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氛围影响因素及营造机制研究

来源 :高等建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gua87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浓郁的学术氛围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研究生学术氛围的现状,以及学术氛围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分析了导师、高校管理制度、研究生个体等对学术氛围的影响,由此提出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氛围;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9)05-0042-06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良好的学术氛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激发研究生求知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的创新意识,最终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生学术氛围的现状
  学术氛围代表着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它集中反映了由学校各类学术性制度和活动积淀形成的校园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2],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学术氛围可分为学术交流氛围、学术创新氛围、学术道德氛围和学术团队氛围等。长期以来,各高校对学术氛围都极为重视,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现状仍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图1)。
  (一)学术活动形式单调,效果甚微
  举办学术报告会简单易行,而且对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往往成为院校用来活跃学术氛围的主要选择。但报告内容大都集中在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且重数量、轻实效,多数缺乏创新内涵[3]。加之研究生科研意识比较淡薄,对参与学术报告会的积极性不够。采取行政措施强制研究生去听报告,虽然避免了听讲人员稀少的尴尬场面,但活动流于形式,效果甚微,对学术氛围的创建带来不利影响。
  (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
  受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失衡,学术权力弱化、异化特征较为明显。比如学术权力机构存在人员结构不科学、权力界限模糊、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教授治学”的能动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4]。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耦合关系协调性较差,相对僵化的学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课程教学和知识传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工作。当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与本科生类似,以教师讲授居多,研究生个体讨论偏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得研究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反馈,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当前,研究生教育比较注重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术道德的培养。加上,研究生学术自律意识较差,对学术失范缺乏认识,因此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学术风气浮躁等问题。刘敏[5]对北京、上海、山东、广西四地七所高校的1 000名硕士研究生(涵盖研一、研二、研三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发现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认为同学中存在程度不一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有“一稿多投”和“買发论文”的现象(表1)。
  
  二、学术氛围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两个阶段,旨在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而浓郁的学术氛围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从学术道德氛围、学术交流氛围、学术团队氛围和学术创新氛围等方面,探讨学术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图2)。
  
  (一)学术道德氛围
  学术道德是研究生在学术研究领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并始终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研究生保持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是高校科研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康的学术道德氛围对个体的精神层面具有熏陶和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其创新实践能力,从而保证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和真实性。
  (二)学术交流氛围
  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学术交流,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研究课题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研究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思考问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学术团队氛围
  与本科教育有所不同,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通过参与课题团队的科学研究,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从而达到毕业要求。良好的学术团队氛围和学生对团队价值观的认可,将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在课题组常态化的课题汇报和讨论机制下,团队成员可以深入探讨学术问题,充分表达个人思想,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学术创新氛围
  学术创新是指研究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专业研究领域创造新方法,探求新理论,这是评价研究生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宽松自由的学术创新氛围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各类创新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研究生可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品格,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三、研究生学术氛围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生学术氛围的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和复合化的特征,笔者将主要从导师因素、高校管理制度因素和研究生个体因素等方面探究学术氛围的影响因素(图3)。
  (一)导师对研究生学术氛围的影响
  研究生在校期间,导师应是其接触最多的人,导师的学术魅力、道德品质及指导方式均对研究生学术氛围有着直接的影响。王树凤[6]对其所在学校工科研究生进行问卷和座谈调查,发现导师的指导方式对研究生影响较大(表2)。首先,导师通常站在学科研究领域的最前沿,以自己的知识素养来引导团队成员进行课题研究,激发研究团队的学术热情;其次,导师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和治学态度为研究生树立了榜样,将影响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和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最后,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制度大多是一个导师指导多个研究生,导师精力有限,如果指导方式不当,对研究生的指导往往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将严重影响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先修己而后育人。高校应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和师德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所需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实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目标[7]。   
   (二)高校管理制度对研究生学术氛围的影响
  高校学术管理制度是高校研究人员必须遵守的学术准则,其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具有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高校学术规范制度、学术评价体制、课程交流平台设置及学术活动服务体系等对研究生学术氛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来看,高校学术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学术规范制度,以及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重视不够,研究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二是高校的学术评价制度和激励体系主要以学术成果为依据,且往往注重数量而忽视成果的原创性,影响了研究生学术创新氛围的营造。三是一些工科院校的课程设置“重技术,轻人文”,学科交叉性不强,研究生的人文修养和通识教育有待加强。此外,交流平台的单一化和形式化也不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四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学術活动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难以充分调动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三)研究生个体对研究生学术氛围的影响
  作为学术研究的主体,研究生的自律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是其进行科研的基础和关键。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学术热情是影响学术氛围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目前多数学生考研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学历,以便就业时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未来也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因而研究生大多缺乏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精神,难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受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研究生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浮躁心理,学术热情也因此大大降低。马强[8]对广东13所高校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约40% 的学生选择读研是逃避就业、父母的要求等而做的无奈选择(表3)。研究生消极的读研动机不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也不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目标的实现。
  
