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大蠊的形态学及显微结构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_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黑胸大蠊(Periplanetafuligiosa)的形态结构及显微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对黑胸大蠊进行性状鉴别,然后进行显微鉴别、显微摄影、观察、描绘。结果:色素块较多:一种黄色,一种淡黄色,块状。刺:多见,单个或生长于色素块中,牛角状或火炬形,棕黄色,刺中有花纹理,纹理显棕色,2~4条。肌纤维及蛋白块:长条状,无色,有时可见油脂状物。油脂及油滴:油脂多成块状,油滴无色,圆形,单个或成群。结论:色素块、刺、油脂及油滴为主要鉴别特征。
  【关键词】:黑胸大蠊形态学显微特征显微鉴别
  【中图分类号】Q964;R28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14-03
  
  蜚蠊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已上升为仅次于蚊蝇的有害昆虫之一1。它们进入居室,污染生活环境和食物、传播并导致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长期以来,蜚蠊一直作为“病媒昆虫”被加以防制2~4。
  然而,随着对蜚蠊研究的深入,其药用价值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5,人们对蜚蠊开发、利用的规模逐渐扩大。因此,探讨蜚蠊的室内饲养方法对其进行发育生物学观察,将有利于深入开展蟑螂药用价值的研究。
  本研究以我国长江流域各地的优势蠊种6,蜚蠊目中的三大害虫之一——黑胸大蠊为研究对象,进行对其形态学特征及显微进行了观察、研究,为黑胸大蠊的基础研究、药用价值及成分的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黑胸大蠊:蜚蠊目(Blattaria)蜚蠊科(Blattidae)大蠊属(Periplaneta),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osa)。采用诱捕法诱捕于吉首地区居民区、酒店等地,经虫种鉴定后7~9,进行饲养、繁殖传代。
  1.2 鉴别方法
  首先对黑胸大蠊若虫(nymph)、成虫进行形状鉴别、然后对其进行粉末处理,过100目筛,显微鉴别、显微摄影、观察、描绘。
  
  2 结果
  2.1 形态鉴别
  2.1.1 若虫形态学观察
  若虫(nymph)的形态除大小不同外,与成虫相似。若虫从卵鞘孵出后发育良好,在整过发育过程中一般很活跃。初孵化的若虫即I龄期通体白色,身体细长,约5~6mm,其体壁的外表皮尚未形成,故身体透明柔软,随着时间延长,体色逐渐转为浅灰、深灰,约4h后变成黑色,虫体变粗、短、扁平成为Ⅰ龄期若虫。Ⅰ龄期若虫还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触角鞭节未端4节为白色,其余为黑褐色;中胸背板白色,略透明,第2腹背板两侧白色,体黑色至黑褐色(见图1-a)。此期虫体特征常作为黑胸大蠊辨识的重要标志。
  Ⅱ龄期的若虫体色变为黄褐色,上述白色部位逐渐消失;颜色变深,为浅褐色,虫体深褐色。Ⅲ龄期以上若虫白色标志消失,体色逐渐加深,为赤褐色或黑褐色。V龄期以上若虫形态特征为:前、中、后胸背板两侧均有近似“▲”黑斑;虫体红褐色或暗红色。(图1-b)
  在每一低龄期向高龄期转化的过程中需经历蜕皮过程。蜕皮后的若虫与孵化虫的若虫相似,全身为白色,身体柔软,以后颜色渐渐加深,形成上述各龄期形态特征。每经历一次脱皮若虫身体变大、重量加重,历经7~8次蜕皮后即发育为成虫。据我们观察,低、中龄期的若虫雌雄不能分辨,但当发育至成熟若虫时可根据腹部尾端形态的改变及有无尾刺辨别性别,雄若虫腹部末端两侧可见一对尾刺,而雌虫腹部末端饱满,无尾刺。(图2)
  


  2.1.2 成虫形态学观察
  成虫(adult)是昆虫发育史中的最后一个虫态,其形态已固定,不再发生变化。在此阶段,有种类翅已长成;雌雄性器官已经成熟,具有生殖能力。黑胸大蠊虫为大型蜚蠊,黑褐色,有较强光泽。头黑色,前胸背板黑色或深赤褐色,略呈三角形,后像缓弧形,中部稍隆起,表面平整。前后翅赤褐,略长于身体。雌雄异体。
  雄虫体长23~28cm腹部背板第一节前缘有一淡褐色长圆形毛茸。肛上板基部宽,端稍狭,呈长方形,后缘中部略向前凹或平直,中央有小切口。肛下板横短,后缘中部凹入作缓弧形,最末腹板有一对尾刺(与雌虫区别之一)。
  雌虫体长24~30cm,肛上板前宽后狭,略呈三角形,中线隆起成脊,两侧倾斜,后缘呈三角形切口,形成左右两片;下生殖板大型,前宽后狭略呈三角形,中线隆起如船底,在产卵期,此处常夹带一卵鞘。
  2.2 显微鉴别
  2.2.1 若虫
  若虫粉末棕色,味清香,微带油拙味。
  色素块较多:一种黄色,一种淡黄色,块状,不规则块状,长条形,多边形,大小不一。
  刺:多见,单个或生长于色素块中,牛角状或火炬形,棕黄色,刺中有花纹理,纹理显棕色,2~4条。
  肌纤维及蛋白块:长条状,无色,有时可见油脂状物。
  色素块及油脂层:色素块附着油脂层存在,有时可见油滴状物。
  油脂及油滴:油脂多成块状,油滴无色,圆形,大小不一,单个或成群。(图3)
  2.2.2 成虫
  成虫粉末棕灰色,味清香,微带油拙味。
  色素块较多:一种黄色,一种淡黄色,块状,不规则块状,长条形,多边形,块状菱角清晰,大小不一。有的色素块有花纹。
  刺:多见,单个或生长于色素块中,牛角状或火炬形,棕黄色,刺中有花纹理,纹理显棕色,2~4条。
  肌纤维及蛋白块:较少,长条状,无色,有时可见油脂状物。
  色素块及油脂层:色素块附着油脂层存在。
  油脂及油滴:油脂多成块状,油滴无色,圆形,大小不一,单个或成群。有的发现油滴之中有油滴。(图4)
  
