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an905254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外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寻找围手术期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干预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3年7月本院普外科住院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术前饮食、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进行胃肠功能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小于40岁、缩短术前全流饮食以及手术时间、实验室指标正常有利于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结论:胃肠功能恢复是腹部术后快速康复的基础,患者年龄等4项观察指标是影响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可作为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干预指标。
  【关键词】 腹部手术; 胃肠功能; 影响因素
  腹部手术是外科各种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患者术后的恢复状态除了取决于手术质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也是重要因素,早期恢复胃肠功能可使患者早期进食,防止水、电及酸碱平衡紊乱。而且,早期肠蠕动可以减少术后肠粘连发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目前针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的研究资料鲜有报道。本文通过对外科腹式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的研究,筛选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为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快速康复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2013年7月本院普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共210例。年龄21~75岁,平均38.3岁。其中良性疾病患者145例,恶性肿瘤65例,行直视手术患者148例,行腹腔镜手术62例。
  1.2 调查方法 报告表记录患者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的相关项目,包括年龄、术前饮食、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观察反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主要症状、体征,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记录患者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及第一次排便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 年龄小于40岁患者较大于40岁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患者排气、排便率为50%时,对应中位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提示年龄是影响腹部围手术期胃肠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年龄越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越快,考虑与生理代谢旺盛有关。
  2.2 术前有无设定全流质饮食第一次排气及排便时间比较 术前24 h时内全流饮食组与无流质饮食组比较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延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提示术前缩短手术前全流饮食时间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2.4 术后不同血钾水平与胃肠功能回复的关系 血钾正常组患者较血钾异常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提示术后血钾水平是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电解质因素。
  表4 术后不同血钾水平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及排便
  3 讨论
  快速康复外科是近年来新兴的并被迅速接受的术后康复概念,主要内容是在围手术期采取经过整合、优化的系列措施,尽量减少对患者内环境干扰,弱化手术对生理、心理的创伤应激,旨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其中有效促进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是关键[1-2]。目前,对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客观评价中,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仍是主要监测指标[3-4]。近来,国内外学者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进行了诸多研究,集中于手术方式、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麻醉药物、术后镇痛方式、是否微创手术、与机体应激反应等方面。本文主要观测患者的年龄、术前饮食、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3.1 患者年龄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器官代偿能力会逐渐下降,对手术、创伤的应激能力增强,免疫抑制和防御炎症性反应能力减弱,肠道蠕动功能回复时间延长,影响早期进食。年长患者腹肌力量及盆底肌张力下降,容易导致术后排便动力减弱,进一步加重胃肠蠕动功能的紊乱。本组病例结果显示年龄小于40岁患者较年龄大于40岁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提示年龄越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越快。
  3.2 术前饮食与胃肠功能恢复的关系 传统的术前12 h禁食、4 h禁饮成为常规,目的在于使胃充分排空,预防麻醉期间的吸人性肺炎,并被列入教科书而沿用至今。但是,术前禁饮食用于腹部外科病种手术的方法已经受到质疑。术前禁饮食引起的脱水、饥饿感、医源性低血糖、胰岛素抵抗等,从而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等不良后果受到关注。1999年美国麻醉师协会(ASA)根据监测结果修订了术前禁食指南,要求缩短禁食、禁饮时间。国内的研究结果也支持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的观点[5]。有研究表明术前禁食6 h,禁饮2 h,手术前一日晚餐进食半流质食物能够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6]。全流质食物所供营养素不足,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饥饿感及电解质紊乱,本组患者采用手术前一日晚餐开始半流质饮食(粥、汤粉、汤面),保证饮食含有足够的蛋白质和热能,结果显示术前全流质饮食24 h组较无全流质饮食组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术前全流质饮食时间是影响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因素。
  3.3 不同手术时间与胃肠功能恢复的关系 手术、麻醉、组织暴露等时间越长,手术创伤、麻醉用药量越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越慢。本研究提示手术时间分为小于2 h、2~3 h、大于等于4 h三组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技巧提高,手术适应证逐步扩大,已有取代传统开腹手术的趋势[7]。在一项关于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腹部急症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腹腔镜手术时间较开腹时间长,但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恢复快,住院时间短[8]。
  3.4 术后不同血钾水平与胃肠功能回复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手术过程中组织破坏、输血以及麻醉等因素,会引起血清钾离子浓度增高,术后3 d内不主张补钾[9]。其实不然,手术前患者精神紧张等应激反应因素,促使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它通过β2受体作用促进组织细胞对钾离子的摄取,从而造成应激性低钾血症[10]。另外腹部围手术期患者不能正常进食,导致钾摄入不足,同时术后输含葡萄糖液体,在胰岛素作用下大量K+转入细胞内进行代谢,以及手术后胃肠减压、腹腔、胆管引流等,导致部分K+急性丢失等,都可造成术后低钾血症。低血钾可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细胞兴奋性降低,失去正常舒、缩能力,导致肠麻痹引起腹胀等,是影响胃肠功能早期恢复的因素[11]。本组显示,术后不同血钾、血红蛋白水平患者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血钾水平正常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说明腹部手术后早期补钾对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有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江志伟,李宁,黎介寿,等.加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311.
