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余”味无穷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结尾的巧妙关系到授课的完整性,对整个讲课效果至关重要,富有艺术性的结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结尾;能力;创新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4 -01
  
  一堂课的完整性、完美性仅仅靠好的开头和精彩的授课过程是不行的,还有一个艺术性的结尾。结尾的好坏关系到整堂课的完整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结尾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差的结尾则是画蛇添足。
  一、提出质疑作结
  质疑作结是语文课结尾的一般方法,在一堂课结束之前,设计一个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这堂课整体的组成部分,并且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这里艺术性主要指是否有创造创新精神。譬如,笔者在教授古文《马说》结束时,提出文章末句的标点问题。古文的标点符号,是后代人标注的,末句“其真不知马也”是否可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结果一部分学生以书本为主,认为以句号作结尾是正确的,这是专攻书本的一类。另一部分好学善思的学生会寻求与众不同,觉得问号也可以,结果两种答案都有理。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同意用问号,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通过用两种标点符号的对比,学生皆大欢喜,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自信心也拉了起来,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
  二、总结启示作结
  通过一堂课教学看看学生学到了什么、了解什么、感受什么,最终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这并不是单独地总结,更多的是体会、领悟。初二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吾家有女初长成》,与实际联系紧密,贴近初中学生的心灵。读完这篇课文,很多学生似有同感,文章的结尾也颇有韵味。通过女儿的成长作者告诉人们的道理学生都能读懂: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美的、充满活力和向上的那么就是可以的。学生似顿时觉得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女儿”的最初成长经历那么的相像,所以他们一个个义愤填膺,我们的生命也想自己去把握,但父母作了太多的限制和设计,他们似乎觉得有那么多的话语要一吐为快。在他们咄咄逼人的言语之后,笔者提出“难道你们的父母甘愿做你们的奴仆,这样是为了什么呢?他们难道没有感触?”,以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作结,只是让他们回去平复那颗波涛汹涌的心,不用去回答,去好好体味就可以了。那些率真的孩子一定会从中得到某些启示的。这些富有启示性的话题在学生的成长经历中是多么缺少,他们很少去细想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连父母的用心也很少体味到。难道这些启示不会成为他们成长路途中的点点星光,起着指引作用?
  三、口头练习作结
  这种方法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笔者参加一次教学大赛时,最后作结时用的练习是口头演讲,结果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们踊跃万分,都想发表自己的想法,语言组织能力、妙词警句、是非判断能力令人惊讶,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堂课他们有了收获,是一堂较为成功的授课。如果课堂内一提到深刻话题和内容,学生们眼睛发光,精神抖擞,为什么呢?新鲜、有吸引力和诱惑力,所以在授课结束时可以抓住他们的兴奋点来一个即兴口头作结,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你会发现一个片断作文会有若干个闪光点,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他也有佳作产生时。学生的自信心就这样一点一滴被唤起,他们的能力也就这样不断被挖掘、开启。
  四、求同析异作结
  所谓“求”,就是通过对文章的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的比较,寻找蕴含在其中的共性和规律。求同析异,就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更深入地理解原文。如授完《散步》时,可以将《背影》一并展出,在比较中加深了对两篇文章内容和中心和理解,拓宽了视野,领略到作品风格各异和多姿多彩的写作手段。尤其是亲人之间互相爱怜的感情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在此得到和谐的统一。
  五、形象描绘作结
  这也是几种艺术性结尾当中最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一种。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此法适用于诗歌、词曲教学当中。语文学科展示在读者面前的主要是语言,怎样将语言转变成一个具体直观的形象,就得靠创新。初二课本中有一首唐诗《春望》,这首诗立意深刻,如何形象描绘?根据诗意学生这样描绘: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旧地,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让人黯然泪下。有的学生干脆附图,将诗人衣袂飘舞、心力交瘁、老泪纵横的形象付诸于笔端,这种形象描绘法会使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旨意理解更加深刻,比读读背背的效果来得更加直观。
  六、唤醒记忆作结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诗歌教学,唤醒学生将要逝去的记忆,加深对诗歌的识记、诵读。譬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诗句激励和感召了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了正义毅然英勇献身。像这样的诗句有不少,可以让学生多诵几句,这样学生对以往学过的诗句有了一个更深的印象,并且将它们归类,理解了旨意。对于现代文阅读的延伸也可采取这种方法。《万紫千红的花》中让学生回忆描写花的诗句,《大自然的文字》中回忆描写季节的诗句等等,不仅拓宽知识面,使得文章富有层次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重视古诗的诵读、识记和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尊重。
其他文献
《上载新生 第一季》(Upload Season 1)  首播:2020.5.1(美国)  集数:10豆瓣评分:8.5  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人死后到底会去哪里?美剧《上载新生》给了我们一个设想。  《上载新生》是亚马逊出品的科幻剧,一共10集。这部剧涉及的概念不算新鲜—在不久的未来,人类可以把意识上传到云端上。  具体而言,在不远的2033年,“虚拟现实酒店”这一产品的发明,能让将死之人通
基于对“灌输”模式的反思,笔者尝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求教学更好的效果。    一    1.情境性教学,即把学习放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我们认为,在一定的良好情境中学习,则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笔者认为,根据主体在“同化”与“顺应”中不断完成对新知识建构的原理,从学习课题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情境的设置有同化
摘 要:虽然新教师雄心勃勃,充满斗志,但在从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化中,往往遇到很多困难。因缺少经验,往往出现事与愿违、力不从心、吃力不讨好的现象,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探讨新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教师;英语教学;问题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6 -01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和其他的基础学科学习有
摘 要:当前进行的音乐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音乐教学的一次变革。在苏少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充分利新教材特点,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也是对音乐教师的重要挑战。    关键词:新课改;音乐教学;兴趣培养;激活思维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7 -01    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学习音乐的重要性无庸置疑。但
动物的脸A(同时折出耳朵的方法)  动物的脸B(后加耳朵的折法)  動物的脸B(后加耳朵的折法)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奥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随时可以当众表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习惯听从突如其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  有天,齐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  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邯郸,在齐王
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他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有价值的“人际关系”中,情感多么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如何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呢?怎样在情感教学中完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呢?这就得靠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  首先,要想在教学中充分调动情感,就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情感特征是:情感丰富,易调动,但是不稳定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自学能力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1 -01    语文阅读自学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养成品质的快慢。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感到,要培养学
创造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编拟数学习题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功。教师在备课、教学、考试命题和从事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改造旧题创造新题,编制出各种习题。  数学试题的编制过程,其实质就是安排考查内容和考查目标,设计考查方法,预测考查的效果。数学试题的编制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编制数学习题要遵循三条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数学是非常严谨的学科,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