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家如何巧为有米之炊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人们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如果缺少必要的条件,那么再能干的人也很难做成事的窘态困境。然而,对于每一位文学创作工作者来说,却根本不存在创作上的“无米之炊”的后顾之忧,因为社会现实生活已为每一位文学创作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题材和丰富的素材——不仅“有米”,而且品種、数量繁多。所以,如何“巧为有米之炊”——即如何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提炼素材、最后做成一道文学的“美味佳肴”,就成了衡量一个文学创作工作者是否真正优秀和出色的重要标准。下文通过赏析湖北作家熊立功最近创作的一篇微小说《甲鱼》,来看一位优秀作家是如何“巧为有米之炊”的。
   关键词:标题吸人眼球 内容深刻蕴藉 人物性格鲜明 形式别具一格
  擅长微小说创作的湖北作家熊立功,特别善于通过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的独具慧眼地观察与发现,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彰扬真善美,或嘲讽假恶丑,因而其作品极具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例如我最近读到他的下面这篇作品——
  甲 鱼
  熊立功
  女人买回一只甲鱼,在楼梯间碰到隔壁的老张。
  老张见她手里提只甲鱼就打“啧啧”,“今天太阳从西边出了啊!”
  女人就心一酸,也不接腔,人就进了屋。
  “今天改善伙食呀,太阳从西边出了啊。”男人的话和老张的差不多。
  女人的气就冲出来,“世上再找不到你这样的懦夫了,大半生来,大事小事临头,不串门,不求人,不低头。结果呢,升官到不了你,住房到不了你……”
  “这不是住上了吗?”男人不温不火。
  “亏你说,不是我人上托人,说好话,送礼,包红包,还不晓得那猴年马月才轮到你呢!”
  男人无语。
  “亏了我们这一代还好说,反正日头都偏西了,总不能让孩子还跟着受苦吧。这回公务员考试,孩子自我感觉可以。这哪一天就要公示结果了,你那个玩得好的同学在人事局具体负责这个事,你今晚去一下,带上甲鱼,再包个红包。”
  “要去你去,我不去。”男人说。
  “你要气死我啊!”
  “气死就气死,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自己拼去。”男人说完,只顾敲自己的字。
  他们在争吵的时候,甲鱼带着罩住它的网包,悄悄地往前爬,一直爬到洗衣机后面,两个人都没看到。
  “甲鱼呢,我的甲鱼呢?”女人突然叫起来。男人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也不管。
  女人正要对男人发火时,隔壁老张叩门进来了,他进门就道喜,说,“才来的报纸,你们看,你家公子考上公务员了,这上面有录取名字哩。”
  这下,男人从电脑桌上蹦起来,从老张手里抓过报纸,一直找到自己儿子的名字,才长长地嘘了口气,女人的气不光烟消云散,还喜得“呜呜”地哭起来。
  这时候,甲鱼又慢慢地爬出来,好像是给他们夫妻俩道喜一样。
  晚上,盯着桌上一盆香喷喷的甲鱼汤,男人对女人说,“把人事局我那同学叫过来吧?”
