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方法是科学教学的基本方法、重要内容以及基本手段。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从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提高初中实验有效性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 实验 有效性
一、科学实验有效性的含义
科学实验有效性具备启迪思想、培养兴趣、培养德行以及培养兴趣等多个方面的功能。科学实验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学习法方。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初中生的发展可分为当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对于有效实验性教学来说,不仅要促进初中生的当前发展,同时还应该注意初中生在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要做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有效性的策略
1.科学实验教学中巧妙设计演示试验。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科学知识和能力都是通过科学实验来取得的,这也体现出了科学实验教学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科学实验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适当地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更有效地展示给学生最清晰的科学知识。比如,在做物体的惯性实验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惯性现象视频资料,引入学生对惯性的基本认识,然后再通过实验:桌子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放上一个小铁块,手拿白纸的一边,先缓慢拉动,观察现象,然后,迅速地拉动,让学生观察现象。同时也可以设置几个问题,比如,两种现象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等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们亲自动手体验一下实验过程,再接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整体来看,提高了科学教学的效果,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科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传统的实验性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教师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步骤,然后,再做相应的实验来验证这些现象的正确性。再有教师将科学实验的现象以及理论知识讲授清楚。其实这种模式将学生放在了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上,换句话来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说,在实验性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放在主要地位上,教师处于一种指导地位。也就是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资质来将学生分配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进行对比。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比如,在学习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将班内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异同。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电路理论知识的记忆。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是科学教学的收获得到了最大化。
3.注重科学实验的延伸。虽然新教材对实验的设计和安排做了很大的调整,但是大多数的实验还是验证性的实验。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种简单的模仿验证性的实验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对这种实验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延伸性的实验了。比如,在平时的课堂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来延伸教材中的实验。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做生成氢气的实验中,除了拿锌片来和硫酸反应外,还可让同学们试着用其他金属来和硫酸反应,看看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二者是否发生反应,很难判断。这时就可以增加一个实验:选取一个塑料瓶,里面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快速导入瓶中,塞紧塞子,摇晃、振荡。可观察到塑料瓶迅速瘪掉了,这也就说明了二者之间发生了反映。另外,在课余的时间,实验室可以向学生开放,有些理论知识单凭老师的枯燥解说是理解不明白的。因此,就某一科学理论知识,学生可以设计好自己的方案,然后有老师审查后,在课余时间,自己可以到实验室解决。学生通过自己来完成实验,既能够充分地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动脑能力。
总之,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其试验基础性,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运用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科学实验老师,应懂得巧妙的设计演示实验;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应懂得适当地去延伸科学实验,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将实验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懂得多去尝试,多探索,以达到,提高科学教学实验有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峻.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旬). 2013(11).
[2]陆国水.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6).
【关键词】初中科学 实验 有效性
一、科学实验有效性的含义
科学实验有效性具备启迪思想、培养兴趣、培养德行以及培养兴趣等多个方面的功能。科学实验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学习法方。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初中生的发展可分为当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对于有效实验性教学来说,不仅要促进初中生的当前发展,同时还应该注意初中生在未来的发展,也就是要做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有效性的策略
1.科学实验教学中巧妙设计演示试验。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科学知识和能力都是通过科学实验来取得的,这也体现出了科学实验教学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科学实验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适当地运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更有效地展示给学生最清晰的科学知识。比如,在做物体的惯性实验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惯性现象视频资料,引入学生对惯性的基本认识,然后再通过实验:桌子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放上一个小铁块,手拿白纸的一边,先缓慢拉动,观察现象,然后,迅速地拉动,让学生观察现象。同时也可以设置几个问题,比如,两种现象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等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们亲自动手体验一下实验过程,再接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整体来看,提高了科学教学的效果,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科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传统的实验性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教师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步骤,然后,再做相应的实验来验证这些现象的正确性。再有教师将科学实验的现象以及理论知识讲授清楚。其实这种模式将学生放在了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上,换句话来讲,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说,在实验性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放在主要地位上,教师处于一种指导地位。也就是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资质来将学生分配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进行对比。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比如,在学习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将班内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异同。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电路理论知识的记忆。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相处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是科学教学的收获得到了最大化。
3.注重科学实验的延伸。虽然新教材对实验的设计和安排做了很大的调整,但是大多数的实验还是验证性的实验。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种简单的模仿验证性的实验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对这种实验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延伸性的实验了。比如,在平时的课堂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来延伸教材中的实验。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做生成氢气的实验中,除了拿锌片来和硫酸反应外,还可让同学们试着用其他金属来和硫酸反应,看看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二者是否发生反应,很难判断。这时就可以增加一个实验:选取一个塑料瓶,里面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快速导入瓶中,塞紧塞子,摇晃、振荡。可观察到塑料瓶迅速瘪掉了,这也就说明了二者之间发生了反映。另外,在课余的时间,实验室可以向学生开放,有些理论知识单凭老师的枯燥解说是理解不明白的。因此,就某一科学理论知识,学生可以设计好自己的方案,然后有老师审查后,在课余时间,自己可以到实验室解决。学生通过自己来完成实验,既能够充分地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动脑能力。
总之,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其试验基础性,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最大程度地运用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科学实验老师,应懂得巧妙的设计演示实验;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应懂得适当地去延伸科学实验,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将实验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懂得多去尝试,多探索,以达到,提高科学教学实验有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峻.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旬). 2013(11).
[2]陆国水.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