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印初心

来源 :客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初夏,我和十几个“他乡遇故知”的同乡挚友,怀着满满的故乡情节,相邀回故乡重温儿时的美好时光。我们驱车,大约行驶一小时四十余分钟,翻越数不清的绿水青山,终于到达了被绿水青山层层环绕的地方,即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坳下村。
   莒溪镇是浙南温州市最著名,最有魅力的小镇;坳下村又是莒溪镇的掌上明珠。如果把莒溪镇大峡谷譬喻成一个朝天畅开的巨型贝壳,那么坳下村,就是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镶嵌在谷底。她会为整个大峡谷带来辉煌与繁荣。
   一进村西的山口,不用开车窗,似乎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甘甜的空气扑面而来,顿觉心旷神怡。清新的空气,像被洗过一样,纤尘不染,阳光下透亮透亮的。车慢慢地行驶着,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山间泉鸣,“叮叮咚咚……”,或酷似珠玑、环佩、玲铎的撞击声,或宛如琴瑟钟鼓的弹奏声,空灵悦耳,令人陶醉。下车后,我们沿着山涧小溪两岸向东而去,清澈见底的溪流中有无数戏水的小鱼,在水面上,闪烁着点点银辉,恰似秋夜晴空中点缀的繁星,使人们感到特别的惬意,潭濑里浅红色的小虾,摇摆着自己矫健的身姿与群鱼为伍;横行的蟹,收起它的八跪二螯,在潭底的石块上和水草间,静静地小憩。触景生情,这不由地让我联想起了前几天我请书法大家张作龙先生为我书写的一幅书法对联“水清虾自巧,官清民自安”。溯涧东眺,极目之处是缥缈的白云山;转身西顾,麒麟山苍茫如海;南瞻九峰山,耸峙险峻;北望棋盘山,雄峻突兀。方圆几十里群山叠翠,奇峰峥嵘,大势磅礴。有道是“地灵人杰”。坳下村毗邻就是红军涧、红军寮、红军坪。当年红军曾经隐蔽于此,操练、修整、烧饭,与国民党反动派巧妙周旋与崇山峻岭之间,打了数不清的胜仗,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是最早的红色武装割据政权——最早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粟裕、刘英等先烈出生入死战斗过的地方。
   当年,坳下村很多人参加过粟裕将军和刘英书记领导的挺进师。从此培养出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党的骨干力量。他们为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这是“老区”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我党历来重视“老区”的发展建设,关心“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强调了人与自然为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则亡。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可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习主席,“两山”的重要思想,不仅适合浙江省,也适合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整个环境发展的总趋势,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系统地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到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深刻的内涵。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两山”的重要思想也被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提出了“八八战略”,温州市苍南县两级党委提出了创建“六个浙江”的奋斗目标,莒溪镇提出了“1+5”个工程规划。几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两山”理念做文章,把科学理念化作实际行动,层层抓落实,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与生态的修复工作,重新恢复绿水青山。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行动,“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等项工作,对破坏了的环境进行深入广泛地整治,擦洗了浙江大地上的污垢,使浙江大地重新换发生机和动力,优化美化并重塑了绿水青山。
   浙江全省在落实“两山”理念工作中,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头。现在的浙江大地满目绿水青山,令人流连忘返。“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生态红利催生自觉行动”。如今“十年磨一剑”,经过多年实践,“两山”的科学论断引发生态红利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在浙江的大地上引发了氘氚剧变的强大正能量,特别是在绿水青山中受益的莒溪镇老百姓,由最初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迸发出巨大的生态自觉性。莒溪镇人民和全省人民一样,把美丽的家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底线,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完善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彻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良性循环,无穷无尽。如今莒溪镇白墙黛瓦,一尘不染,村里村外見不到一片废纸和一个烟头。生态红利进一步催生了生态自觉,农村脏乱差的生活陋习,公众恣意破坏山水植被的行为得到了彻底改变,使整个社会环境,不仅体现出自然“山水和谐,而且体现了人与自热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心灵与心灵的和谐,身体行为与心灵意识的和谐。”
