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人因为我,而喜欢上钢琴,喜欢上音乐,并勇敢踏上追梦旅程,就是我梦想的一种实现。”在学生们崇拜的目光里,郎朗慷慨陈词,神采飞扬。6月14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伟伦楼报告厅,这是2013年青年盛典的现场,郎朗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和奥迪英杰汇品牌大使的身份站上讲台,与学生们探讨“青年梦想”。
郎朗的口才不错,演讲大方沉稳,看得出,他早已习惯了受人瞩目的生活。
“不纯粹”的钢琴家
郎朗很有名,名人就是话题,有话题就有是非。常看到类似的批判,说郎朗满是商业气息,琴声没有灵魂,喜欢卖弄技巧——总之,作为一个高雅的古典音乐钢琴家,郎朗太不“纯粹”了。
似乎有些道理。走上钢琴之路,郎朗的初衷本就是“不纯粹”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钢琴热”。两岁的郎朗音乐天分初露端倪,也得到了人生中第一架钢琴,并成为邻里小孩中钢琴弹得最出挑的。那时的郎朗是沈阳的小名人,也对钢琴兴趣盎然,全然没想到日后为钢琴做出的牺牲。
为了让儿子的天分得到发展,郎朗9岁时,父亲郎国任辞掉治安特警的工作,陪郎朗进京备考中央音乐学院。来到陌生的北京,父子二人仅靠母亲定期寄来的微薄薪水艰难度日。在《郎朗的歌:献给2008》里,郎朗谈起那时的日子,“搬到北京的第一天就挨邻居的骂,第二天就有警察来查说你们有没有户口,第三天居民委员会来说别弹琴了,你的琴声简直吵死了,我们都不能活了。第四天楼下小孩说,就因为你,我的功课从100分降到70分,再弹一个星期我就不及格了。一个一个坏事接踵而来。”郎朗声音一顿,“我在学校也被学生取笑,说你说话怎么像农民,其实不就东北口音嘛。”
郎朗的父亲很严苛,来京的第一年春节,母亲探望父子俩后返乡,父亲跟郎朗说的唯一一句话是,“去练琴,今天已经浪费了够多的时间了。”父亲严厉、新老师冷若冰霜——郎朗为她取名“发脾气教授”,在两人的管教下,年幼的郎朗生活忙碌单调,他的人生意义似乎就定义在不停地练琴,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
新老师对郎朗有偏见,说他“没有天分”,后拒绝施教,父亲的脾气也因此变得异常暴躁。一次,郎朗为学校合唱团排练晚回家两个小时,父亲勃然大怒。郎朗对那次争吵印象深刻,后记录在《郎朗:我成名前的那段黑暗时光》里。
“他冲着我声嘶力竭地喊叫着,‘你耽误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练习,这两个小时你永远也找不回来了!’……‘老师不要你了,你还不练琴。你真是没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吃了这些药片!’他边说,边递给我一个药瓶———我后来才知道瓶里装的是药性很强的抗生素。‘现在就把里面30片药片全都吞下。吞下去,你就会死,一切都会结束。’ 我跑到阳台上,想要躲开他。他尖叫道:‘如果你不吞药片,那就跳楼!现在就跳下去!跳下去死!’他冲我跑过来,我开始使劲踢他。我害怕他会把我从阳台上扔下去。”
就这样,朝着钢琴梦,郎朗的童年用一本相册就可以全部容纳,册子里全是小男孩练琴的身影。直到11岁在德国埃特林根青少年钢琴比赛获得肯定,郎朗的钢琴之路终于豁然开朗。后来,14岁的郎朗考入著名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并与国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2001年他签约了世界著名的德国DG唱片公司,现在一年在世界各国著名的音乐厅举办150场演奏会。郎朗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钢琴家”。
为自己正名
很多人对郎爸的教育方式颇有微词,认为这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逼出来的成功太过残忍。在《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借一双培养孩子的慧眼》中,郎爸的解释是:“用正确的、真正符合他心意的理想引导他,给他把握好方向,然后不断给他加码,让他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接受坏的影响”。
1980年,中国琴童约有一千万人,2007年,中国琴童人数超过三千万,但最终从事专业音乐的琴童不足万人。郎朗幼年表现出音乐天赋,随后郎爸予以引导要求,客观来讲,如不是郎爸严格的“鹰式教育”,单靠五岁小童短暂的好奇心,郎朗成为职业钢琴家的可能性着实渺茫。
有人评价郎朗与商业关系密切,言辞犀利地列证“他竟然曾穿着某牌的球鞋弹钢琴”,实在太有辱高雅的钢琴艺术!在青年盛典的现场,他带着“奥迪英杰汇品牌大使”的身份发起本次活动,同样遭到了记者的质疑。他的回答快速但逻辑清晰:商业与艺术并非水火不容,相反,合适的商业伙伴有助于艺术创作。“当初,在音乐艺术没有商业介入的时候,是完全依靠公共资金运作的。但是,这种力量毕竟非常有限,最后很多时候没有人欣赏、去听,音乐家就都饿死了。所以在市场化非常成熟的今天,音乐家要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机遇,为艺术市场创造机遇。”“‘奥迪英杰汇’将不同领域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传递一种进取的正能量。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比孤军奋战要容易得多。”
也有人评价郎朗的音乐造诣“技巧过人,毫无瑕疵,音乐无魂,只为琴匠”。郎朗今年31岁,与钢琴接触整整29年,对于钢琴艺术,大概没有人比他自己更有发言权。
郎朗在《旧金山随笔》中写道,“音乐是我使用的首要的语言,除了技术硬功的苦练外,我们还需要思想软功的修炼,软功是一种思想和精神,是一种境界和气质,吸取其它文化艺术精髓是修炼软功之道。”通过这些言辞,我看到了一个心智成熟的钢琴家。
郎朗有想法,也反思,这跟媒体只言片语中的他截然不同——网上关于郎朗最流行的视频中,收录了他弹琴时夸张的表情,配上《忐忑》做背景音乐,喜剧效果十足。对此,他的回应很平静:“我觉得制作视频的人太有才了。”现在的郎朗已经可以把难堪的问题处理得冷静利落,跟身边的80后一样,有时故作糊涂,其实心里清清楚楚。他也充满自信,不屑用谎话堆积声誉,比如,他从不隐瞒自己艰难的童年,也从不否认,若没有一颗“不纯粹”的心,根本不会有现在的钢琴家郎朗。
再谈梦想
“著名钢琴家”郎朗,再也不用为了出头之日去练琴,他已经走到了令许多艺术家仰望的高度。他开始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为古典音乐的推广做些事情。
他在《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写道,“我很高兴中国的钢琴学生们觉着古典音乐很趋时,很有意义。……国内的听众有时不等一部协奏曲全部演奏完毕,在乐章之间就鼓掌,我也不介意。对我来说,听众对音乐的热爱比传统的礼仪更重要。”
一个艺术家,能理解自己的观众对音乐的热爱而不计较礼仪,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联想到那个郎朗表情夸张、好像满屏都飘着“我是郎朗,我为自己代言”的演奏视频,不禁让人感叹这个年轻人颇有种大智若愚的意思。
回到文章开头的梦想,其实说到为梦想努力,郎朗算不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毕竟在他努力的年纪,尚且不懂梦想是什么。但他对梦想的态度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成功鼓励对未来怀有愿景的人们,不管目的是否纯粹,都值得尊重和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