  女人说,“叫你那同学,还不如叫隔壁老张呢。”
  男人说,“这甲鱼汤本来该我那老同学喝的。”
  女人笑着说,“你错了,这汤本来就该是我们自己喝的……”
  (原载《湛江科技报·淦河文学》2020年第17期)
  一般人即使仔仔细细地读完上面这篇700来字的微小说,所用时间绝不会超过两分钟;可是这篇微小说留给人们的回味,却绝不会是短时间的。尤其是我从微小说中所描述的女主人最后端出的那“一盆香喷喷的甲鱼汤”,竟让我嗅到了社会风气的清新与现实生活的美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作家熊立功在微小说《甲鱼》中是如何“巧为有米之炊”的。
  一是这篇微小说的标题吸人眼球。
  以“甲鱼”为题——直接点明了这道文学“大菜”的重要食材原料,可让“食客”们(读者和观众)产生一种浓厚的品尝(阅读与观赏)兴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甲鱼”通常出现在高档次的餐桌上,而对于许多经济收入平常的普通家庭来说,若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是不会去买“甲鱼”的。所以,我们读者一看到微小说的标题“甲鱼”,都一定会产生一种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想弄清作家在微小说中到底要用“甲鱼”来做什么?是什么特殊情况需要用“甲鱼”来作为微小说的开篇线索?这样一来,作家“巧为有米之炊”的第一个目的就达到了——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二是这篇微小说的内容深刻蕴藉。
  善于品鉴美食的行家知道,一种食物或菜肴是否美味,不能只看它的名称,而要看它的内容、外形、口感、营养等。譬如天津“狗不理”包子,虽然名称忒俗,却是闻名于世的中华美食之一,并进入了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狗不理”包子之所以出名,则全在于它的面、馅选料精细,制作工艺严格,外形美观,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并且刚出笼的包子,鲜而不腻,清香适口。同样的道理,经作家“巧为有米之炊”而创作的文学作品,也一定要看它的内容、形式、技巧、主题等。微小说《甲鱼》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位老妈妈担心自己报考公务员的儿子会因招录过程中有“猫腻”而落选,因此特地买来一只甲鱼,想让老伴晚上去悄悄登门送给正在人事局负责此事的老同学,托他关照关照自己的儿子。可自尊自强的老伴儿却不愿为此事去登老同学家的门。老俩口正在为此事拌嘴时,突然邻居老张推门进来,举着当天的报纸过来道喜:“你们看,你家公子考上公务员了,这上面有录取名字哩。”于是老俩口欢天喜地将此前准备作为礼物送人的甲鱼,为自己做了“一盆香喷喷的甲鱼汤”来庆贺。通览这篇微小说,其故事情节简单而紧凑,其矛盾冲突自然而真实,其思想主题貌似浅显——可怜天下父母心,实则深刻——全篇虽无一字提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但全文却无一处不透露着普通百姓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真切呼唤与深情赞颂。所以,最后出现在桌上的那“一盆香喷喷的甲鱼汤”,实则蕴味无穷——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熊立功是如何“巧为有米之炊”,是如何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提炼素材、最后做成了一道文学的“美味佳肴”的。   三是这篇微小说的人物性格鲜明。
  在一个高超的厨师手里,是可以把“有米之炊”做出不同花样儿、不同味道儿来的。同样,在一位优秀的作家笔下,是能够把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生动展现出来的。在微小说《甲鱼》中,正式出场亮相的人物共有三个:老俩口(文中的“女人”和“男人”)和一位邻居(文中的“老張”)。另外还有两个没有出场的人物:老俩口的儿子和人事局里的老同学。这出场和没出场的5个人物,除一位“老张”有姓外,其他四位连名和姓都没有。然而,它却并未影响我们读者对这5个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的了解。先看正式出场亮相的三个人物:
  ①“女人”——既具有天下慈母、居家贤妻的一般共性,又具有当家主妇、凡事操心的独特个性。我们从文中第1至4自然段的描述来看:“女人买回一只甲鱼,在楼梯间碰到隔壁的老张。”“老张见她手里提只甲鱼就打‘啧啧’,‘今天太阳从西边出了啊!’”“女人就心一酸,也不接腔,人就进了屋。”“‘今天改善伙食呀,太阳从西边出了啊。’男人的话和老张的差不多。”——这都表明女主人公是一个平时持家节俭的人。同时,她也是一个善于张罗家里所有事情的人——这可从她经常嗔怪、唠叨自己男人的话里看出:“大半生来,大事小事临头,不串门,不求人,不低头。结果呢,升官到不了你,住房到不了你……不是我人上托人,说好话,送礼,包红包,还不晓得那猴年马月才轮到你呢!”我们再从她的儿子能够符合报考公务员的条件来看,可推测她的儿子一定是大学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因此这个儿子的年龄应在25岁左右(因为年满6岁才能上小学,再读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本科、至少3年的研究生,所有时间加起来约为25年),那么这位女主公的年龄应在50岁左右——这正是一个已有丰富生活阅历并深谙人情世故的年龄。