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欧洲”之二:时间紧迫症与时间散漫症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boy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洲生活多年后,我心中内定了一份与西北欧及南欧不同国家朋友约会的时刻表。与德国人约会,我会警觉地提早5分钟抵达;与英国人约会,我会认真地按约定时间前3分或后3分现身;与法国人约会,我会马虎地过点10分钟露面,若幸运的话,坐定后再恭候10分钟,法国友人才会“准时光临”;与意大利人约会,我会漫不经心地迟到15分钟,接着打坐修炼自己稳住、稳住千万别火冒三丈的涵养。至于意大利友,正月十五之前是否能火速赶到,听天由命吧。
  时间守则上,西北欧与南欧可谓分庭抗礼。一边是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时间紧迫症”国家,与之打擂台的则是以地中海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为联盟的“时间散漫症”国家。这两类针尖对麦芒、互为排斥的时间观念,使得南北欧不同地域的国民,于工作乃至人生大计上,显现出互不买账的迥然风貌。“时间紧迫症”之国民,牢记“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紧箍咒,其人生座右铭是分分秒秒都在跃进。相反,“时间散漫症”之国民,彻底排斥以铜臭衡量时间的低俗人生观,坚拒将每天的生活框进僵硬的最后期限内。对南欧人来说,时间意味着享受生活,时间就是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欧洲心理学家,记录不同国家步行者于过街天桥上的行走速度时,发现了欧洲南北之间有趣的民族性格差异。慕尼黑、布拉格、都柏林、伦敦及斯德哥尔摩、苏黎世等大都市的居民,其路上行色匆匆的速度相差无几。与之相反的是,地中海沿岸的罗马、雅典、马德里、里斯本等地的老少们,上街明显地是在闲逛马路。而希腊人逛街的兴致,尤其应验了旅游指南上的调侃:“在希腊任何事情的行进,皆会比世界上大部分地方慢上两倍。希腊人头脑中无抓紧时间这根弦。”社会学家还测试了欧洲各大城市银行里时钟的准确度,并观察了不同地区邮局职员卖一张邮票所耗费的时间后,得出如下结论:英国银行里的大钟比意大利银行稍微准时一点。但售邮票竞赛上,意大利邮局便大为逊色。伦敦市中心邮局兜售一张邮票平均需28秒钟,而意大利首都罗马的邮局职员至少耗上49秒才算告一段落。意大利人卖邮票慢半拍实则不足挂齿,因为意大利邮局甚至博物馆、银行之类的机关,不按时开门、关门都是家常便饭。
  生活、工作节奏,对于民众健康状况的影响又是如何呢?健康专家从优劣于身心的角度观察,“时间紧迫症”族群于快、快、快的压力下,患冠状动脉疾病的比例远高出“时间散漫症”一族。由于“时间麦当劳”信徒长期处于百米冲刺之中,时时面临大堆的紧急状况要“扑救”,因而压力症、过劳症患者频繁,死于心脏病的人数亦比“时间散漫症”国民要壮观。随着社会潮流越来越倾向与时间赛跑,人与人之间更趋竞争性的人生态度,使得“争取第一”、“赶上去”、“别输在起跑线上”等等,成为所谓成功的人生指标。结果,整天冲锋陷阵的“快闪族”,成为大家争上游的榜样力量。难怪“时间散漫症”斥责“时间紧迫症”,将自己绑上了一条人生的自杀之路。“时间散漫症”国度里,近年更是兴起“慢餐文化运动”,专门与麦当劳陕餐打擂台。
  “快一步”和“慢半拍”势不两立的两族群,对于守时的观念亦表现出大相径庭的作风。“时间紧迫症”族对于守时十分看重,他们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地准时赴约,且不能容忍别人的迟到行为,若赴约者迟到10分钟,“时间紧迫症”们可能已愤然拂袖而去。与之唱反调的是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法国等漫不经心的约会者,他们认定约会的时间深具弹性,视情况迟到多久为理所当然的逻辑,为了准时赴约而疲于奔命那是人生的痛苦。再说,约会和承诺不过是“以往的历史”,眼下的情况已然事过境迁,计划赶不上变化嘛。正如英国作家乔治·奥韦尔在《向加泰隆人致敬》一书中阐述的:“在西班牙,从一顿饭到一场战争,没有一件事是在指定的时间内发生的。”无独有偶,二战中德国军队最担心、最头痛的就是与意大利军队联合作战,意大利军队不仅不遵守事先约定的战区划分和战斗计划,且常会自作主张地提早或延迟军事行动时间。以至于,南部防线是当年法西斯轴心国最为薄弱的环节。
