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标准明确界定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标准是着眼于学生如何去学,语文老师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因此,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在自动积极、自主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那么,语文学科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关键词: 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漫谈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标准明确界定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标准是着眼于学生如何去学,语文老师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因此,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在自动积极、自主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那么,语文学科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引学式”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于是就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们似乎也早以习惯“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相象联想的年龄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可见,还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已是时代的必然。而立体引学式的教育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满足内在的各种需求,所学的知识才可很快转化成新的学习资源,自身素质便可尽快得到提高,相应的成绩也会直线上升:也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满足内在的各种需求,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更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创设和谐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关键,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人的智力因素,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新积极性。课堂是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的场所,也是情感学习、交流的舞台。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创设和谐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氛围能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地主动探究。学生们在符合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与评判。
四、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探究性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漫谈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标准明确界定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标准是着眼于学生如何去学,语文老师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因此,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要让学生在自动积极、自主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语文能力。那么,语文学科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引学式”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于是就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们似乎也早以习惯“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相象联想的年龄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可见,还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已是时代的必然。而立体引学式的教育过程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满足内在的各种需求,所学的知识才可很快转化成新的学习资源,自身素质便可尽快得到提高,相应的成绩也会直线上升:也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满足内在的各种需求,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更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创设和谐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关键,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人的智力因素,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新积极性。课堂是学生进行认知学习的场所,也是情感学习、交流的舞台。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创设和谐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氛围能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地主动探究。学生们在符合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与评判。
四、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探究性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