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学》发刊词

来源 :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minzhu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艺学,顾名思义,就是有关曲艺的学问.《曲艺学》是为刊载交流曲艺研究学术成果而创建的专门阵地.rn曲艺作为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或者说艺术门类,自身的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尽管不同品类的曲种,各自的具体构成要素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诸如语言、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是其主要的构成元素.对于曲艺的本体性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具体对象亦即指向的“靶标”,也便必然地涉及和聚集到这些方面,并发展形成诸如曲艺语言学、曲本文学、曲唱音乐学、唱曲舞蹈学、曲艺杂技学、曲艺舞台美术学和曲艺表演学等的分支学科.而曲艺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和文化存在,说到底,属于人的创造,是人类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这使所有与曲艺相关的人、事、物、艺,都属于曲艺学的关切对象.
其他文献
West Junggar is a key area for understanding intra-oceanic plate subduction and the final closure of the Junggar Ocean. Knowledge of the Carboniferous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Junggar Ocean region is requir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framework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the vegetation in an oasis can reflect the productivity capacity of a plant community under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wing to the extreme arid climate conditions and scarce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oasis regions
期刊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的主题性创作纷纷出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而作为近几年来国家着力扶持、大力推进的舞台艺术事业,此类主题性创作更是如泉水般喷涌而出.很显然,主题性创作对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艺术要求,本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优秀剧目展演中三个优秀剧目的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三个剧目中,无论是革命叙事的视角,还是革命叙述的方式,以及舞台样式方面都不同程度进行了有效探索,这取决于当代创作者对革命的新思考、对革命叙事方法的新突破,也取决于创作者对现代审美的重新体悟.
期刊
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在回归传统审美精髓基础之上的现代性转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该剧的剧作结构既回归了传统体例,又具有现代性.其叙述方式既保持了传统格范,又有新的创造.其呈现手法既具有传统的风格,又具有现代的理念.该剧存在的问题一是外在的泰州叙事结构与内在的1913年梅兰芳首次上海演出的完整叙事结构的失衡.二是该剧的第四出《忆靠》不符合历史的史实,有损于梅兰芳的形象.
期刊
音乐剧《追光者》根据雨花台烈士李耘生生平事迹创作而成,以历史的视角,艺术地再现了一位青春、革命、真情、无畏、真实的英雄人物.序幕加五场戏的结构,清晰完整,各有亮点和侧重.音乐强调原创性,整体结构完整精心,可听、可感、可忆,音乐一以贯之几乎无间断,流畅自如.舞台表演是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话剧、舞剧、戏曲的表演语汇融合在本剧当中.戏剧化的舞美语汇体现在方方面面,对“光”的运用可谓达到了极致,“光”无处不在,有形有义,给人以强烈的暗示——光明终将冲破黑暗!
“戏曲传承振兴工程”作为23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之一,已在戏曲各剧种各院团中紧锣密鼓地推进实施.整理改编浩如烟海的传统戏,是让戏曲承载传统、打通当下的主要任务,也是加速戏曲传承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拥有传统剧目最丰富的莆仙戏,是整理改编传统戏的前沿阵地.由黄艳艳领衔主演的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演出剧目《踏伞行》在整旧如新的剧本再创造、针脚细密的人物再塑造以及剧作家顺应当代的新探索方面,开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辉煌时刻,中央芭蕾舞团第十一届“创意工作坊”闪亮登场.晚会以《初心·出新》为命题,推出了七部风格迥异且激情澎湃的新作,分别是《黎明之前》《寄相思》《山河》和《贝多芬》《梦蝶》《影迹》《孤独星球》.总导演王思正是从第一届就以《追逐地》亮相的青年舞者,他以自己的切身历练申说“过程就是结果”,申说“初心就是创新”——这是中央芭蕾舞团迄今十一届“创意工作坊”的持恒信念和不懈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