  四、营造研究生学术氛围的对策
  
  基于对研究生学术氛围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方案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图4),以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加强导师团队建设
  强化导师的科研能力。高校应鼓励和支持导师外出进修、申请各类科研项目,以提高其科研能力。建立导师资格淘汰机制,对学术水平较低的导师予以解聘;同时要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为导师队伍储备人才。导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把握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带领科研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比如,近年来国家倡导面向海洋的工程建设技术研究,笔者关注到这一发展趋势后结合已有研究基础,指导学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在研究生团队中形成创新科研的良好风气。
  加强导师师德建设。导师应恪守学术道德,崇尚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以自己严谨治学的态度引领研究生探索真理。导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主动与研究生沟通,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加强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与导师的绩效挂钩,实行导师职业道德考核不合格一票否决制,将思想教育贯彻到科研生活的方方面面。
  革新导师的教育理念。学校应定期举办导师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传输先进的教育思想。导师要注重培养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挖掘学生的个人兴趣,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实行研究生个性化培养;导师还应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过程培养,建立课题组规范准则、科研汇报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办法,让课题组内部形成一种“学、争、赶、帮、超”的治学氛围。
  (二)完善高校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学术权力的有效运行对优化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完善基层学术组织机构,优化内部人员组成,发挥学术科研人员对学术事务的决策作用。高校应强化学术权力运行主体的学术化特质,明确人员角色定位,使专职行政人员发挥监督作用,而具有学术能力的行政人员履行学术职能,避免两种权利主体的同一性[9]。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权责范围,通过规章制度树立学术权力的权威,同时约束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过度挤压。
  建立科学的学术成果评价体制,完善课程设置。高校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结合国家和企业发展需求,强本拓新,做好科学合理的学科布局。中国矿业大学将优势学科采矿专业与当今流行的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开展智能采矿方向的探索。高校应根据专业分类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来评价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注重成果的原创性。同时遵循“严进严出”的原则,对学位论文严格把关,实行淘汰制。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创新激励机制,做到奖惩并重,以此来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创造性。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在评选国家奖学金时就对获批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政策。
  构建多元化的学术交流机制。学术交流对营造学术氛围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尝试采取多样化的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模式,弱化导师的课堂讲授与思维灌输,重在发挥导师和学术指导团队的引导作用[10]。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竞赛活动、学术沙龙、交流访学等。中国矿业大学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举办名家讲坛、研究生论坛和博士先锋论坛等,打破自我封闭,引导学生共同交流进步。建立校企之间的合作培养机制,增强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徐州工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全面战略合作,旨在引导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学科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建立完善的学术活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活动服务体系,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指明方向,激发其参与科创活动的热情。高校要积极鼓励创新,引导研究生参加各类科技实践活动,中国矿业大学以展板、网络新媒体、校车乘车点等为平台,向研究生推出各类学术讲座和创新活动信息。高校应为研究生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场地支持,并制定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和处置方案,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应定期对科研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召开阶段成果汇报会,对创新性较高和取得良好效果的活动给予必要的奖励,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提高研究生的自我认知
  研究生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与其读研目的和动机有着直接关系[6]。研究生要端正自己的学术动机,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在学科研究中努力追求创新和前瞻性研究。研究生要在树立崇高科研目标和远大理想的基础上,主动融入课题研究团队,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研究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克服学术浮躁心理,培养热爱专业的意识和奉献科研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道德水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学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将抽象的说理用身边贴近生活的榜样来影响人,更容易激发研究生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11]。中国矿业大学通过评选“十佳研究生”和“十佳研究生育人导师”等,树立一批典型,用典型引领学校的学风建设。
  
