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急速转型下扩张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mini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原是一座较为特殊的城市,作为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她如今却处于一种官与商、城与乡、传统与现代大约各占其半的角色错乱的状态。太原的房地产业就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火热起来,其发展轨迹也因此烙上了这一城市特殊的印记。
  
  太原房市高涨之“五行说”
  
  久不来太原的人大都可以感觉到如今太原城南的变化:街路两旁的违章建筑被拆除,一些建设项目在兴建。曾经略显冷清的城南小店区,现在居然成了店铺毗连、行商坐贾云集的闹市。太原的城南几乎要成为太原商业和地产最活跃的地方。
  在前些年,时下已非常繁华的南内环街还是太原市中心最南的边缘,是市区内货车禁行的分界线,由此向北货车不可以轻易进入,而自2005年8月以后,太原将此分界线由南内环街又向南推了好几公里,至长风大街,现在长风大街上轻型货车还可行走,重型货车只能从再往南的学府街上通过。市中心范围扩大了,交通拥堵也有了缓解,环境也好了不少。这些变化得益于太原市政府“西进南移”的发展战略。
  各个城市的发展历程都有着某种相似的轨迹,狂飙猛进的城市化步伐也总是在克隆某一种相同的模式。当“经营城市”的理念已普遍为全国众多城市接受时,左顾右盼下,太原终于也喊出了“西进南移”“经营城市”的口号,而“西进南移”简单来说就是“南扩”,包括向正南、东南、西南的全面发展。
  随后,太原市政府推出了多项具体发展计划,打算在未来两三年内搬走太原汾河西岸的化工区,把汾河两岸打造成太原的“外滩”,开发晋阳湖景区,同时建设太原火车站南站和机场大道。
  而一直在阎锡山督军府办公的省政府、位于新建北路的市政府也决心从旧城迁往城南小店区,似乎都认定城南将是未来太原的新中心。
  而今,城南房地产风生水起,各路开发商蜂拥而入,房价一路飙升,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这不能不说和政府的南迁有着紧密关系。
  然而,许多研究太原历史的人却更愿意把太原的南扩与寻根联系在一起。这中间还有个历史典故:太原旧称晋阳,曾是三代京华、五朝陪都,历史上有9个皇帝从这里起家。至北宋时,第二代皇帝即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率兵攻占晋阳,为绝“龙城”再次崛起“真龙”,对其统治构成威胁,便火烧水灌了晋阳城,使千年古城变成废墟。而其遗址正好在今天的太原城南部的古城营村附近。因此,一些人将此次太原的南扩称之为:回归祖地。
  据闻太原地产界有一位很有名气的风水先生,很多楼盘经他指点后,销售连连飘红。对于太原房地产开发,他有一套别具一格的“五行说”,他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金在西,木在东,水在北,火在南,土居中央。如今唯南方之火适宜发展。这位风水先生的一番“五行说”居然和现在政府的规划不谋而合,不禁让人诧异。
  但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地形,就会发现,太原的地形是:“太行山雄居于东,吕梁山巍峙于西,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北,晋中平原展布于南。”太原三面环山,唯有南边开阔,自然只能向南发展。
  寻根和“五行说”虽然只是民间说法,难免穿凿附会,但对于许多太原市民来说,他们内心似乎更乐于接受这些。
  一位房地产公司老总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太原的房地产业有了大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处在“后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化。所以一定意义上说,是政府机关的南迁带动了城南房地产业的兴旺,城南房价的持续走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产业工人的安居梦
  
  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省会城市,几十年来,支撑太原工业的主要是4大行业:煤炭、冶金、化工、机械,目前这些行业的产值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而太原钢铁集团、西山煤电集团等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大多还是住在单位以前分的福利房里。那些因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又多半处于“沉睡”状态而导致没有房住的人,就万般无奈地被裹挟进了购房大军的队伍当中。