  对于约会守候所愿付出的气力和忍耐度,两类水火不容的时间概念者,亦见仁见智。比如,英国赴约者即使仅迟到5分钟,也绝对会表情严肃地做一番关于为何迟到的复杂案情分析,甚至长篇大论的演说,接下来迟到者必还会郑重地道歉请求原谅。若英国人迟到了15分钟,那就会被视为典型的无礼行为,无论早到者还是迟到者皆将面临难堪的窘境。反之,对于南欧弹性时间约会者来说,迟到半小时或40分钟,仍属于正常社交范畴的容忍度之内。难怪,对于“时间散漫症”国度的恭候者来说,常常需百无聊赖地翘首多个时辰后,才敢最终判定对方是来晚了还是临时打退堂鼓。而南欧的约会迟到者,即使黄花菜都凉了才露面,亦不会为何以迟到而谦恭地解释或赔不是。另端望穿秋水的苦等者来说,同样会以平常心态泰然处之,绝不要求或奢望迟到者啰嗦道歉。因此,当一位西班牙、意大利迟到者为晚来30分钟而草草地胡诌一句:“车子突然半路上抛锚了。”等不实借口时,恭候者只是一笑当成耳旁风。
  然而,“时间紧迫症”下的英国,迟到者往往被视为是生活、工作态度傲慢或不严谨的标志。因为英国人眼中,时间被看成是线形的,即一条从过去穿越现在伸向未来的直线。他们的观念是,时间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时间是衡量人们活动和成就的黄金尺度。不过大哲人孟德斯鸠有言:“在比利牛斯山这一面被认为是对的事情,在山的另一面却不以为然。”“时间散漫症”的西班牙人看来,时间不过是一件不断自我更替、循环着的东西,因此,西班牙国民从不试图与时间拼个你死我活、头破血流。时间,从不成为西班牙人造成生活、工作焦虑的原因,人们也无需将时间当作应该挑战或克服的敌人。结果,在南欧迟到者有可能被视为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比如在西班牙,有时超过一般迟到时限的超级“迟到专业户”,被理解为是具有较高地位人士的特权。在英国,虽说也有类似德高望重迟到者情有可原的心态,但此类“事故”的频繁度明显少于南欧地中海国家。
  同属于慢餐文化的法国人,对于午餐更是钟爱至极。不过,外人较容易对法国人的商务午餐产生误解,外国人理解的商务午餐,即顾名思义餐桌会议而已。实际上,法国人的商务午餐,有着一丝不苟、不成文的严谨规矩,那就是,主菜端上桌之前不可以谈论正事。喝饮料、享受开胃菜的时光,只适合东拉西扯天气、戏剧……来热身。显然这种“吃相”,是法国人为午餐划分出的“神圣时间”与“世俗时间”。首先,“神圣时间”用来热络朋友与品评美酒,直到品尝了少许主菜后,才不算唐突地轮到抽空聊聊“世俗”。这样安排的另一层意义在于,法国人藉此表现出他们欣 赏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雅致情趣,大家难得聚首的原因并非仅出于商务利益考虑,那是俗不可耐。因此法国人的业务,通常是建立在喜欢和互相尊重、欣赏的基础之上。虽说,上述原则在世界各地同样是被认同的普世价值观,但在法国,这样一介对于人际关系非常柔和的国度里,这是一项顶重要的要素。
  希腊人,对于与时间赛跑尤其嗤之以鼻。时间对于希腊人来说,只不过是日复一日地度着光阴而已。在他们的社会形态中,人际关系才是第一位的要事。好客的希腊人其中一个特点,即是永远慷慨地许诺为别人保留时间。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何希腊人当外国人抱怨时间短促,或不准备为了友谊而牺牲时间的时候,希腊人会显得深受伤害甚至有被侵犯的感觉。难怪我们的希腊朋友,嘲笑德国人常看表一副时间紧张症模样时,喜欢引用好莱坞经典电影《北非谍影》里,一则德国人口吐错误英语的幽默段子。电影画面是:一位德国丈夫用糟糕英语询问妻子:“How much watch?(多少时间?)”太太以拙劣英语回敬道:“6 Watch!(6时间!)”随即丈夫惊叫道:“Such much?(这么多?)”