  [2]黄祝娟,覃红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2,34(2):242-243.
  [3]江志伟,李宁,黎介寿.术后肠麻痹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9):682-683.
  [4]吴向阳,井清源,张泰臻.普瑞博思在肝胆外科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19(4):322-323.
  [5]周静.妇科腹腔镜术前禁食时间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6117-6118.
  [6]荧养兰,唐玉平.术前禁食、禁饮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5):38-39.
  [7]李平贵,胡超辉.186例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疾病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5):550-551.
  [8]彭华,朱翠婷.妇科急腹症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0,50(15):67-68.
  [9]尤胜义,王鹏志,霍建昕.腹部手术后钾代谢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5):287.
  [10]潘惠麟.儿茶酚胺对血钾的影响及意义[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8,15(1):38-40.
  [1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56.
  (收稿日期:2013-10-17) (本文编辑:黄新珍)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气流征象检测气管内插管成功与否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方法:选择较为标准的国人,剔除特别高大、矮小、肥胖、肢端肥大症、困难插管患者,100例ASA Ⅰ~Ⅱ级气管内麻醉患者,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快速诱导,普通弯喉镜片明视气管内插管。插管时看到导管插入声门,导管气囊后缘进入声门再进约1~2 cm停止进管,导管气囊充气,快速按压胸骨,耳听导管内是否有气流声及强弱,接麻醉机,检测潮气量大小,
期刊
【摘要】 目的:明确针刺对慢性脑缺血的脑皮质区自由基相关指标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慢性脑缺血(IR)和针刺组,对比观察各组动物慢性脑缺血5周时脑皮质病理变化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
期刊
【摘要】 目的:评价主动脉阻断后经主动脉根部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  【关键词】 葛根素注射液; 主动脉根部注射; 心肌损伤;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体外循环术中,心肌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发生心肌顿抑现象,甚至发生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体外循环下心肌损伤及心肌保护的研究仍是心脏外科的热点。研究表明,葛根素预处理-主动脉阻断前静脉输注葛根素注射液可减轻心肌损伤[1-2]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颅内压(ICP)的变化,探究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80例,应用硬脑膜下压力测定法,进行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80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7例再次手术;ICP越高,GCS越低;ICP越高,预后越差,6个月后有6例患者死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联合碎石钳碎石治疗,治疗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碎石时间、碎石成功率、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MRF和IPSS评分。结果:结石直径0.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本院老干部患者疾病发病谱的变化,为老干部患者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2013年收治入院的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干部患者的疾病构成和病种分布,比较疾病的发病率的变化及疾病谱的变化。结果:老干部患者疾病构成以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营养代谢、泌尿系统为主要疾病。结论: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多宣传,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生
期刊
【摘要】 目的:对宫颈细胞学诊断TBS(The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cervical cytology)分类中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ASC)的结局的分析,提高对TBS分类中ASC诊断的认识, 以及ASC及时明确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TCT标本中的1346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AS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行阴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例13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3例患者手术后取得满意疗效,置入支架13枚,支架一次性到位12枚,通过调整后到位1枚,放置位置满意;即刻血管造影致密栓塞10例,大部分栓塞2例,不全栓塞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瘫住院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每周连续5次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穴位埋线1次。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GMFM)中的C、D、E区的总分值、肌力和主动足背屈角度进行比较。结果:GMFM量表C、D、E区总得分,初评时两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评时
期刊
【摘要】 神经再生作为医学难题之一,其相关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达细胞分子水平。本文将近些年来与神经再生相关的信号通路研究作一综述,以期深入认识神经细胞对损伤的应答机制,为不同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积极的理论指导,并为发展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 神经再生; 信号通路; 机制研究; 综述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Related Signaling Pa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