所以,她在儿子报考公务员的这件事情上,不论所作所为,还是所想所说,都显得那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例如,她既知道当今社会招录公务员必须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统考,也知道考试的成绩必须得好,更知道有时成绩考得虽好,但也有可能受录取名额所限,或被有特殊关系的人所挤掉……因此,她在“这回公务员考试”中得知自己“孩子自我感觉可以”之后,立马想到的就是要尽量消除儿子在公务员招录审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不公正对待,或被有后台、有关系的人给挤掉的等等后顾之忧。于是平日节俭的她,特意上街“买回一只甲鱼”,准备再“包个红包”,要支使老伴儿晚上登门去送给他“在人事局具体负责这个事”的老同学,以便确保自己儿子在考录公务员的过程中能顺顺利利,不出意外。勿庸讳言,中国传统社会是十分注重人情的。而在人情社会的传统观念中,“礼多人不怪”“人熟好办事”“朝中有人好做官”等等,使得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很难从根本上杜绝,这也因此很容易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滋生腐败,从而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干部的廉政廉洁。正是基于社会现实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所以微小说《甲鱼》中的女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虑,都是十分正常和无可厚非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然,我由此而想到了作家通过塑造“女人”这个形象,是不是在“巧为有米之炊”——艺术而含蓄地为普通老百姓传达一种期盼社会公平正义和党员干部廉政廉洁的强烈愿望呢?如果是的话,那么,作品中的“女人”这个人物形象就像是一道风味独特的“菜肴”了,值得细细品尝。
  ②“男人”——他是文中“女人”的丈夫,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有才华的儿子。从文中的叙述来看,我们虽不知道他的外貌和职业,但他的年龄则可以像前面那样推测出在50岁左右——亦是一个“知天命”的人。其性格特征可从文中看出:他性格温和、懂得忍让,面对自家“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唠叨与嗔怪,能保持一种“不温不火”的态度。当自家“女人”将要生气发火时,他会适时地选择“无语”,“只顾敲自己的字”,“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来避其锋芒。他偶尔也会怼怼自家“女人”两三句:“这不是住上了吗?”“要去你去,我不去。”“气死就气死,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自己拼去。”再从他妻子嗔怪的话语中:“世上再找不到你这样的懦夫了,大半生来,大事小事临头,不串门,不求人,不低头。结果呢,升官到不了你,住房到不了你……”——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男人”还是一个有底线、有骨气、有原则,但无官职的普通人。虽然他有一个“玩得好的同学在人事局具体负责”公务员招考的事,但他却不愿破坏“游戏规则”,去助长不良社会风气,去想方没法地走后门、套人情、拉关系。面对家中的强势“女人”要他晚上“带上甲鱼,再包个红包”去登老同学的门,他坚决而果断地予以拒绝:“要去你去,我不去。”“你要气死我啊!”“气死就气死,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自己拼去。男人说完,只顾敲自己的字。”——我们由此不难看出,这是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少见但却不是没有的正直自尊、个性鲜明的人!他虽无兼济天下之能力,却有独善其身之自觉——这应该属于黑格尔美学中所称道的“这一个”吧!特别是我从这个“男人”不愿去找“老同学”走后门、拉关系、套人情的铮铮话语中(“要去你去,我不去。”“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自己拼去。”)——感觉他看似“无为”实则“坚守”,即坚守了一种做人原则,坚守了一种道德底线,坚守了一种社会正气。除此之外,他的这样一种“坚守”,还纯洁了一种同学关系——倘若人事局的同学不答应为儿子的事情帮忙,那么肯定今后在“老同学”之间会心存芥蒂、关系疏远;假若人事局的同学碍于情面而从中为儿子的事情作了手脚,待到日后事情败露,那岂不既害了人家老同学,也害了自己的儿子吗?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守法奉公,清白做人——这种自觉的“坚守”,无论对老同学、还是对自家人,都无不是最好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另外,从文中一些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个做人有原则的“男人”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古板而乏趣的人。例如小说一开始写他看见老伴手里提着一只甲鱼进门,说“今天改善伙食呀,太阳从西边出了啊。”“男人的话和老张的差不多。”——这“男人的话和老张的差不多”,表明这个“男人”同邻居“老张”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说话幽默、善于逗乐和不乏情趣的人。再如这个“男人”经常在老伴儿生气发火时,他能在电脑键盘上“只顾敲自己的字”、“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这种自我控制能力和对老伴儿火爆脾气的包容涵养,以及巧妙冷处理家庭矛盾的生活智慧,也是一般人所学不来的。