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202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将使中国成为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矿”。面对减排市场的诱人蛋糕,日欧企业已经落子布局,一场淘金大战悄然打响。
《京都议定书》迄今生效尚不足一年,减排市场已是热闹非凡,在各行业大打微利牌的全球化市场上,横空出世的“减排”金矿让各路巨头垂涎不已。《京都议定书》要求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至2012年间,把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减5.2%,对发展中国家则没有做出指标性的规定。
同时,《议定书》规定了三种减排方式:一、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权额度的买卖,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二、“清洁发展机制”(CDM),鼓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后者削减排放量,有关项目在获得该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有关部门的认证后,可以抵扣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从而实现“双赢”;三、采用“集团方式”,如所有欧盟成员国可视为一个整体,实行内部调控,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而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正是金脉所在。
这一巨大的商业潜力还远没有被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了总量的70%。但此前在联合国注册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氟利昂和沼气处理项目,少有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二氧化碳减排项目。其原因主要是此类项目的投资规模通常很大,需要从外部筹集资金,而且也很难客观判断二氧化碳的减排数量。
在今后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中,预计二氧化碳减排项目将逐渐变成主流。对于在冶铁、发电等产业以及家电、办公机器、运输等领域拥有优秀节能技术的发达国家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利用京都议定书最为积极的是巴西等中南美国家。他们建设的项目主要是垃圾掩埋场,以家畜排泄物为原料的沼气项目,利用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为燃料的小型工程项目等。中国、韩国、印度则主要对冰箱和空调所用氟利昂气体进行处理,这能够获得大量排放权。其中还有处理能力1000万吨以上,相当于整个制冷行业约20年排放权的大项目。
CDM的共赢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绝不仅仅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它给发展中国家改善大气环境并通过出售排放权获取额外资金开辟了广阔空间。在此背景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出现购销两旺的局面。据有关专家推算,假设发达国家为了完成《议定书》中规定的目标能独自完成一半的减排任务,另外一半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权的话,按照每吨5美元的价格计算,从现在起到2010年,减排市场的价值约为125亿美元到250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庄贵阳表示,“发达国家减排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一般来讲,从国外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比花费大量资金改进工业技术减排合算得多。因此,他们更愿意把资金和技术投入到发展中国家,间接获得配额。”
目前墨西哥已经成为世界五个出售排放权最多的国家之一。当然,墨西哥人不是真的能拿排放权卖钱,而是利用排放权吸引发达国家向其投入资金及技术,帮助其进行环境保护。
中国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基地——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3月与日本JMD温室气体减排株式会社启动了二氧化碳减排项目。按照协议,JMD公司提供分解装置建设的全部资金和分解技术,巨化在实施该项目后折合减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以“不低于6 5美元/吨”的价格出售给日方。据此,JMD公司在七年内将获得4000万吨排放权。日本JMD公司再将其转手卖给电力、钢铁等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日本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CDM项目收入的65%上交国家,35%归企业。据此预测,未来七年巨化股份每年可获净利4866万元。
这是显而易见的双赢项目,巨化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还获取收益;对日企而言,CDM是最省钱的获取排放权的途径。
日欧热抢“减排”蛋糕
2005年11月,总部位于伦敦的ICTJ公司以及由英国温室气体排放咨询机构Natsource牵头的一家财团与中国国有的阜新矿业集团达成协议,通过减少阜新矿业集团煤矿的甲烷排放量,来换取相当于4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购买权。2006年2月,欧盟和中国又签署了开发二氧化碳收集和存储技术的协议。三井物产是最早投资于排放权业务的日本企业。该公司目前在中国投资有两个项目,在2006至2012年间可以购得约8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日本、欧洲各国的企业已经显露了志在必得的野心在减排市场大肆圈地。
继挪威、德国和英国之后,法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06年6月24日正式开张。在开张后的第一笔交易中,比利时民营电力公司与雅高集团以每吨23.35欧元的价格成交。
无独有偶,最近,欧洲一些銀行也在积极购买排放权:瑞士信贷、英国汇丰银行都通过投资或者直接购买的方式参与排放权交易。
世界银行和意大利碳基金与南钢签署了温室气体减排购买协议。根据协议安排,意大利碳基金通过世界银行在未来10年将购买南钢约65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权,而南钢将从中获得先进技术和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
