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的误区

来源 :理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庸俗化、简单化、灌输化、急躁化和狭隘化的误区。认真研究并消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误区,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误区,庸俗化,简单化,灌输化,急躁化,狭隘化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0)04-0023-03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但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真研究并消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误区,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庸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理论宣传的科学性、完整性和严肃性。有些人错误理解大众化,不负责任地去迎合社会上低级趣味的要求,使大众化走入庸俗化的误区。在通俗化与庸俗化的区别上,列宁曾指出:“庸俗化和浅薄同通俗化相差很远。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了解深刻的思想、深刻的学说,他们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易懂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 〔1 〕 (P27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庸俗化表现之一是大众化的形式庸俗化。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我们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赋予马克思主义生动活泼的形式。采取活泼的形式就是要运用通俗易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从书本上、书斋中解放出来,真正为群众所掌握,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大众化要讲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形象化,但大众化不能低俗化、庸俗化,不能以牺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整体性和理论品格为代价。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运用简单、鲜明、具体的实例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群众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使理论化抽象为具体化,变繁琐为简要、变晦涩为清晰、变死板为生动,让群众通俗地理解马克思主義,而不是庸俗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庸俗化表现之二是大众化的语言庸俗化。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有些人为了使人们更加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语言的运用上哗众取宠、用语粗俗。因此,我们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要善于将理论语言转换为大众语言,力求语言和思维内涵把握准确,精髓阐述透彻,努力扩大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也就是说,要做到深入浅出。一要深入,抓住理论的根本。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2 〕(P9)这就必须深入掌握理论精髓。二要浅出,符合大众思维,善于运用“三贴近”的大众化语言,令人信服地回答大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形象的事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形态。当前,我们必须加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传播力度。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简单化
  
  人们为了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传播、普及、掌握和运用某一个理论,一般将该理论进行体系化,并概括为几种原则、几点范畴、几条原理。这种做法对于理论的普及和运用是非常有效的,也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方法。但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却出现了对上述问题的误解,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简单化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简单化表现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认识上的简单化。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有些人为了使广大群众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总结。但是,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错误的概括和解释,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例如,认为毛泽东思想仅仅是一些文章的简单堆积,而邓小平理论无非是一些讲话的集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仅仅是三句话,科学发展观就四点内容。这种认识的共同点是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什么是理论体系认识不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具有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判断一个理论是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是看这个理论的外在形式,而主要是看这个理论所包含的内容是不是系统地回答了其应该解决的该领域的所有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仅回答了各种领域的问题,而且形成了具有内在联系并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简单化表现之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理解上的简单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有些人简单地认为毛泽东思想仅仅就是解决革命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仅仅是经济内容,用“白猫黑猫论”、“摸着石头过河论”就可以概括邓小平理论的中心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说了三句与党的建设相关的话,科学发展观仅仅解决了一个发展问题。这些认识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容的错误的、简单的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容涉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各个方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我们不能离开这些理论成果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去认识这些理论,也不能孤立地、简单地、绝对地去理解这些内容丰富的理论,更不能仅仅以了解它的某些形象比喻和词句为满足去认识这些理论,而应真正读懂读通,在把握其精神实质上下工夫,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灌输化
  