特别是当“隔壁老张叩门进来”,向老俩口“道喜,说,才来的报纸,你们看,你家公子考上公务员了,这上面有录取名字哩”时,作品中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男人从电脑桌上蹦起来,从老张手里抓过报纸,一直找到自己儿子的名字,才长长地嘘了口气。”这段描写中的四个关键动词——“蹦”“抓”“找”“嘘”——真是形象而生动刻画出了这个“男人”作为父亲对儿子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正关心与深切疼爱。从而把一个立体而丰满的“男人”形象凸现在了读者眼前。正因为这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让我深刻感觉到了他的思想与行为的可贵、可爱、可信、可敬。所以,我觉得作品中的这个“男人”,也应是作家“巧为有米之炊”,所精心塑造出来的一个具有净化社会风气意义和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形象。   ③“老张”——这是微小说《甲鱼》中的一个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人物。他是老俩口的隔壁邻居。“老张”在文中仅仅出场亮相了两次,但他的每一次出场亮相都显示出了其性格中的独特一面——我想这也应是作家“巧为有米之炊”的一种精湛技艺吧。作家安排“老张”在文中的第一次出场亮相,就让读者知道了“老张”是一个与人和善、喜欢同人逗乐、幽默风趣的人。如他“在楼梯间碰到隔壁”的“女人买回一只甲鱼”,就“打啧啧”地同邻居逗趣道:“今天太阳从西边出了啊!”——这就从侧面让读者知道了“老张”同邻居家人关系很好,他不仅非常了解邻居家的“女人”平时是一个持家节俭的人,而且还喜欢同邻居逗逗乐子、开开玩笑;同时,也为后文“老张”主动拿着新出的报纸及时赶到邻居家里报喜埋下了伏笔。在作品中,正当老俩口在家关着门为儿子报考公务员的事情,要不要去给老同学家送礼而拌嘴、唠叨不休的时候,也就是故事即将进入高潮、矛盾即将升级——“女人正要对男人发火时,隔壁老张叩门进来了,他进门就道喜,说,‘才来的报纸,你们看,你家公子考上公务员了,这上面有录取名字哩。’”此时此处,作家自然而巧妙地安排了“老张”在文中的第二次出场亮相,不仅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转折点,而且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下,男人从电脑桌上蹦起来,从老张手里抓过报纸,一直找到自己儿子的名字,才长长地嘘了口气,女人的气不光烟消云散,还喜得‘呜呜’地哭起来。”不仅如此,作家通过安排“老张”在文中的第二次出场亮相,应该还有一种从侧面来进一步展示“老张”的人物性格的艺术匠心,因为他让读者看到了“老张”除是一个与人和善、喜欢同人逗乐、幽默風趣的人之外,还是一个热心快肠、对他人关心细心有心、善于把别人家的小事(如知道邻居家老俩口平时生活节俭难得买一回甲鱼改善伙食)和大事(如知道邻居家儿子参加了公务员招考)都放在心上的人——有此“远亲不如近邻”的大好人,真的令我羡慕嫉妒恨呀——须知当今社会现实中有多少住在同一个单元的楼上楼下、甚至对门的人都互不知道彼此的姓与名、上楼下楼进出电梯都互不打声招呼、更谈不上去了解彼此家里发生的小事、大事、愁事、喜事的了。所以,这个可爱的“老张”,也应是作家“巧为有米之炊”,所精心塑造出来的一个非常有内蕴美的人物形象。
  上面分别赏析了在微小说《甲鱼》中正式登场亮相的三个主要人物——老俩口和“老张”。限于本文篇幅,下面再简略点评一下微小说中没有出场的两个次要人物。
  先说“儿子”——仅从老俩口的儿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非通过父母跑关系走后门就被正式考录上了国家公务员这一点来看,这“儿子”应是一个聪明、勤奋、上进、自强、有理想、有追求、有才华、有内涵的人;至于他的外表帅不帅,已不怎么重要了。所以作家也没有刻意在“儿子”身上作任何锦上添花式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经历描写等——这不能不说是作家“巧为有米之炊”、不轻率随意给人物添加什么“调料”“佐料”“辅料”的一种艺术技巧。
  再说“老同学”——这是一位在“在人事局具体负责”某方面重要工作(如公务员考录或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之类)的有职有权的领导干部。虽然他在文中没有出头露面,但从文中的前后叙述来看,可以肯定老俩口在儿子报考公务员的这件事情上,并没有提前向“老同学”打过招呼、送过厚礼。否则,“女人”不会在儿子参加完公务员考试后,说“自我感觉可以”的情况下,还心急火燎地支派自己的“男人”一定要“今晚去一下,带上甲鱼,再包个红包”登那“老同学”的家门。而且最后老俩口的儿子考试合格被顺利录取的喜讯,也是通过报纸上的公示、通过热心快肠的邻居“老张”上门报信才让大家知道的。倘若“那个玩得好的同学在人事局具体负责这个事”,并且如果老俩口在此之前已向他走过后门、打过招呼、送过厚礼,那么这位“老同学”怎会不“礼尚往来”地提前向老俩口悄悄通报一下他儿子已被录取的好消息呢——看把儿子的老妈急得在家里跟儿子的老爸为是否登门送礼之事而生气拌嘴的。从这一侧面描写中,我们可以推测——这位“在人事局具体负责”某方面工作的有职有权的领导干部,应是一个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原则性强的人。因为如果他是一个有私心杂念、爱贪占小便宜、行事不讲原则、看人看礼看亲疏办事的人,那么作为和他“玩得好的同学”,能不为了儿子招考公务员的这等人生大事,不去提前通过种种途径向他走后门、拉关系、打招呼、甚至送礼送钱行贿吗?所以,文中的“老同学”作为基层的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形象,其所作所为虚实结合,不仅体现了当今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总趋势,而且彰显了党的干部勤政廉政的社会主潮流。