   近年来,莒溪镇党委,根据莒溪镇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提出了“1+5”工作目标:分别是铸造莒溪镇铁军;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农村污水治理工程;莒溪大桥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这与省党代会提出的“八八战略”和“六个浙江”目标完全一致,是上级党委精神的细化、量化和具体化。莒溪镇将以省第十四届党代会精神为指针,秉承浙江精神,紧盯“1+5”工作目标,创新干部管理,转变思想观念,铸造莒溪铁军;领导班子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凝心聚力,共建全新局面;打造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让那亿万斯年前,燕山旋回剧烈的火山运动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形成的莒溪大峡谷自然景区所蕴涵的像火山喷发一样的巨大能量和魅力,爆发出来,誉满海内外。莒溪人民绝不辜负上天赐予的这方风水宝地,更不辜负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先烈们和勤劳善良的百姓。全镇的共产党员们,任重而道远,快马加鞭吧!我们的这方式水土将更加风生水起前景将无比灿烂辉煌。
   谈到这里,抚今追昔。让我油然想起了二十几年前,我离开家乡时的情景: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认识不到家乡的美好,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只有远离家乡,才能找到幸福。就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现象“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于是乎,就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有的甚至带去了孩子, 而村里的学校再也没有过去那美好的朗朗的读书声了,村上只有一少部分老、弱、病、残留守。就算他们过年过节偶尔回家一趟,也是造成全国交通堵塞的罪魁祸首。他们匆匆忙忙地赶回家乡,然后是睡大觉,打麻将,赌博成性,还有吃喝玩乐……然后又匆匆忙忙地离去,不能给原来寂寞的乡村带来一丝一毫的正能量。故乡的老弱病残并不喜欢这种现象……田园怎能不荒芜,村庄怎能不凋敝。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出现过,不是某一城一地。乡村里的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使得很多大城市人满为患…,那年月,人们好像中了邪,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什么博爱、仁义、礼智信、孝亲尊师等传统美德荡然无存。——故乡孤独,故乡寂寞,故乡衰颓,故乡可怜,奄奄一息的故乡,谁来拯救?!我多次站在荒芜的山岗上,为我的故乡招魂!    还记得早在五十年代,毛主席曾经为江南多地大规模爆发的血吸虫病,而撰写了一首诗《送瘟神》中这样描写“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首诗写得是当年灾情的真实写照,不是毛主席的个人艺术夸张。当年的灾情“千村薛荔”,“万户萧疏”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人口外流,造成“农田荒芜”,“农村凋敝”不能相提并论,前者是天灾、是不可抗力;而后者是人祸、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而改变。虽说这种现象已经得到控制,但扔不可小觑。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较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凡事习惯向外攀缘,不喜欢在内心求证。释迦摩尼佛早在三千年前在《法华经》中讲过一个对现实颇有指导意义的故事: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身怀价值连城的珠宝,却浑然不知,到处流浪乞讨,一直到他年迈的時候,偶尔遇到幼时的朋友力人告诉他:“在你的身上,有一颗传世珍宝——夜明珠。你本来可以窑可敌国,过上帝王一样的生活。可你现在还在浪迹天涯,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佛陀讲这个故事,原本是佛要告诉弟子们及芸芸众生,自性中皆具有佛性,只要坚持自己身心的修为,不要向外缘寻觅,都可以成佛。受这个故事的启发,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祖先或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绿水青山也包括纯朴古老的美丽乡村,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正像习主席反复告诉我们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我们热爱和坚守足下的故土安土重迁,并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即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就可以达到拥有“金山银山”,享受幸福美满的生活,不用“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现在不是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五十年代的“千村薛荔”的历史与现在的“农田荒芜”,何其相似乃尔。过去的“万户萧疏”,是因为“瘟神”的作祟,而现在的“瘟神”又是谁呢?!