  的确在英国、德国,时常抬手腕查看时间是被普遍认同的习俗。故造访的客人若因时间仓促早一点告辞,绝不会招惹主人的不快。因为英、德国民的观念里,人际关系接受时间的制约理所当然。而反对派希腊人的习俗里,时间转变成随人际关系需要而起舞的附属品。若登门的客人不坐到屁股沉甸甸,绝对是对主人的轻视和冒犯。雅典人的主餐是午餐,于下午2点至3点半之间进食,餐后是漫长的午睡时光,直到傍晚5点或6点大家才会重新露头。旅游指南上告诫说,绝对不要在下午2点至6点问电话雅典人,那是对他们的不敬。傍晚,重新抖擞起精神的雅典人主要节目是逛咖啡馆。从街东至街西、从南至北每家品尝一二碟小吃,一路吃喝游荡着消磨时光。雅典人晚餐的标准时间是10点,与亲朋好友外出欢聚晚餐,是当地居民的社交盛事。雅典是个不折不扣的不眠之城,咖啡馆、酒吧、餐厅等皆营业至午夜后,凌晨3点钟街道上依旧车水马龙。由于雅典市中心熙熙攘攘的不夜天,因此,其它世界大都市令人胆战心惊的月黑风高罪案,在此地夜夜升歌的“光天化日”之下,很少有机会得手。
  数世纪以来,欧洲大陆始终都曾是一个战场,各国之间军事争斗不断死亡和毁灭一直惊扰着欧洲人。战争的结果常导致边境改划,民族迁徙。几乎很少有欧洲人,能有幸在没有变更的欧洲地图上渡过一生。因此,欧洲人总显得对历史如此地不安,对未来又如此地谨慎。于是,在时间定向的概念上,欧洲各民族亦显现出迥异的民族性。比如,英国人很大程度上更乐意回顾遥远的过去,或沉湎于近代史中。虽然英国人也不得不着眼于当今,但显然,他们对于未来更看重的是近在咫尺的未来,不特别上心遥不可及的未来。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基础科学的研究,在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也就可以想像,为何英国人的一些发明常常先在外国被利用,以及英国人为何商业上总显得计较中、近期利益,而不重视为未来搭建起长远、可靠的基础。这方面的相反例子是德国人,德国人于长远规划方面显现出高瞻远瞩的气派,教育方面尤其重视百年树人的培训计划。比如,英国的硕士学位一年即得,在德国则往往需熬上3年才能到手,以至于英国的“麦当劳硕士”在德国不予承认。基础科学的研究在德国受到普遍的重视,这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且德国人的投资计划,更是以具有世纪性的考量所著称。
  俄国人对于时间,显现出一种非常缓慢几乎是沉重的概念。也难怪,辽阔的疆域,漫长的冬季,铸造出俄罗斯民族坚毅、忍耐的个性。正如俄国问题专家迈克尔-比尼恩所描述的:“对于俄国人来说,时间绝对是以大单位来划分的。如果俄罗斯人去看朋友,他会待上数小时甚至数天。数九寒冬,若俄罗斯人在冰河上钓鱼,他会坚如磐石地驻守在冰窟窿旁,直到几乎被冻僵。若俄罗斯人去采蘑菇,他就会在森林中从早跋涉到晚。”
其他文献
今年,我因工作曾在日本生活了半年,我居住的小区旁边就是一家很大的超市,我经常在那里购物,也因此对日本人的生活习俗,特别对日本的商品价格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同在国内-一样,超市里购买食品的人最多。但同国内超市不同的是食品冷柜中摆放最多的是琳琅满目的各色生鱼片和寿司。在国内我曾品尝过三文鱼生鱼片,但到了日本,方知生鱼片可由很多海鱼来制作。鲑鱼、鲷鱼、带鱼、鱿鱼等皆可用。每份生鱼片、寿司的价格在50
期刊
中国科技人才已出现“回流”但流出明显大于流入    截至2005年底,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200万人。目前,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第一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通过对科技人才国内外流动的情况调查,流出量明显大于流入,“人才流失”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报告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有70余万具有高等学历的人员出国留学,但是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选择在国外发展。有关调查显
期刊