在这一人物形象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人情社会的另一面——依法治国、照章行政、遵守原则、程序透明、办事公正、结果公开……所以,我觉得这位没有在作品中公开露面的“老同学”,应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巧为有米之炊”、给读者或观众献上的最富价值、最为独特、最有蕴味的一道“精品佳肴”,它甚至远远胜过那“一盆香喷喷的甲鱼汤”——因为它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不仅仅是在表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一种爱子护犊之情,而且是在表现普通百姓对社会公平正义结果的一种满意与认可,以及对干部作风、社会风气已在逐渐转变和进步的一种肯定与赞颂。
  四是这篇微小说的形式别具一格。
  众所周知,微小说是小说的文学样式之一,也称为“一分钟小说”、“小小说”和“超短篇小说”。其特点是千字以内、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只截取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个片断或某个场景进行横断面的描写;通常在艺术处理上,对情节、环境不做精雕细刻,只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以达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微小说《甲鱼》不仅具有上述关于“微小说”的所有文学特征,而且还带有一种跨界艺术的美学效果——即它如同央视春晚上的一个优秀喜剧小品:其主题喜庆而富有正能量;其题材典型而具有时代性;其故事集中而接地气;其人物关系简明而性格鲜明;其矛盾冲突转化自然而真实合理;整个故事以“愁情”开始以“喜庆”结束。同时,舞台道具也非常简单:以“甲鱼”为中心的道具贯穿其中并首尾呼应(如从早上买回甲鱼开头到晚上做成甲鱼汤上桌结尾;中间还通过甲鱼在老俩口发生争吵时的“悄悄爬走”和当传来儿子被正式录取公务员的喜讯时“甲鱼又慢慢地爬出来,好像是给他们夫妻俩道喜一样”)。舞台环境与背景也很好布置(如把观众面向舞台的左手方设为进出家门、把右手方设为出入厨房、舞台中间安置一张方桌以方便最后搁放那“一盆香喷喷的甲鱼汤”、舞台背景墙上可画出卧室门或窗台、于门边窗前安放一张电脑桌和一台电脑供“男人”在不理会“女人”唠叨时好去电脑桌前坐着打字以避开正面冲突)。再加上人物扮演者也有合适与现成的:如可让宋丹丹、赵本山、范伟三位喜剧明星来分别饰演“老妈”、“老爸”、“老张”三个角色,最后的舞台“喜剧”效果绝对爆棚……瞧瞧,触类旁通,连我这个“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的人,也能自觉不自觉地去学人家如何巧为“有米之炊”了,呵呵。
  综上所述,如果说一件优秀的工业产品有其生产工艺流程和“ISO质量认证”标准的话,那么一篇(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其创作过程——看作家如何“巧为有米之炊”,如何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提炼素材,最后做成一道文学的“美味佳肴”;至于一篇(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ISO质量认证”标准,则一定少不了主题深刻蕴藉、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发展合理、语言简明生动等重要指标。而在我看来,湖北作家熊立功应是“巧为有米之炊”的微小说创作妙手之一,这篇微小说《甲鱼》亦算得上是文学创作的一件优质产品!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荆州花鼓戏中,道具作为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台表演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处处可见。戏曲道具的合理运用让舞台呈现更好看,更丰满,更多样,更赏心,更悦目,形成一种独特的戏剧风格,推进戏剧舞台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荆州花鼓戏 戏曲道具 舞台表演 民间歌舞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殿堂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包涵了编、导、舞、音、美,这里的美指的是舞美,舞美里
内容摘要:作文来源于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积累素材,学生练习生活作文,修的生花妙笔。   关键词:生活作文 积累素材 精彩表达 静心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實际,在学生接触作文之初,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思考,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作为习作素材,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段特
