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短短两个月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马不停蹄地出访了加拿大、墨西哥、朝鲜、越南,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先后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高峰会,在北京会晤了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内的到访友邦领袖,以及首次访华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11月20日又在北京会见了美国总统布什。这一系列环球出访和会晤活动,跨越了整个大洋,把中国红染遍了整个世界,吸引了全球各界的目光,成为各大媒体报刊争相报道的焦点。中国外交也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人类的历史犹如没有尽头的征途,一代又一代地举着文明进步的旗帜,不断开拓美好的未来。新世纪是在风云变幻不定、各种冲突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的条件下到来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仍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恐怖主义和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有增无减,成为国际安全的重大威胁,经济全球化和南北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新世纪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面对剧烈多变的国际形势,以胡锦涛主席为首的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开拓进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行动。今年胡主席亲自访问了20几个国家,参加了许多国际会议,为加速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促进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提出构想 指明方向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如何实现它,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胡锦涛主席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追求美好社会曲折历程的基础上,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和谐世界”是和平的世界,是贫富差距日益缩小的世界,是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相互包容的世界,既是奋斗的目标,又是争取的途径,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胡锦涛主席在国内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国际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显示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和支持,是对人类和平事业的贡献。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领导人与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发表讲演和进行双边会谈等系列活动时,一再阐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强调中国对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稳定、持续增长的看法,以及对亚太经合组织合作重点和发展方向的主张。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主张和倡议受到普遍重视,并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中得到充分反映。各国领导人高度评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理顺大国关系
要稳定世界局势,大国关系是关键。新世纪的头几年是国际关系大分化、大国安全战略大调整的时期,形势逼人。胡锦涛主席抓紧时机,与主要大国高层领导人频繁会晤,基本上打下了以重大战略共识和领导人友谊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建立起高峰会晤、战略对话、热线电话、部门商谈及危机处理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磋商机制,介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互利共赢的政策,增信释疑,化解矛盾,确保双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使中国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倡导者、建设者。
中美关系在碰撞中走向平稳。通过一系列高层对话,加深相互了解,布什政府将中美关系从“战略竞争关系”转变为“坦率的、建设性和合作的关系”。美国政府基本上认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美关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利害与共”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华政策的基调从消极转向积极。两国建立起比较好的政治关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良好的合作。双方的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原来相对滞后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有所恢复。今年中美两国举行了“特别政策对话”,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华,有助于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和猜疑。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布什总统于11月19日访华,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而重要的共识。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深互信,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中美关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可以预计,中美关系将朝务实、平稳的方向发展。当然,鉴于两国意识形态和结构性的差异,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分歧不会冰消云散,还会有矛盾和曲折。
中英深化战略伙伴关系。英国与中国的关系是微秒的,因为这其中竖着一个美国。英国一向是美国的外交追随者,两国战略同盟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随著中国迅速崛起,务实,灵活的外交传统,再次发挥作用,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去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今年上半年已达到110亿美元,同比增长30%。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英同意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交流合作。胡锦涛所到之处,东道国都给予最高规格接待,英女王甚至陪着一起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开设的"中国宫廷艺术展"开幕剪彩。在这一系列访问中,主客双方谈的是战略伙伴关系、数以百亿美元计的经贸往来与合作,签的是动辄十亿美元的订单和投资合同。在访问西方各国行程中,宾主尽欢。
英国首相布莱尔在首相府与胡主席举行会谈,议题包括两国经贸、国际安全、全球气候暖化等问题,还有解除对华武器禁运这一敏感的话题。布莱尔是欧盟本届轮值主席,但因英美的特殊关系,不能违背美国的强烈反对,而解除对华武器禁售,但布莱尔表示会朝著解除禁令的方向努力。
中国争取欧盟解除售武禁令,仍为争取政治上的平等待遇,并不急于购买欧洲昂贵的武器。这次胡主席访英,双方签订价值十三亿美元的订单,包括中国国际航空向英国劳斯莱斯订购价值八亿美元的订单,以及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与空中客车一次价值五亿美元的协议。这两份协议,将大大提高中国民航服务业的水平。
大力采用德国科技。胡主席第二站访问德国三天,便受到隆重的欢迎。胡主席先后与即将离任的总理施罗德,以及新当选的女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议。
