵,脚在地上画着圆圈,好像喝醉酒似的,两只水桶不住地磕碰着独轮车,里面的水不停地飞溅出来,身后留下了两条淋淋漓漓的水印。到了地里,两桶水只能凑够一桶了。我羞愧地看了看父亲,低下了头。我觉得,我真不像他的儿子。
  我终究没有亲自尝试过一次挑水。等到我到了挑水的年龄,我也该到外地求学去了。偶尔回一次家,父母也不让我干这又脏又累的活。不知道是不是没有挑过水的原因,我的身体一向很单薄,双肩下塌,两腿无力。行走在人生路上,每迈出一步,我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真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而每次渡过难关,我又像大病初愈,疲惫不堪。有时候,我真想回到老家,担上两桶水,磨砺一下柔弱的双肩,锻打一下绵软的两腿,让自己坚强起来。然而,再也没有机会了。因为,压水井和扁担,那些老物件,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永远地湮没在了岁月的长河里。
其他文献
很久以来,就想写一点儿相关于江南的文字,然而,却总是有一丝惶恐,惶恐自己的粗陋,描绘不出江南之闺美。尤其周庄,被誉江南第一水乡,故每要执笔,都因着心境的踧踖而搁却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做了如此的定论。可见,甭管是始建周庄,还是初居周庄的,皆够得上适者的先觉。  周庄是确凿的水乡。它独厚天然,被澄湖、南湖、淀山湖、肖甸湖和白蚬江次第环绕,恍如枚睡莲,在水湄间卧着。  说及
期刊
大规模天线系统作为5G核心技术之一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作为分布式大规模天线系统的一个分支,Cell-Free Massive MIMO系统凭借其独特优势而逐渐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使网络中大量分布式无线接入点通过相互协作,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下为相对较少的用户提供服务,从而得以在避免越区切换的同时对抗阴影衰落并有效抑制干扰。然而这种分布式架构使得各无线接入点到用户间的信道不再满足独立同分布,传统集中式大规模天线系统中的很多上下行链路信号处理方法不再适用,因此上下行链路中信号处
中午时分,阳光不是特别刺眼。春分刚过,长沙的气温还有点低,这样的阳光让人感到厚道、暖和,相信园子里那些花花草草们的感受也会跟人一样,适合于换下旧叶,长出嫩芽,或忙于各自的花事,也适合于远眺,适合内心归于恬淡的人晾晒那些可有可无的阴影。最好是什么都不去想,当然这很难,换一句话或许更恰当——什么都可以想,而又什么都不会影响到你眺望的心情。总而言之,就是很放松的一种状态,这意味着你心里的那方天地正好和你
期刊
1  八月,秋夜微凉。父亲坐在隆起的玉米堆旁,一枝枣横斜在父亲头顶上方。  枣树靠近房子,风吹雨打烈日霜寒,枝干嶙峋苍劲,铁干虬枝上,新枝绿叶密不通透,沉甸甸的枣子压下来,枣枝不堪其重,下面用长木杆顶着。“七月枣,八月红。”母亲的声音从秋空里传过来,枣叶一样光鲜青翠。农历七月,满树青枣子泛白发酸儿了,抬手一颗,牙齿轻轻一嗑,脆生生酸味爽口。进了八月,新枝绿叶青翠不减,却早已掩不住满天星般的累累朱红
期刊
俗话说“江苏才子走天下”,我一直坚信,江淮大地是个钟灵毓秀的地方。而那些诞生并成长于这片土地上的众多小说家及其作品,已成为我阅读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了。苏州·苏童  初闻苏童,源于四年前的一个盛夏傍晚。我至今仍清楚记得,那是2015年的8月16日,《新闻联播》节目用简短的篇幅,报道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结果。苏童凭借他的最新长篇《黄雀记》,成为该奖项的五位得主之一。  当时的我,还未读过他的任
期刊
我2004年刚到上海时,并没有租房子住,而是蹭住在同学的集体宿舍里。他那时在上钢三厂工作,就是后来开世博会那地段。宿舍是两人一间,两张上下铺的高低床左右分立,很容易就给我一个床位。这对于当时月薪2000多块钱的我而言,可是莫大的恩惠,省的不只是几百块的房租,还有水电煤和网络费。后来他跳槽走了,我凭借着他的面子和自己的好人缘,竟然又继续在那里蹭住了几个月。算起来,前后在那里住了大半年的时间。当然,钱
期刊
一  分娩太阳那抹虚脱的殷红,还没斜晃到照壁墙上,窗帘上一朵枝叶斜逸的喇叭花刚刚由暗淡变得莹亮,大生从梦寐的混沌中挣扎出来,清醒前的意识里反复纠结一道考卷上的数学题。联想自己的岁数对这种不搭界的荒诞很是费解,但费解也没功夫求证,一个哈欠之后他使劲把困倦往下摁摁,伸了伸一夜都没歇活泛的腰腿,半闭着眼睛摸索衣服。夏天干活,宁可早上蹚露水,也不想中午亲近毒日头。  水龙头绵延的清流直接激活脑细胞,抹脸的
期刊
一  于庐山,我并不陌生,早在秋其的散文集《轻呢》里,便知道这座神秘大山所散发出的柔和气质与诗性光芒。甚至知道它每一枚落叶,每一根细草,每一条溪水在母体裙裾上的优美睡姿,以及风裹挟着地表温度,从狭长飘摇的山道,再途经书页间吹来的气息。  匡庐,一个深情到可以落泪的地名。那个绿色山谷里,锁着大门几近废墟,李德利的三面透明的玻璃房,这座大山最初的造访者,曾以水晶般的姿态迎接着光与影的覆盖。秋其带着她的
期刊
1  车到凤凰,天已将暮,一团青霭在窗外流动,公路两旁树影滞重,这是有雨的迹象。在风桥附近的一家临河客栈,我卸下了行李。  女主人姓吴,四十多岁,土家族,身材瘦削,走路风快,用僵硬的普通话热心地指给我沈从文故居和墓地的方向。  问她陈渠珍墓园在何处,她疑惑地摇头,说没有这个人。我告诉她墓园在南华山森林公园,但不知具体位置。她立刻伸手一指说,后面就是南华山,但没有你说的这个人,你肯定搞错了,从来没有
期刊
创建于82年前的“抗大”,当时叫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从陕北瓦窑堡前往延安,并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随着抗日烽火蔓延,1940年11月,“抗大”迁到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深入敌后办学,对外公开称“青年抗日联合纵队”。  我至少三次去过藏在太行山深处的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抗大”陈列馆,第一次是2008年深秋。当我听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