   今天,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理念,把已经污染和正在污染的绿水青山再恢复过来,把忽视环保的理念扭转过来,把破坏环保的“瘟神”教育过来,把美丽的绿水青山归还给人民,遗留给后代子孙。别再透支后代子孙的财富,别断送千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别断绝子孙后代的后路。呜呼悲哉!不辱使命,不忘初心,向“老区”人民学习。“老区”的人民最美,他们最积极,最有智慧,他们总是在最重要的历史关头,挺身而出,做出表率,充当先锋模范。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他们非常明智地选择了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在现今的“民族复兴”“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他们又一次选择了共产党的“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理念。我相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两山”理念的实施,伟大的民族复兴和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我的家乡莒溪镇的人民会不负众望,像当年参加红军一样,积极踊跃地走在时代的最前头。
其他文献
体育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资产。关于其特征,学者们和法律界人士有诸多论述,意见纷呈,表述不一。笔者认为,研究一种知识产权权利的法律特征,主要是弄清楚该类知识产权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与其他知识产权区别,了解其主要特征,指导体育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发挥体育知识产权促进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笔者认为体育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应符合以下两个基本要求:其一,具有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满足一
期刊
【摘 要】推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是帮助其实现心理康复和生理脱毒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却遭遇其家庭成员的阻碍。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寻求帮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的对策能够有效促进其融入家庭,实现社会化,促进无毒社会的建立。  【关键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家庭成员  一、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家庭的政策背景与现实状况   (一)政策背景   截
期刊
【摘 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关注出版物与文创产品的跨界结合,通过文创将出版物所承载的文化内容转化为创意商品与服务,并利用产品带来的审美效果来提升出版物的市场空间与竞争力。本文从视觉元素、故事情境、受众需求、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入手,研究出版与文创的结合与创新发展方式。  【关键词】出版业;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出版行业与文创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普遍,围绕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在脑手术医学图像软件的二次开发中,关于医学图像配准相关几何变换算法的实现,开发工具为Visual C++6.0。  【关键词】二次开发;医学图像配准;几何变换;  一、引言   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成像技术不断成熟,临床医学逐渐具备两大类图像信息,一类是解剖结構图像,包括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和B超等;另一类是功能图像,包括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
期刊
【摘 要】引伸计是在某种条件下、测定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性能的机械仪器,可以对材料进行拉伸试验。引伸计在研究探索新材料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测试仪器。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视觉引伸计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视觉引伸计特性,然后确定引伸计的传动方案、加载方案和动力方案,最后选择合适的处理器及相机,搭建好图像采集,信号传输等的系统。使用视觉引伸计对材料应变进行测量,简化了拉伸实验的操作,提高对材料力学性能检测的
期刊
【摘 要】针对非电工科专业的电工电子学教学,实施BOPPPS教学设计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关注学生知识储备程度,培养学生互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BOPPPS模组从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六个模块分布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促进了非电工科专业电工电子学课堂的实施,该模组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BOPP
期刊
【摘 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弹药管理系统按照国家局最新的弹药管理流程要求开发出来的系统,以弹药管理为基础拓展到装备管理,装备年检、人员管理、作业点管理、弹药库管理、人影作业发布和作业信息上报管理等。省局开发了电脑端和手机端两个平台,电脑端系统主要是方便管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图形和表格方式直观的将数据呈现在用户眼前,为用户做决策提供依据;手机端系统主要是对弹药流转实时跟踪操作,系统使用简单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木雕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当代各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围绕着科技对雕塑艺术产生的价值意义进行阐述。结合现当代艺术家的雕塑作品进行分析,对木雕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类。通过当时期社会现状求、时代审美的观念变化以及科技在雕塑领域的具体应用,探索木雕创作的优劣已经新的可能。  【关键词】科技:物性;文化   木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很早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当中,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
期刊
【摘 要】风能属于新能源中的的一种,发展空间非常大并且商业价值很高。计算机和能够编程的控制器在信息时代中应运而生,大大推动了对于风力发电的研究和开发。所以本文采用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s7-200来研究本次论文。主要内容有电气原理图、设计流程图、PLC、电气元件的选择等。  【关键词】风力发电;可编程控制器;偏航  一、風力发电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一)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概述   借助风吹动风车造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马歇尔的文化公民身份理论入手,结合文化身份对公民身份概念的深化研究以及文化公民身份本身所拥有的不可回避的认同困难为依据,以从南非到澳洲的移民作家库切于最近发表的小说《耶稣的童年》为文本研究对象,以理论结合文学文本的形式对小说中的人物西蒙进行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进行分析,基于此提出文化公民身份的不可能实现性。  【关键词】公民身份;文化公民身份;认同困境  一、引言   从二十世纪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