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地创新学习方式,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就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层面谈一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力和创造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关键词:我要学;用数学;共同探究;多媒体
新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据此,本人在课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进而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课堂上这样的例子可谓凤毛麟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数学用数学的潜在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如果用“一部戏”打比方,教师角色应由以往的“编导”转变为一名“友情客串”,与学生平等交流,以释放孩子们以往常被压抑的灵感。
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发言、主动交流。实践证明这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因为,每条边都是一条线段。”“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呢!”……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四、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很快便让学生进入情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的还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你就知道了。”
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关键词:我要学;用数学;共同探究;多媒体
新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据此,本人在课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进而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课堂上这样的例子可谓凤毛麟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我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再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数学用数学的潜在价值,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如果用“一部戏”打比方,教师角色应由以往的“编导”转变为一名“友情客串”,与学生平等交流,以释放孩子们以往常被压抑的灵感。
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发言、主动交流。实践证明这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因为,每条边都是一条线段。”“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呢!”……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四、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很快便让学生进入情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的还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我提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你就知道了。”
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