施罗德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在他当政期间,朱镕基总理引进德国的技术,在上海浦东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商用的悬浮列车。虽然它的经济价值有限,但是,标志著中国决定大力采用德国科技,而排斥日本的科技。中国大连、四川已先后试制出国产悬浮列车,不可否认是向德国学习。这次胡主席到访,中德双方又签署了交通、卫生、通信等多项合作协定,其中包括,西门子向中国出售60列高速铁路列车,标志著中国进一步引进德国科技来发展经济。
中俄友好合作更上一层楼。为推进双方关系持续向前发展,中俄领导人经常举行会晤,实现了两国最高领导人交往的制度化和机制化。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从国际反恐斗争看,中俄是重要的合作伙伴,相互支持。在中亚,上海合作组织不仅可确保中国西北战略方向的安宁,而且是中国推行新型安全观、发展观的重要平台。在东北亚,两国合作是确保朝鲜半岛核问题和平公正解决的重要因素。在日本问题上,两国都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和美日军事联盟的发展,都希望东北亚成为一个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地区。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发长迅速,各种往来不断。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于2003年和2004年实现了互访,双方签署了一揽子关于边界问题的文件,从而完成了以法律形式确定两国边界的工作。与此同时,两国在边境地区还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措施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增加军事活动的透明度,消除猜疑和紧张。两国边界已成为和平、安宁、合作、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纽带。
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中印两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虽然有过曲折,但两国领导人都能从大局出发,相互加强对话和磋商,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双边关系有了转折性的改善。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进一步推进了两国关系的改善。双方同意:(1)从长远的角度和战略高度明确两国关系的定位,为两国的子孙后代开辟中印友好合作的道路。(2)就解决边界问题发表一个指导原则,为最终公平合理解决奠定基础。(3)制定两国经贸合作五年规划,扩大合作。中印两国关系已进入新阶段。
加强对日工作,争取两国关系好转。中日是一依带水的邻邦,互为主要的经贸对象国。但近年来,由于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在钓鱼岛、海上划界等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造成“政冷经热”的局面。中日两国都面对国际及地区形势的挑战,“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国政府早已表示出改善双方关系的愿望,只要日本拿出诚意,将中日关系导入正轨是可能的。
以共同繁荣构建战略依托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000多公里,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多达29个。我国能否和平崛起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这里有二个层面,一是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二是与地区组织的关系。从双边关系看,虽然国家大小不一,强弱有别,但都与我国建立了密切关系。为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政府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强邻”,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亚洲政策,追求共同安全、共同富强,而不是单方面的利益,受到邻国的普遍欢迎。中国与亚洲许多国家高层往来不断,增进互信,不断增进友好合作关系。从地区组织看,目前仅在亚洲就有40多个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组织。中国已成为许多组织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南边,通过“10+3”、“10+1”、APEC和东盟等组织为构建东亚共同体献计献策;在北部,近有上海合作组织、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远有与中欧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遥相呼应。这一切都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安全和发展。东亚地处中美俄日等大国利益的交汇点,也是热点相对集中的高危带之一。布热津斯基说,“欧亚大陆的稳定就意味着世界和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构建周边战略依托的兰图已初见成效。这是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结果。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构建良好周边的理想是有望实现的。
广交朋友 合作共赢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制衡霸权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中国与它们有相同的历史遭遇,往往是同命运。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谊与合作。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与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互访,并通过各种国际舞台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出席了亚非商业峰会、亚非首脑会议和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会,先后发表了“抓住机遇、全面合作,共同发展”和“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等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伙伴关系”的主张,提出了发展经贸合作的具体建议和项目,主动减免了一些贫困国家的债务,广交了朋友,扩大、深化了友好合作的内涵。
11月,胡锦涛主席对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进行了国事访问,与四国领导人就在新形势下巩固传统友谊、加强互利合作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谈,提出全面发展中拉友好合作关系的新构想,加深了政治互信,扩大了深化合作的共识。中巴决定“充实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中阿确定“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中智决定提升“全面合作关系”,中古确定“不断巩固和发展传统友好合作”,为中国同四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全面友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还同四国签署了39项合作文件,涉及经贸、投资等许多领域。巴、阿、智、秘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为双方发展经贸合作开辟了新前景,意义深远。此外,胡锦涛主席还访问了朝鲜和韩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中国同朝、韩的关系,并就继续推进“六方会谈”、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达成共识。
与时俱进,灵活务实
