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埋葬二氧化碳吗?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ml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一支由日本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台湾海域附近海底取得了一个重要发现。考察队在观察海底热液泉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液态二氧化碳湖。在正常情况下,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呈气态,但在海洋深处,由于巨大的压力和极度的寒冷,二氧化碳被压缩、冷却成液态,并聚积在一起形成湖泊。
  深海液态二氧化碳湖的发现,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应对二氧化碳增加的新思路——将二氧化碳埋入海底或地下深处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入大气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这种技术主要针对发电厂、炼钢厂和水泥厂等特大企业,它们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35亿吨以上,相当于20多个日内瓦湖全部蓄满液态二氧化碳。埋葬二氧化碳的做法,具体来说,第一步,将二氧化碳从其他废气中分离或者捕捉出来。第二步,将二氧化碳送到并封存在地下800米深处的含水层,在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使二氧化碳处于一种密度极高的超临界状态。目前,全球已经有若干纯粹为避免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而设置的二氧化碳灌注点。从2000年起,加拿大的韦本油田每年都会往地下注入150万吨二氧化碳。而挪威人则是这方面的先驱。从上世纪90年代起,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就开始采取措施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1500米深处的沙层里,这项具有示范性意义的灌注工作近十年来从未间断,每年灌注量基本在100万吨左右。根据科学家的推算,到2050年,人们需要处理的二氧化碳是现在捕获和封存量的上千倍。
  不过,关于海洋酸化可能给珊瑚等海洋生物带来危害的研究表明,埋葬二氧化碳的做法还需要做更加谨慎的论证。
  要想从根本上遏制海洋酸化,有两种办法,一是利用大规模的工程手段中和海洋酸性,二是控制二氧化碳的释放。前者面临的问题是可操作性,如果通过投入粉笔或者白垩(一种松软的方解石块)来中和海洋酸性,意味着每年需要消耗的纯白垩数量大得惊人——60亿立方米。至于第二种方法,则意味着人类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因为目前每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至少在70亿吨以上,而且这一数值还在不断上升。因此,有科学家指出,要使海洋酸化得到根本的解决,关键是实现“零排放”。科学家用一个简单的事实证明了必须这样做的道理:在自然情况下,海洋每年只能吸收大约l亿吨二氧化碳,而每年溶解到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达到20亿吨,是自然吸收的20倍。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一门崭新的医学——太空医学悄然兴起。人类又多了一种与各种疑难疾病抗争的手段。科学家发现,当宇航员执行太空任务时,身体因摆脱地球引力而处于失重状态(飞船里
复活节岛,因岛上有近千尊神秘的巨人石像而闻名世界,也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和科学家。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岛上居民是生态灾难的始作俑者和受害者,而新的考古学和比较生态学研究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素有“戏曲大省”之称的福建,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地方戏曲艺术。戏曲剧种繁多,剧目丰富,表演艺术独特精湛,植根民间。如今,这一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
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和感知都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兴趣和爱好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是为我们搭建认知桥梁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历史成绩。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钨极氩弧焊是在普通氩弧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焊接工艺 ,由于采用了可控的脉冲电流取代了连续电流 ,因此它特别适用于一些热敏感的金属材料薄板、超薄板构件 ,也用于薄壁管
2003年,“海洋酸化”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上.到2005年,灾难突发事件专家詹姆斯·内休斯为人们进一步勾勒出了“海洋酸化”潜在的威胁.
珊瑚,表面上看是植物,其实是动物,与海葵有着亲缘关系.它们过滤、采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分泌碳酸钙骨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碳酸钙骨架就累积形成了珊瑚礁--海洋中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