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颅骨转移1例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john6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报道1例临床罕见病例。方法 手术切除。结果 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转移至颅骨。结论 甲状腺癌可以转移至颅骨,且生存时间较长。
  [关键词] 甲状腺癌;颅骨转移
  [中图分类号] R73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4-109-01
  
  1病例报道
  
  患者女,92岁,发现头颅枕部肿块并呈进行性增大1年,无呕吐、视力改变、行走不稳等症状。因不影响生活而未给予医治。近日感觉局部轻度疼痛、影响睡眠而要求手术。查体:神清,对答如流,T 36.5℃,P 78次/min,R 18次/min,BP 150/80mmHg,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枕部见一约7cm×6cm×5cm大小质软肿块,边界清,表面光滑,固定不能推动,无压痛,余无特殊(图1)。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均示无明显手术禁忌。于2007年11月20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头枕部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局部颅骨完全被破坏,颅骨呈蚁浊样,肿瘤向颅内生长,考虑为脑膜瘤。因患者年龄偏大,且麻醉效果不好,遂决定行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瘤细胞呈滤泡状或巢状分布,滤泡含粉红色胶质,细胞核大,深染”;免疫组化示“低分子量CK( ),TG( ),TTF-1( )”;病理诊断:转移性甲状腺滤泡状腺癌。此时,再行全面检查。B超示“甲状腺右下极肿块约(1.1×0.9)cm,左下极肿块约(1.4×1.1)cm,均为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的肿块”。头颅X线示“颅骨缺损直径7cm,边缘较整齐”;胸片示“左下肺散在不规则斑片影”。血生化示:游离T3 2.15pg/mL(正常值1.71~3.71pg/mL),游离甲状腺素0.532ng/dL(正常值0.7~1.48ng/dL),甲状腺素9.10μg/dL(正常值4.87~11.72μg/dL),促甲状腺素0.532μIU/mL(正常值0.35~4.84μIU/m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0.92ng/mL(正常值0.58~1.59ng/mL)。拟进一步行头颅CT检查及手术治疗。术后肿物见图2。但家属考虑患者年龄较大,伤口拆线后,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术后随访1年,现颈部肿块未见增大,头枕部肿块复发,与术前大小相似,患者生活尚能自理,无神经系统症状。
  
  
  2讨论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其中滤泡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的20%,常见于5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生长较快,属中度恶性,且有侵犯血管倾向,33%可经血运转移到肺、肝和骨及中枢神经系统[1],而不转移到局部淋巴结。骨转移好发于肩胛骨、胸骨、颅骨和髂骨[2]。有时转移癌血供丰富,具有搏动感。转移灶与放射性碘具有很强的亲和性,而且转移癌常常比原发癌分化好。多数类型的甲状腺肿瘤需要手术切除,根治性切除甲状腺的患者,术后常规给予外源性甲状腺素,用来抑制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滤泡癌的预后与包裹的程度及细胞分化程度有关。Cady等将滤泡状腺癌患者分为生存率显著不同的两组:低危险组(由40岁以下和50岁以下女性患者组成)和高危险组(由其余病例组成[2]。本病例已92岁高龄,甲状腺癌转移至颅骨,侵蚀、破坏局部颅骨后向颅内生长,但尚无颅内压增高和神经系统体症,而以"头部肿块"为局部表现,且病情发展缓慢,原发灶不明显,生活尚能自理,临床上非常罕见。湖北黄石市中心医院胡胜等曾在2003年报道过相似病例2例,但年龄均在65岁以下。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头颅CT或MRI作出正确的诊断并不困难。因此,对于头部范围较大的,尤其是固定不动的肿块,不应盲目手术,应警惕其是否为血运丰富的肿物。本例甲状腺癌颅骨转移者,因病例非常特殊,且术前检查不全面,在诊断不清的情况下盲目手术,增加了患者痛苦,存在医患纠纷的隐患,应引以为戒,且有一定的报道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 外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3.
  [2] 罗赛. 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 第8版.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528.
   (收稿日期:2009-09-08)
其他文献
概述了链状采油生产管理系统的构成,重点讨论了链状采油生产管理主要节点及支持节点的优化与实施,旨在加强优化现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试井压力测试数据的变化特征是地层异常信息的响应.不同地层边界和孔渗特征与地层测试压力数据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基于此建立了一种新的试井解释思路——异常信息提取
结合某小区边坡加固,介绍了压密注浆的设计、施工过程。工程实践表明,压密注浆技术在处理类似边坡加固工程,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首发症状及早期误诊原因,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对39例SLE患者首发症状及早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有21例(53.8%)患者曾被误诊。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首发症状无固定模式,医疗条件的限制或忽视免疫学检查,专科医生知识局限、诊断思维主观片面是构成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首发症状;误诊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