世界形势变幻不断,如何紧跟形势,采取正确的措施,是各国领导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过去中国认为八国集团是“富国俱乐部”,拒绝该组织的对话邀请。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八国集团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讨论的问题也从以经济问题为主扩及到政治、安全、环保、反恐等各个方面,许多问题与中国有密切关系。2003年,胡锦涛主席决定破例应邀参加八国峰会前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这次会议,除八国集团成员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5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外,还有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一些国际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会议期间,胡锦涛主席与许多领导人进行了双边会晤,为增进中国与有关各国和组织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胡锦涛主席与布什会谈中,布什作出“不支持台湾独立”的承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锦涛出席这次会议是打破旧框框与时俱进的光辉体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人类的历史犹如没有尽头的征途,一代又一代地举着文明进步的旗帜,不断开拓美好的未来。新世纪是在风云变幻不定、各种冲突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的条件下到来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仍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恐怖主义和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有增无减,成为国际安全的重大威胁,经济全球化和南北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新世纪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面对剧烈多变的国际形势,以胡锦涛主席为首的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开拓进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行动。今年胡主席亲自访问了20几个国家,参加了许多国际会议,为加速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促进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提出构想 指明方向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如何实现它,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胡锦涛主席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追求美好社会曲折历程的基础上,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和谐世界”是和平的世界,是贫富差距日益缩小的世界,是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相互包容的世界,既是奋斗的目标,又是争取的途径,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胡锦涛主席在国内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国际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显示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和支持,是对人类和平事业的贡献。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领导人与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发表讲演和进行双边会谈等系列活动时,一再阐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强调中国对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稳定、持续增长的看法,以及对亚太经合组织合作重点和发展方向的主张。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主张和倡议受到普遍重视,并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中得到充分反映。各国领导人高度评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理顺大国关系
要稳定世界局势,大国关系是关键。新世纪的头几年是国际关系大分化、大国安全战略大调整的时期,形势逼人。胡锦涛主席抓紧时机,与主要大国高层领导人频繁会晤,基本上打下了以重大战略共识和领导人友谊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建立起高峰会晤、战略对话、热线电话、部门商谈及危机处理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磋商机制,介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互利共赢的政策,增信释疑,化解矛盾,确保双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使中国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倡导者、建设者。
中美关系在碰撞中走向平稳。通过一系列高层对话,加深相互了解,布什政府将中美关系从“战略竞争关系”转变为“坦率的、建设性和合作的关系”。美国政府基本上认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美关系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利害与共”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华政策的基调从消极转向积极。两国建立起比较好的政治关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良好的合作。双方的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原来相对滞后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有所恢复。今年中美两国举行了“特别政策对话”,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华,有助于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和猜疑。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布什总统于11月19日访华,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重大国际及地区问题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而重要的共识。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深互信,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中美关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可以预计,中美关系将朝务实、平稳的方向发展。当然,鉴于两国意识形态和结构性的差异,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分歧不会冰消云散,还会有矛盾和曲折。
中英深化战略伙伴关系。英国与中国的关系是微秒的,因为这其中竖着一个美国。英国一向是美国的外交追随者,两国战略同盟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随著中国迅速崛起,务实,灵活的外交传统,再次发挥作用,两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去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今年上半年已达到110亿美元,同比增长30%。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英同意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交流合作。胡锦涛所到之处,东道国都给予最高规格接待,英女王甚至陪着一起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开设的"中国宫廷艺术展"开幕剪彩。在这一系列访问中,主客双方谈的是战略伙伴关系、数以百亿美元计的经贸往来与合作,签的是动辄十亿美元的订单和投资合同。在访问西方各国行程中,宾主尽欢。
英国首相布莱尔在首相府与胡主席举行会谈,议题包括两国经贸、国际安全、全球气候暖化等问题,还有解除对华武器禁运这一敏感的话题。布莱尔是欧盟本届轮值主席,但因英美的特殊关系,不能违背美国的强烈反对,而解除对华武器禁售,但布莱尔表示会朝著解除禁令的方向努力。
中国争取欧盟解除售武禁令,仍为争取政治上的平等待遇,并不急于购买欧洲昂贵的武器。这次胡主席访英,双方签订价值十三亿美元的订单,包括中国国际航空向英国劳斯莱斯订购价值八亿美元的订单,以及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与空中客车一次价值五亿美元的协议。这两份协议,将大大提高中国民航服务业的水平。
大力采用德国科技。胡主席第二站访问德国三天,便受到隆重的欢迎。胡主席先后与即将离任的总理施罗德,以及新当选的女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议。
施罗德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在他当政期间,朱镕基总理引进德国的技术,在上海浦东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商用的悬浮列车。虽然它的经济价值有限,但是,标志著中国决定大力采用德国科技,而排斥日本的科技。中国大连、四川已先后试制出国产悬浮列车,不可否认是向德国学习。这次胡主席到访,中德双方又签署了交通、卫生、通信等多项合作协定,其中包括,西门子向中国出售60列高速铁路列车,标志著中国进一步引进德国科技来发展经济。