  3 讨论
  
  蜚蠊为不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需经历卵、若虫、成虫三种虫态,约需一年时间,各时期各虫态均有各自生物学特点和生活行为习性。我们以长江流域各地区的优势蠊种黑胸大蠊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发育各阶段的形态学特性及显微性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为黑胸大蠊的形态学研究及显微鉴别提供依据,并期望能为蜚蠊的开发、利用及生物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黑胸大蠊成虫一般体长20~30毫米,全黑褐色,具有油状光泽,翅发达超过腹端,体形与褐斑大蠊相近。但黑胸大蠊的中胸背板几乎全部为淡白色。
  Ⅰ龄期若虫还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触角鞭节未端4节为白色,其余为黑褐色;中胸背板白色,略透明,第2腹背板两侧白色,体黑色至黑褐色。此期虫体特征常作为黑胸大蠊辨识的重要标志。Ⅱ龄期的若虫体色变为黄褐色,上述白色部位逐渐消失;颜色变深,为浅褐色,虫体深褐色。Ⅲ龄期以上若虫白色标志消失,体色逐渐加深,为赤褐色或黑褐色。V龄期以上若虫形态特征为:前、中、后胸背板两侧均有近似“▲”黑斑;虫体红褐色或暗红色。
  


  若虫、成虫显微特征主要特征比较:若虫色素块无花纹,而成虫色素块花纹多见,成虫油脂及油滴:油脂多成块状,油滴无色,圆形,大小不一,单个或成群。有的发现油滴之中有油滴,多见;若虫油脂及油滴:油脂多成块状,油滴无色,圆形,大小不一,单个或成群。
  成虫与若虫从形态学特征和显微结构相比较各自均具特征,可作为虫态鉴别的依据之一,黑胸大蠊与其它蜚蠊种群间其显微学特征是否有差异,是否可作为鉴别的依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守同. 蜚蠊的危害、防治和利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52:112~116
  2胡修元.南京市蜚蠊带菌和携带寄生虫卵的调查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81,614:250~254
  3冯平章,郭予元,吴福祯.中国蟑螂种类及防治.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15
  4胡修元.蜚蠊可能引起/传播的疾病.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9,106:168~169
  5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325
  6吴福桢.中国大蠊属几种蜚蠊及其分布、生活习性与经济重要性.昆虫学报,1982,254416~422.
  7费守华.蜚蠊的鉴别诊断.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8,9(2):158~160
  8费守华.蜚蠊的鉴别诊断.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8,9(3):228~231
  9费守华.蜚蠊的鉴别诊断续.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9,10(1):78~80
  (收稿日期:2008.7.21)
其他文献
农机化的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直接推动力。农机化的发展,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拓展了非农产业和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压较高。早期有效的控制血压是防止再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的关键。2006年10月~2009年4月我科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0例。经积极外科治疗、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同时,使用硝普钠控制血压等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用药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苦参素注射液;穴位注射;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23-0085-01
进入2005年,时风产品订单纷至,产销两旺,多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生产一线员工叫急,时风集团先后4次招收新员工3000余名。在中国农用汽车行业不景气,几家曾轰动一时的大企业纷纷落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又名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下腹痛、腹泻、体重减轻、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与肠结核在临床表现、结肠镜下所见,影像及病理改变等方面均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易误诊。文献报道两者誤诊率高达65%,我院就2004年以来的26例患者总结如下:
目的:建立荆半夏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不同产区的半夏药材中鸟苷的含量差异很大,其中以湖北荆门地区产的半夏中鸟苷的含量最高,鸟苷的含量与半夏药材的
目的:研究岩白菜素部分甲基化乙酰产物的合成。方法:在碱性条件下以碘甲烷对岩白菜素进行甲基化后乙酰化。结果:得到四个部分甲基化和乙酰化岩白菜素并阐明其结构。
[关键词]:合理 使用 不良反应    1 中药的毒性——有毒的含义    有毒与无毒,不但是人们对中药性能特点的一种高度概括,而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1 广义的“毒”或“有毒” 所谓的广义的“毒”或“有毒”具体有二,一是指药物的总称,即指凡药均可谓之为“毒药”。正如《周礼·天官·冢宰》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其长期综合性治疗必须由患者自己实施。由于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和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已成为本社区居民的主要疾病之一。然而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
目的:总结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住院腹泻患儿8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腹泻患儿经临床治疗和护理,平均住院五天均痊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