  在当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借助于恰当的形式,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激发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引导自身行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亿万民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中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但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存在通过“灌输”而强制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形式,而不是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采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来进行。
  灌输化现象表现之一是把大众化仅仅理解为理论对群众的单向作用,在群众掌握理论的环节上出现强制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是广泛的,主要包含掌握理论的群众和群众掌握的理论,即主体和客体,并且二者是双向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不是简单地、强制性地向群众进行理论的灌输,而是立足当前的实践,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大众化的进程中,不能把大众化仅仅理解为理论对群众的单向作用,不能在群众掌握理论的环节上进行强制的灌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理论创新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积极参与。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只能通过人民群众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来得以展现和确证。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不是理论对群众的单向作用过程,而是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双向互动作用过程。
  灌输化现象表现之二是忽略了群众接受和掌握理论是一个自觉自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强制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群众在理论的接受和掌握上,只能是一个自觉自愿的过程。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 〔3 〕 (P762)但是,在大众化的进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灌输”是理论宣传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也曾经把灌输过程比喻为“思想的闪电射向人民的园地”。但是,“灌输”不是“填鸭”,更不是强制性的。相反,在大众化的进程中,我们要给人民群众以多种途径和方式接受科学理论,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觉吸纳,主动追求,才能提升每一个接受者的思想境界,自觉践行并主动将之付诸社会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再一味强制化、政治化,强行灌输,以求统一群众的所有思想。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急躁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项简单容易的工作,而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为了实现大众化的目标,认识不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出现了急躁化的错误倾向。
  急躁化表现之一是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要使这些理论内容深入人心,真正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掌握,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为了更快地实现大众化,出现了靠突击学习来解决大众化的问题,认为理论大众化只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众化的理论成果需要转化为群众性的语言才能被人们所接受,才能实现大众化的目的,而大众化的理论被群众所认同接受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相反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一以贯之。总之,理论的大众化,不能靠短时间的突击学习来解决。为此,我们必须摒弃用“立竿见影式”来推进理论大众化的错误做法。
  急躁化表现之二是只注重大众化的眼前利益,忽视建立和完善大众化的长效机制。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以长远的眼光,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以此来更加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存在只注重大众化的眼前利益,只为实现眼前的目标而不注重、忽视长远的利益。我们只有建立长效机制,以有力措施作保证,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和工作职责,才能更有效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获得实绩、收到实效。
  
  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狭隘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停留在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一种意识形态的层面上,更应该成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的理论财富和精神支持,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大众化進程中往往存在把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视野变得狭隘化,而不去努力捕捉和研究宏观问题,错误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狭隘化表现之一是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狭隘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一种“政治宣传”,上升不到“学术”的高度。所以,就依靠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来进行宣传,以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样的做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狭隘理解,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没有学术性,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能蜕变为一种随意的、庸俗的解读。毛泽东曾对马克思主义“狭隘化”现象进行了批判。“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4 〕(P841)因此,我们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必然削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导致学术研究的浮躁化、歪曲化。总之,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而是学术研究与宣传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含量和学术品位,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课题。
  狭隘化表现之二是以静态的眼光看待大众化,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狭隘化的理解。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误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仅就是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现成理论进行大众化,只要我们现在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方案,大众化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完成。这种认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个狭隘的理解。以静态的眼光看待大众化只能导致对于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解,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这意味着要不断地对马克思主义自身有新的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解基础上产生的。其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会不断地有新的发展、会遇到新问题等等,这些都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也不会终止,我们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看成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同时看成为一项没有终结期限的伟大工程,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的理论态度。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王建军
其他文献
对于志在去美国留学的高中生而言,刚刚过去的黄金周难言轻松,许多人奔赴香港参加SAT考试(俗称“美国高考”)。据统计,本次考试有超过1万人参加,其中约九成为内地考生。
乐乐(化名)在班里与同学的关系不好,脾气暴躁,经常用摔学习用具的方式来出气。情绪非常不稳定,每每遇到挫折要不就大发雷霆要不就干脆放弃。他自己对自己的行为也很是矛盾,总想控制
《The Tao of TraveI》是美国旅行家PauITheroux的作品,因为翻译过他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为什么我们旅行》,感同身受于他对旅行尤其艰苦旅行的提倡,感悟于他关于旅行的大智
目的:评价环形电刀切除术治疗宫颈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妇科检查、细胞学、阴道镜及活检初步诊断为各种宫颈疾病的门诊患者638例采用环形电刀行宫颈环切术或宫颈锥切术,包括
家庭是孩子的摇篮,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父母的这种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