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趣 情趣 理趣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gh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言是较难理解的文体,究其“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才能真正提取其中蕴含的道理。但是,寓言又是一种十分生动、有意思的文本,而其中的“有意思”就藏在小故事里。
  寓言故事教什么?该怎么教?如何把深刻的道理说给学生听呢?很多时候,教师也理不出头绪来。其实并不是教师不会教,更不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而是因为没有明白课堂到底是“为谁而教”。
  为谁教?当然是为学生而教,教师应“有意思地教”,把“有意思”教给学生。
  一、意趣——以学生的视角去发现
  读文本,学生总能看到教师看不见的“趣”,发现字里行间教师并不认为的“趣”。教师如何才能关注到学生看见的“趣”呢?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只有换个视角,教师才能寻找到解读文本的最佳路径,也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亲密接触。
  例如,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从第1自然段中寻找与“相争”相关的词语。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一般最先发现的词语应是“猛地”“急忙”“牢牢地”等,但是有位学生从“晒太阳”中读出了相争的意味。单从字面来看,这一发现似乎与“相争”关联不大,但他却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这里是个小小的写作铺垫,写蚌晒太阳时的悠闲舒适是为后文写蚌“猛地一啄”埋下伏笔,更为“相争”奠定了一个写作基础。此时教师应给予肯定的表扬和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在被肯定、被欣赏的愉悦心情中获得新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也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视角。
  通过学生的发言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已经进入到了作者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表达自然,表现童真,彰显了学生视角下特有的理解和趣味,同时也更高效地突破了课前教师设计的教学难点。
  二、情趣——以学生的声音来诵读
  这里的声音其实是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诵读小古文的方法。教材中的寓言故事都是由文言文改编过来的,文言文的语言凝练,却极具表现力,读来画面感极强,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相反,学生也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来。
  在《鹬蚌相争》教学中,我引入了“相争”片段文言文的诵读环节,通过推荐“四字快快连读”法,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节奏和韵律可以表现出“相争”的激烈场面;再引导他们思考还可以怎么诵读,引导他们尝试用推荐的“两字一顿连读”法,感受缓慢语调所传递出的不急不躁,这也是一种“相争”的策略。
  不一样的停顿,借助声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小古文节奏的韵律美,更体会出了小古文文字的味道。借着一停一顿,学生自然就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内涵,也就明白了鹬和蚌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又何苦去逐字逐句地讲授和分析呢?
  三、理趣——以学生的语言悟哲理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面对学生的作品,教学时应尽量避免直白、生硬的说教,而应让故事与人物形象开口说话。作者是隐在故事背后的。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但这样的大道理是明确告知,还是让学生自己悟出来,我思考再三,最终设计了一个鹬和蚌在篓中对话的环节,将理趣藏于学生的对话中,从而不知不觉地将故事的寓意呈现出来,使学生感悟到一啄一夹、两败俱伤,到头来却让渔翁得了利的深刻哲理。
  随后,我在学生的对话中听到了“哎呀,都怪我贪嘴,更不该威胁你,要不然也不会落到如今这般田地”“其实,我也有错,把你的嘴夹得那么紧,弄疼了你,也弄疼了自己”等这样的课堂对话。结合自己的处境,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不就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吗?不就是寓言故事里包含着的大道理吗?
  “意趣—情趣—理趣”是寓言故事的一条写作线索,背后所表现出的“学生视角”“学生声音”“学生语言”其实就是一种鲜明的学生立场,更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变革。
  (作者单位: 湖南宜章县思源学校)
  責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很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废寝忘食地工作,但与此同时,却也牺牲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学生的节假日就减少了,很多学生没有了娱乐时间,长此以往也被消磨了个性,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没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独立个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而创设一些独特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趣味诵读,感受童谣的韵律及意境,激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风格的田园主题作品,体会童谣和童诗的异同。  3.拓展阅读,深化对“田园”象征意义的理解与认同。  【教学过程】  一、由词入境,轻叩田园生活的大门  1.今天我带来一组词串,谁来读一读?(出示词串)  依山傍水 树木葱茏 绿草如茵  阡陌交错 炊烟袅袅 鸡犬相闻  男耕女织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小猪和小狗,是对好朋友。两家窗对窗,出门手拉手。  小猪早上喜欢睡懒觉。爸爸叫他好几遍,他用被子蒙着头:“没听到,没听到,我没听到爸爸叫!”
补白,就是“填补空白”,主要是指填补报纸或期刊上留有空白的地方。课文补白,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的内容进行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和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补白训练呢?  一、背景补白  在教学
找朋友 找不同
期刊
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性强,大都以童话为主,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把故事完整地讲下来,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课标也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如能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复述进行指导,那学生讲起故事来就会更加轻松。  一、抓关键词语复述  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内容浅显易懂,在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心阅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然后借助这些关键词语把
四季轮回,周而復始。看似不变的季节,在教材中却呈现着不一样的人文,这种人文的呈现与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过程遥相呼应。把握了这种呼应,也就打通了教材纵向联系的通道,教师便可以全面把握教材呈现的梯度,也能精准实施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层面,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循环往复中持续提升,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最终结果。  秋天,一个美丽且令人多思的季节,在教材中多次重复出现。但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彰显教材的范例价值,依循着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动态发展的视角遴选教材文本中的写作模仿点,真正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高效发展。笔者就以“写人类习作”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选取典型事例,凸显人物品质  俗话说:写事离不开人,写人离不开事。人物和事件在小学习作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物的精神和状态都需要借助于典型的事例来呈现,对于凸显人物品质
在一些日常公开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仍喜欢上《大江保卫战》 《爱如茉莉》这类记叙性文本。可能因为这样的课堂容易使教师、学生,甚至听课者找到和文本、作者、编者情感的共鸣点,“工具性”“人文性”也易得到彰显。而对于说理文,很多教师都认为其不好上。不好读,因为不易读出感情;不好写,因为不易找到语用训练点。如此种种,最终让说理文的教学甚至沦为了“鸡肋”。  故此,笔者尝试聚焦说理文教学,在区
自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便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的共识。课标是以学科研究的方式展开,而“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在科学发展学生身心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下面笔者以《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践的探究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文本解读: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