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因子-κB表达及其靶基因iNOS mRNA转录在局灶性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g86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核因子-κB(NF-κB)及其靶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NF-κB/iNOS在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4组,IPC+SS组在假手术(SS)前3天给予10 min的缺血预处理(IPC),SS+MCAO组和IPC+MCAO组分别在2 h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及22 h再灌注前3天给予SS或IPC,SS+SS组仅给予2次相隔3 d的假手术,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比较各组NF-κB活化及iNOS 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 IPC+SS组有低水平的NF-κB活化和中等程度的iNOS mRNA转录,但无明显超微结构改变;IPC+MCAO组NF-κB活化和iNOS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低于SS+MCAO组(P<0.01),超微结构改变也明显轻于后者.结论 局灶性IPC所诱导的NF-κB活化减少和iNOS基因转录下调,可能是脑缺血耐受产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NF-κB/iNOS信号通路在IPC诱导的内源性神经保护中可能扮演了双重角色。

其他文献
人类不断面临着病原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入侵.目前认为天然免疫系统是对抗病原性损伤的第一道防线,能识别引起细胞损伤的微生物,及时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对"无害"的微生物则视为"共生体"而产生免疫耐受.抗微生物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就是这类天然免疫系统的效应分子,能够与微生物膜接触,溶解细胞,具有广谱抗微生物作用。
期刊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沐舒坦)对大鼠先天性膈疝模型及其肺发育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9只孕9.5 d的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2只)仅给予橄榄油灌胃,膈疝组(2只)及沐舒坦干预组(沐舒坦组,5只)给予除草醚200 mg灌胃.孕18.5、19.5、20.5 d,对照组及膈疝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沐舒坦组每日腹腔注射盐酸氨溴索100 mg/kg.孕21 d行剖宫产,观察各组膈疝发生率,取胎肺称重,行H
患者男性,19岁,主因发现间断性黑便1个月余就诊.该患者于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黑便,伴有头晕、乏力,生活尚可自理,无发热、寒战,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无鼻衄、牙龈出血.病程中患者食欲欠佳,睡眠尚可,小便正常。
期刊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肺部疾病,病理表现为普通型问质性肺炎.从出现临床症状到终末期呼吸衰竭、死亡一般不超过5年.目前还没有可以有效改善该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治疗药物。
期刊
目的 应用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系统观察抗体药物Rituximab在荷淋巴瘤裸鼠体内的生物分布.方法 制备FITC标记的Rituximab(FITC-Rituximab),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体外分析FITC-Rituximab与人淋巴瘤Raji细胞的亲和力;建立裸鼠淋巴瘤皮下移植瘤模型,应用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系统观察FITC-Rituximab在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 流式细胞仪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1].健康不但是指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功能、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
期刊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及细胞介质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率高,因病因不完全清楚,目前治疗仍然不尽人意,给社会带来较高的经济负担.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是哮喘发病的易感因素,如果能对"哮喘基因"明确定位,无疑将会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近期一项有关哮喘基因组的小规模研究(GABRIEL)发现,17q21与儿童哮喘(16岁以前发生的哮喘)有关,为研究者带来了提示,故Miriam等设计了本项有关
期刊
目的 评估鼓室内微管-微泵注射甲泼尼龙治疗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患者113例,发病1~10 d,未接受治疗,分为激素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利用微管连接微泵,以10 μl/h将甲泼尼龙62.5 mg/ml连续泵入14 d后取出微管.两组同时全身用溶血栓、扩血管、神经营养及胰岛素降血糖治疗
20世纪50年代,器官移植技术刚刚兴起,人们发现免疫因素引起的排斥反应是构成移植成功的巨大障碍,对排斥反应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乃至激烈的争论。
期刊
2010年9月24日,第十届全国血管外科年会在南京召开,而第一届全国血管外科座谈会是于1987年在烟台召开,时至1993年始有每2年1届的年会.前后不足30年,我国血管外科发展如此迅速,既有当代中青年骨干的成绩,更有几代前人的不懈努力.近代血管外科快速发展的引人注目的标志--血管腔内技术,不仅引领血管外科步入了崭新的时期,而且使血管疾病的诊治范围与开展地域不断拓展,成为当今每次学术会议的中心内容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