内容摘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葛浩文成为焦点,翻译界对葛浩文研究也大增,但对其在习语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众所周知,习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习语的英译可见译者的功底以及翻译的忠实观。通过对葛浩文翻译作品的研究,发现其主要使用直译,逐字翻译,意译和仿译等方法翻译习语。直译与逐字是异化翻译策略的体现,而意译和仿译主要采用归化。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不
内容摘要:习近平:“生命重于泰山。”生命是生活绕不开的人生话题,在我国,在学科课程体系方面,我们缺乏生命课程的学科,然而生命教育是贯穿一生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个体都需要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亦是平等教育,即使是寻常的小动物,也不能随意扼杀,生命面前众生平等。虽然生命教育没有单独设立一门学科课程,但语文本身与生命教育就有内在的联系性,开发并实践语文学科中生命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  
内容摘要:天气是人类基本经验之一,当我们借助熟悉的天气现象来理解、思考其他范畴时,便形成了天气隐喻。之所以选择“雨”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雨”关系到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英汉语言中有大量关于“雨”的隐喻用法,这些用法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旨在综述、分析、探讨“雨”隐喻用法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差相似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 英汉对比 雨 认知语言学
内容摘要:随着新一轮教材改革稳步落实,中小学逐步推进新教材的使用与设计,在众多一线教师及学者投入对新教材的研究之时,国家也围绕新教材做了一系列的说明,包括要求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材观、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设计”、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进行思想转变等等,这种教材思想与叶圣陶先生的教材观有某些相似之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思辨性阅读的培养上,也体现在写作教学上,即学生对语言
内容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依据现阶段乡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表现力,大部分同学需进一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落实乡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必要途径。语文教学是生动的活的语文课程,是站在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切实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践行语言建构与运用训练的课程。加强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训练,促进乡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乡镇
内容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以平常心和恬淡的心境缓解了年轻人内心的紧张感,给予引导年轻人面对生活采取达观豁然的态度,成为年轻人的精神慰藉。同时,他的文风自然平实,符合年轻人对“自然”生活状态的向往。因此今天的年轻人更热爱汪曾祺。   关键词:汪曾祺 小说 散文 年轻人 热爱  八十年代的文学热已如隔世之音。资讯发达,媒介多元的今日,直接冲击感官的图像和音频获得了更多的受众,作家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热捧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典名著。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注重对古典名著的教学。本文就小学阶段古典名著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典名著 名著教学 小学语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共安排了四篇课
内容摘要:在新冠疫情的紧张局势之下,全球陷入了一种恐慌的状态中。高校生命教育课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对于生命有更多的困惑。青年一代就是国家和未来各个国家的核心价值取向,如何能够引导广大青年人建立一个健全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我们亟待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关键词:疫情 生命教育 心理  2020年初,一种新型传染性疾病竟然可以快速在我国广泛传播。在整个社会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