英人性格,归咎于不测风云的气候    一般外国人对英国人的漫画印象,可以用一张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旅游海报为代表:画面上是个头戴礼帽的英国绅士,他手持一把收拢的雨伞,身穿深色西装和条纹长裤,背景可能是国会大厦、特拉法加广场或伦敦塔。金发、股票经纪人模样的刻板形象,面对高度竞争压力下的观光业而言,这一所谓典型的“英国绅士”派头,始终是能引起外国游客兴趣的“大英帝国标签”。  与英国人交往,切忌将他们
期刊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可以说没有移民就没有美国。而这种趋势在本世纪达到新高峰:2000年以来的七年中移民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七年。平均每八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是新移民,创下80年来的最高纪录。难怪移民成为美国大选辩论中最火爆的论题。  华人以200万的数量仅次于墨西哥,成为美国新移民来源亚军。不过华裔移民中52%已经成为美国公民,是墨西哥移民的近三倍。  美国华盛顿智库“移民研究中心”最新出台
期刊
作为留学热点国家的加拿大,近年吸引了大批中国留学生。按照加拿大驻华使馆的统计,2001年共有21,428人在北京递交了学生签证申请,其中共有11,700人获得学生签证。在这些留学生中大部分是就读大专或本科课程,硕士留学生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与加拿大接壤的美国,一直是中国留学生申请硕士的第一选择。但自从美国“9·11”事件以后,美国经济持续走低,加之近来几大公司因会计丑闻而破产,许多美国公司雇员迫于就
期刊
曾听人说过新移民的生活是“一年大苦,二年小苦,三年不苦”,现在看来那是对我们移民经历的一种简单概括而已。其实移民的路是漫长的、分段式的。我个人认为大致可分为安家、择行、置业与发展几个阶段。各个阶段说不定是一二年还是三五载,因人而异,而且每个阶段也应该有每个阶段的苦辣酸甜。    安家篇    人们所说的“一年大苦”,大概说的就是安家之不易。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百事难”。我们绝大多数技术移民没
期刊
随着留学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不少夜大生、电大生、职大生、函大生、自考生,以及远程教育生都加入了留学的大军。然而,他们的学历是否被国外院校所认可、能否进入外国院校学习等,都成为成教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目前,除了世界一流学府极少有承认我国成人教育文凭外,大部分国家和大学都承认我国成人教育的课程成绩和毕业学历,因而这些学生出国留学并不太难。在欧洲国家,如果这类学生拿到学士学位,都会与全日制学生的学士学
期刊
最近,澳洲人力资源公司TALENT2对642种招聘专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需求极大的人才包括学习及发展经理、财务总监及内部传讯经理。  TALENT2经理说,今年商界老板面对极大挑战,因为澳洲出现严重的技术人才短缺,企业愿出年薪12万至14万元聘请一名理想的税务会计师。他指出,澳洲企业正物色一些可留在公司工作起码3至5年的专业人才,老板愿意投资在这些人才的身上,而这些人才也要承诺在入职后会做到最
期刊
美国    美国私立大学每年的学费为12000—30000美元不等,研究生阶段学费较本科阶段有所增加。美国的一些专业学院,如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学费较为昂贵,每年学费大约在20000—35000美元之间不等。生活费和其他杂费,根据学校所在地区不同,约为6750-14600美元。美国是本科4年,硕士大部分是2年,有一部分是1年的。 所以,去美国读4年本科,所需的学费和杂费、生活费的总费用大约是
期刊
美国:竞争激烈发放力度大    美国有三千多所高校,各高校每年发放的奖学金总额超过680亿美元。其中奖学金种类主要有3种:一种是奖学金,专门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一种是助学金,主要面向研究生发放;第三种是助贫金,这是根据学生家庭不同的收入情况按需发放的。除了学校外,政府部门和私人机构也为国际学生提供一定奖学金。从2007年秋季入学申请看出,金融等热门专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奖学金的发放标准也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