中俄友好合作更上一层楼。为推进双方关系持续向前发展,中俄领导人经常举行会晤,实现了两国最高领导人交往的制度化和机制化。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从国际反恐斗争看,中俄是重要的合作伙伴,相互支持。在中亚,上海合作组织不仅可确保中国西北战略方向的安宁,而且是中国推行新型安全观、发展观的重要平台。在东北亚,两国合作是确保朝鲜半岛核问题和平公正解决的重要因素。在日本问题上,两国都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和美日军事联盟的发展,都希望东北亚成为一个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地区。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发长迅速,各种往来不断。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于2003年和2004年实现了互访,双方签署了一揽子关于边界问题的文件,从而完成了以法律形式确定两国边界的工作。与此同时,两国在边境地区还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措施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增加军事活动的透明度,消除猜疑和紧张。两国边界已成为和平、安宁、合作、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纽带。
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中印两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虽然有过曲折,但两国领导人都能从大局出发,相互加强对话和磋商,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双边关系有了转折性的改善。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进一步推进了两国关系的改善。双方同意:(1)从长远的角度和战略高度明确两国关系的定位,为两国的子孙后代开辟中印友好合作的道路。(2)就解决边界问题发表一个指导原则,为最终公平合理解决奠定基础。(3)制定两国经贸合作五年规划,扩大合作。中印两国关系已进入新阶段。
加强对日工作,争取两国关系好转。中日是一依带水的邻邦,互为主要的经贸对象国。但近年来,由于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在钓鱼岛、海上划界等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造成“政冷经热”的局面。中日两国都面对国际及地区形势的挑战,“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国政府早已表示出改善双方关系的愿望,只要日本拿出诚意,将中日关系导入正轨是可能的。
以共同繁荣构建战略依托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000多公里,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多达29个。我国能否和平崛起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这里有二个层面,一是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二是与地区组织的关系。从双边关系看,虽然国家大小不一,强弱有别,但都与我国建立了密切关系。为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政府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强邻”,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亚洲政策,追求共同安全、共同富强,而不是单方面的利益,受到邻国的普遍欢迎。中国与亚洲许多国家高层往来不断,增进互信,不断增进友好合作关系。从地区组织看,目前仅在亚洲就有40多个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组织。中国已成为许多组织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南边,通过“10+3”、“10+1”、APEC和东盟等组织为构建东亚共同体献计献策;在北部,近有上海合作组织、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远有与中欧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遥相呼应。这一切都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安全和发展。东亚地处中美俄日等大国利益的交汇点,也是热点相对集中的高危带之一。布热津斯基说,“欧亚大陆的稳定就意味着世界和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构建周边战略依托的兰图已初见成效。这是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结果。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构建良好周边的理想是有望实现的。
广交朋友 合作共赢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制衡霸权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中国与它们有相同的历史遭遇,往往是同命运。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谊与合作。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与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互访,并通过各种国际舞台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出席了亚非商业峰会、亚非首脑会议和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会,先后发表了“抓住机遇、全面合作,共同发展”和“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等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伙伴关系”的主张,提出了发展经贸合作的具体建议和项目,主动减免了一些贫困国家的债务,广交了朋友,扩大、深化了友好合作的内涵。
11月,胡锦涛主席对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进行了国事访问,与四国领导人就在新形势下巩固传统友谊、加强互利合作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谈,提出全面发展中拉友好合作关系的新构想,加深了政治互信,扩大了深化合作的共识。中巴决定“充实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中阿确定“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中智决定提升“全面合作关系”,中古确定“不断巩固和发展传统友好合作”,为中国同四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全面友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还同四国签署了39项合作文件,涉及经贸、投资等许多领域。巴、阿、智、秘宣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为双方发展经贸合作开辟了新前景,意义深远。此外,胡锦涛主席还访问了朝鲜和韩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中国同朝、韩的关系,并就继续推进“六方会谈”、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达成共识。
与时俱进,灵活务实
世界形势变幻不断,如何紧跟形势,采取正确的措施,是各国领导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过去中国认为八国集团是“富国俱乐部”,拒绝该组织的对话邀请。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八国集团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讨论的问题也从以经济问题为主扩及到政治、安全、环保、反恐等各个方面,许多问题与中国有密切关系。2003年,胡锦涛主席决定破例应邀参加八国峰会前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这次会议,除八国集团成员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5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外,还有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一些国际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会议期间,胡锦涛主席与许多领导人进行了双边会晤,为增进中国与有关各国和组织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胡锦涛主席与布什会谈中,布什作出“不支持台湾独立”的承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锦涛出席这次会议是打破旧框框与时俱进的光辉体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