  与此同时,同国内其他一些老工业城市一样,太原拥有大量下岗的产业工人。在这个城市高楼林立的背后,不少的困难家庭仅能维持最低标准的吃、穿、用,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让这样的低收入家庭陷入困境。买房对他们来说,仍仅是一个梦。
  位于市区西南的义井地区是太原国有企业的聚集地。地处该区的太原化工厂、太原制药厂等大型化工企业早已风光不再,它们所在的义井街被称为“贫困一条街”“下岗一条街”,成千上万名下岗和在岗职工承受着就业、生活的双重压力。
  走进义井街,只见成片的厂房和低矮的围墙与灰蒙蒙的天空一样显得了无生机。围墙上还依稀可见那个年代遗留的口号,可以想像出计划经济时代这里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不远处的一排排结构相同、建筑粗糙的破旧二层小楼就是职工的宿舍区,周围居民习惯称作“小二楼”,住的都是附近几个厂子的职工,从化工厂下岗的老常就是其中之一。
  老常一家三口挤在一间仅12平方米的小屋里,光线很暗,屋内有一个灶台,还有一张床上摆着破旧的小桌,他的孩子正趴在桌上写作业。
  “这房我住了20年,倒也习惯了,就是担心孩子。房子太小,大人一说话他就没法儿学习,孩子都上初一了,这就是逼着我赶紧买房啊。这不刚联系好一个二手房。”老常所说的二手房是位于太原服装城附近一套52平方米的旧房子,曾经的主人已住了25年。
  筹措房款愁坏了老常,他叹了口气说:“这房钱的2/3是我东拼西凑借来的,每平方米1700块,加上过户费、办证费,一共要花近10万。我能拿出的那部分还是我下岗前攒下的。”
  老常1993年下岗后学会了开车,现在给一家单位跑运输,辛苦自不必说,每月只挣1000多元,“管孩子上学和家庭开支也够了,可攒不下钱。”他无奈地说,“全太原的下岗职工有好几万人呢,很多人的情况跟我差不多。”
  义井街道办低保所的同志告诉记者,位于义井地区的几个厂的下岗和在岗职工一般都有单位住房,就是面积小而且条件简陋。不少下岗职工主要靠打零工和低保收入维持生活。
  与老常相比,家住太原市西山煤电集团棚户区的冯大娘家更为困难。远远望去傍山而建的棚户区,断墙矮屋,拥挤散乱。冯大娘祖孙三代就挤在一间自己搭建的小平房里。巴掌大的地方被隔成三间,两间“卧室”和一间“厨房”,一个大木箱上铺上一层木板就是“饭桌”。棚户区是山西许多矿区的一大“特色”。据了解,像冯大娘这样住在棚户区的矿区职工及家属,山西省国有重点煤矿共有9.4万多户,25.6万余人。“几块板子搭顶棚,一圈草泥抹成墙,冬冷夏热窝棚房”是他们居住现状的真实写照。
  建设部房地产估价与房地产经纪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山西省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培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房价持续上升十分不利于解决城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将制约住房消费的增长。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极有可能导致住房市场大幅度波动,影响太原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谁支撑了不断走高的房价
  
  房价这只匹诺曹的鼻子之所以越来越长,一定是其中有人昧心“说了谎”。
  售楼小姐林宁告诉记者,现在的开发商善于制造火暴的场面来哄抬房价,让买房的人来不及多思考就买下。就她所在的公司来说,同一个楼盘的房子卖到最后,房价比刚开盘时要贵几百元。
  而房地产商如此哄抬价格,最根本的还是有“捧场”的人。
  首先甘愿做“冤大头”的就是煤老板之类的暴富人群。这一特殊群体是山西最具本土特色的购房者。他们的特点是“银行是我家,买东西不看价”。对于房产的理解更是继承了“土财主”的衣钵:有钱先置地,买房不嫌多。像太原市阳光海岸等高档住宅区的购买者几乎清一色是大同、阳泉等地的煤老板,这些人出手阔绰,一栋别墅几百万,他们订购时眼睛都不眨一下。不少人在太原购置了五六套私人住房。
  正是存在这样的市场需求,太原房地产界才出现了风行一时的新词——“楼王”。业内人士解释说,“楼王”是一栋楼中方位最好、户型最优、面积最大,当然也是价格最贵的房子。
  据知情人介绍,位于城南亲贤北街的楼盘百桐园,几千套房子中仅有两套“楼王”,它们不按平方米卖,而是每套售价500万元,每套房子设两个保姆房间。城南的一些别墅区也因每平方米售价在万元之上,被称为“万元楼”。这些豪宅吸引了不少“塔尖”消费群体。