  五、结语
  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性国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术氛围的营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其不仅与高校学术管理制度有关,也与导师和研究生个体息息相关。本文在对影响研究生教育学术氛围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改善措施,以营造研究生教育良好学术氛围,着力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基础上。
  参考文献:
  [1]劉文博. 研究生浓郁学术氛围的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1):95-97.
  [2]胡盛红. 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J]. 高等农业教育, 2002(5):42-44.
  [3]夏元清, 邓志红, 戴荔.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法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5).
  [4]薄建国, 王嘉毅.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内部权力结构的重构[J]. 现代教育管理, 2012(5):21-25.
  [5]刘敏, 张欣艺.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1):29-33.
  [6]王树凤, 崔国臣, 孙文盛. 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分析及改善措施[J]. 教育现代化, 2018(19):10-12.
  [7]袁春艳, 苗梅梅. “双一流”战略视域下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 高等建筑教育, 2017, 26(5):10-15.
  [8]马强, 蔡茂华, 刘运春. 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广东省13所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习情况调查报告[J]. 高教探索, 2013(2):95-98.
  [9]李瑛,李冬梅.中国大学学术权力有效运行路径构建——基于加拿大高等教育管理体系视角分析[J].江苏高教,2018(11):51-54.
  [10]杨柳. 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6):13-17.
  [11]产佳,刘立伟,张颖.基于学风建设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教学研究,2018,41(4):27-31.
  Abstract: A strong academic atmosphe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academic level of postgraduat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the effect of academic atmosphere on cultivating of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nfluence on academic atmosphere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utor,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institution and the postgraduates. Countermeasures for building a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ostgraduate; academic atmosphere; influencing factor; countermeasure
  (责任编辑 王 宣)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围绕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专业建设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与平台建设等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和挑战,紧密结合实际,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依托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为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实验教学  中
期刊
摘要:文章以东南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中野外实习环节为例,依托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林场实习基地开展实习教学,说明如何按双赢的思路,充分利用现有校(野)外实习基地,并在学生安全保障、食宿、管理等方面积累经验,保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U4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8)05-0137-06  一、研究背景 
期刊
摘要:文章以内蒙古工业大学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为例,对开发“IMUT土木结构力学” 微信公众平台,并将其应用于结构力学课程辅助教学作了介绍。该平台由“基础知识”“互动教学”及“结构百科”三大模块构成。该平台的应用可使课程教学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研究生是高层次的教育群体,而当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已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两支力量。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最核心的是将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遵循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和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导师、研究生朋辈和研究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责任分担、
期刊
摘要:德才兼备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人才综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排序法。相较于传统的打分排序法,改进排序法具有直观、简洁、易操作等优点。结合权重分配,改进排序法可拓展为多因素综合排序法。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验证了综合评价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德才兼备人才;综合评价模式;改进排序法;多因素综合排序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利用其自身优势,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新媒体的使用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消解了科学与公众之间的界限。有效的科学传播离不开科学传播的主体和传播的媒介,它能在科学家与非科学家之间架起桥梁,增进公众对科学的认知。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新特点和传播形式,探索实现有效科学传播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 科学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湖北工业大学国家级土木工程与建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内涵建设,以工程教育的CDIO模式为指导,在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下,探索教学资源建设的流程和转化途径,持续增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对其内容进行不断改善和优化,以达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教学资源;土木工程与建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摘要: 协同育人是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协同育人理念引领下,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即“四层次”协同育人模式:校内协同、校政企协同、境内外协同和国内外协同,实现协同育人环境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维”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多维”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双主体、三级沟通”长效协同机制,旨在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
期刊
摘要:文章基于计量可视化工具,对新工科概念提出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整理,选出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200篇研究性文献,立足文献研究概况、引文网络图、关键词词频、文献研究内容等维度,分析了新工科建设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中国过去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举措对新工科建设的影响,并针对某些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研究评述  中图分类号:G6420;TU-
期刊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现状,为满足“双创”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要求,需要深度挖掘校内外资源协同培养专业人才,构建校内跨学科协同和校外校企协同两方面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人才协同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协同培养;跨学科培养;校企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