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漫谈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标准明确界定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标准是着眼于学生如何去学,语文老师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因此,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在自动积极、自主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那么,语文学科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关键词: 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漫谈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标准明确界定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标准是着眼于学生如何去学,语文老师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因此,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在自动积极、自主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那么,语文学科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引学式”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于是就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们似乎也早以习惯“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相象联想的年龄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可见,还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已是时代的必然。而立体引学式的教育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满足内在的各种需求,所学的知识才可很快转化成新的学习资源,自身素质便可尽快得到提高,相应的成绩也会直线上升:也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满足内在的各种需求,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更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创设和谐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关键,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人的智力因素,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新积极性。课堂是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的场所,也是情感学习、交流的舞台。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创设和谐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氛围能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地主动探究。学生们在符合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与评判。
  四、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探究性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其他文献
在对某码头门座起重机监检时发现门腿抬腿松动情况,按照TSGQ7016—2008(起重机械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规则)的要求,从设计、制造、施工等方面对该机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全面分
摘 要: 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师生互动均会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而这些因素同时也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此将从高中数学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师生互动四个方面出发,对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自主探索;有效性  一、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本文试从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出发,列举在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时显现的几种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比较中认识到中职学校应坚持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大
摘 要: 要想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教师就要用新的视角和新的课程观来审视教学,而且必须仔细揣摩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思想精髓,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除了要有新课程理念的支撑和指导以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一直以来,传统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带给一些学生的真实情感是害怕、不懂、难学、枯燥、无用,希望自己早日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