  太原市华宇地产的相关人士透露,他们的客户中除了上述的暴富人群外,另一支购房主力是山西一些市县的党政官员。
  据太原市房地局的资料显示,太原市购房者中80%以上都来自山西的其他市县。这些人拥有强大的购买力,现在已成为太原高档商品房的购房主体,是他们捧热了太原的楼市。
  此外,一些地方权力部门也纷纷加入购房大军,他们以集团面目出现在太原城南的这片“热土”上,突破国家政策的限制,整栋整栋地把一些好楼盘收入囊中。至于背后交易的猫腻尽在不言中。
  站在长风大桥上西望,只见汾河岸边耸立着一幢幢富有现代气息的板式结构高层住宅建筑,它们孤兀而高傲地俯视着脚下的母亲河。这就是号称“三晋第一区”的丽华苑小区,它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为改善省直机关无房和住房困难的干部职工而集资兴建的经济适用房。
  走进丽华苑小区,17栋高楼近3000套住房,蔚为壮观、甚是夺目,只剩红色气派的大门还没有完成最后的清理。华新居装饰、龙发装饰的面包车进进出出,各种小车排满了小区道路的两旁。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很多业主们都在加紧装修。
  记者跟随一位在此搞装修的刘师傅走进了一所住房,刘师傅介绍:“这家房主是我亲戚,这套三室两厅两卫、面积180平方米的房子当初买时花了30多万元,现在的市场价起码得六七十万。”当记者问到这里的经济适用房入住的是否都是公务员时,心直口快的刘师傅说:“什么经济适用房?公务员工资确实不低,但真正靠工资收入,又有几个能买得起这么贵的房?”
  接着他告诉记者:“一些人其实自己有住房,买房后不入住也不装修,就等着转手‘捞一把’。一套房子买的时候1平方米只要2000多块,现在一转手最低都是4500块左右。”
  记者在网上了解到,在丽华苑小区交房的第2天即2006年8月24日,就有部分业主发布出售、出租房子的信息。其中有一套位于7层的三室两厅两卫的简装房,150平方米的面积,出售单价是5500元/平方米。而出租信息相对更多,一位业主称自己有一套没有装修的房子,准备长期对外出租。
  山西丽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是山西省省级机关公务员住宅建设服务中心下属的二级法人企业。该公司工作人员对记者称:“房子1年之前就被抢购一空。这些房子属于政府内部的集资房,原则上不对外出售,不过一些机关公务员自己有房,就把名额转让给亲戚朋友,我们也不好管理。”
  据了解,丽华苑小区最初的售价是2300元/平方米,后因有人反映售价过低,迫于舆论的压力而提高到2800元/平方米。不久出现有人炒房,房价又猛增至每平方米4000多元。为什么房子卖得这么火?“政府要南移,这个地段的潜力毋庸置疑。一些幕后推手乘机进行投机炒房。”这位工作人员委婉地介绍。
  官商结合向来是市场非市场化运作的始作俑者,而盲目执行城市规划政策却成了高价房居高不下的“卫道士”。 山西省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袁纶华就此指出:“一些地方领导没有把‘经营城市’的理念和住房建设协调起来,甚至对立了起来。”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流行所谓“经营城市”的理念。即由政府“做地”,整理出一块土地来拍卖,卖地所得再用于搞当地的建设。而该地经过建设后升值,带动地价上涨,政府又可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不花政府一分钱,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就是不少地方津津乐道的“经营城市”之经验。
  据知情人介绍,太原市一些地方也存在通过“经营城市”来解决资金瓶颈的现象,政府的部分财政收入靠的是土地拍卖甚至是炒地皮。
  供职于某媒体的秦先生说:“政府一旦要规划城市某区域,开发商便闻风而动,加紧开发楼盘,该区域的房价就被大幅拉升。”位于太原西南的晋阳湖,是华北最大的人工湖,素称“中国北湖”,是太原人心目中的“西湖”。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每天要容纳数万吨来自太原第一热电厂的废水,这个“西湖”事实上成了该厂的“凉水池”,湖水被污染,有名的晋阳湖渔业也受到影响。现在这个太原市最大面积的湖泊已经惨不忍睹。但随着政府规划晋阳湖的消息一出,原本低迷的晋阳湖周边楼盘骤然升温,因为迎合了太原房市中流行的“水景”楼盘之风,引来了众多人的关注。不过普通百姓还是无福临湖而居,“价格不菲啊,据说有的楼盘单价已达到万元之上,不久的将来这里又是一片富人区。”秦先生似乎已预测到它的未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