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进行生物医用钽和钛材料的成分分析

来源 :医疗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从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生产监管的角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建立生物医用钽(Ta)、钛(Ti)材料的成分分析方案.方法 样品经超声消解后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得到样品溶液;利用ICP-OES氢氟酸系统对样品溶液中的34种元素进行预筛,并对筛选后的元素进行方法学考察;通过对Ti合金标准物质的比对测试,对该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对预筛后的Ta、Ti、铌(Nb)、钼(Mo)、锌(Zn)、硅(Si)、钨(W)、铅(Pb)等18种元素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均满足检验要求.其中Ta、Ti主含量元素检出限分别为11.40、109.80 ng/ml,其余16种元素的检出限均低于15 ng/ml;所测元素的精密度在2%以内,2 h的变化率均小于11%,平均回收率为85%~112%.Ti合金比对测试结果符合GB/T 3620.2-2007《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的规定要求,证明了该检测方法的可靠性.结论 运用ICP-OES建立生物医用Ta、Ti材料的成分分析方案可行,可用来明确Ta、Ti材料的组分含量,评估医疗器械的安全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深度单采红细胞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8例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血液科医师评估,然后采用深度单采红细胞术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水平变化,以及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次后,患者的RBC、Hb、H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