中国市场“钱景”灿烂
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有数据表明,到202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将使中国成为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中国在2012年前不需履行减排义务,有减排任务的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来帮助中国减排温室气体来获得排放权。据世界银行估算,在2012年之前,全球可减少的温室排放总量至少50亿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就占据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对于中国来说,合作一方面能减少本国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技术上的启发与带动,即使对方有所保留,也可以对中国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
CDM在全球来讲都是个新生事物。按联合国CDM项目管理机构的要求,要成为CDM项目,要经过可行性论证、制作专门格式文件、报国家发改委审批、经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签署销售协议、在联合国约定网站进行两轮公示等至少六个步骤,从立项到拿到钱往往需要两年左右的周期。
据了解,从2002年起,CDM项目就已经进入中国。2002年下半年,荷兰政府和中国政府就中国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签署合同,合同规定该CDM项目年平均二氧化碳减排量约为54.万吨。投资该项目的中国企业获得了总计约2.7亿元人民币的收益保证。
专家认为,我国CDM项目虽然潜力巨大,但大量推广还要努力。现在需要很多的中介机构,和一些专家参与到这个项目里来,这是目前制约CDM项目在中国发展的瓶颈。
我国已有100多家企业申请CDM项目。截至2006年8月9日,有79个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CDM项目需要先期资金投入约25万美元左右,项目本身则动辄千万、数亿。目前,四川、山东、江苏等地由政府主导,都成立了专门的CDM中心,联手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给申请的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帮助。
中国政府于2005年10月正式施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对有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规定进行了调整,以鼓励进行更多的此类交易。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对CDM项目认识不够,不敢承担技术改造和更新的风险,大多数企业还不知道利用CDM项目来开展对外合作。希望随着减排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握国际排放权交易的巨大市场需求。
编辑:尚千琳
《京都议定书》迄今生效尚不足一年,减排市场已是热闹非凡,在各行业大打微利牌的全球化市场上,横空出世的“减排”金矿让各路巨头垂涎不已。《京都议定书》要求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至2012年间,把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减5.2%,对发展中国家则没有做出指标性的规定。
同时,《议定书》规定了三种减排方式:一、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权额度的买卖,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二、“清洁发展机制”(CDM),鼓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后者削减排放量,有关项目在获得该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有关部门的认证后,可以抵扣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从而实现“双赢”;三、采用“集团方式”,如所有欧盟成员国可视为一个整体,实行内部调控,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而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正是金脉所在。
这一巨大的商业潜力还远没有被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了总量的70%。但此前在联合国注册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氟利昂和沼气处理项目,少有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二氧化碳减排项目。其原因主要是此类项目的投资规模通常很大,需要从外部筹集资金,而且也很难客观判断二氧化碳的减排数量。
在今后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中,预计二氧化碳减排项目将逐渐变成主流。对于在冶铁、发电等产业以及家电、办公机器、运输等领域拥有优秀节能技术的发达国家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利用京都议定书最为积极的是巴西等中南美国家。他们建设的项目主要是垃圾掩埋场,以家畜排泄物为原料的沼气项目,利用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为燃料的小型工程项目等。中国、韩国、印度则主要对冰箱和空调所用氟利昂气体进行处理,这能够获得大量排放权。其中还有处理能力1000万吨以上,相当于整个制冷行业约20年排放权的大项目。
CDM的共赢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绝不仅仅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它给发展中国家改善大气环境并通过出售排放权获取额外资金开辟了广阔空间。在此背景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交易出现购销两旺的局面。据有关专家推算,假设发达国家为了完成《议定书》中规定的目标能独自完成一半的减排任务,另外一半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权的话,按照每吨5美元的价格计算,从现在起到2010年,减排市场的价值约为125亿美元到250亿美元。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庄贵阳表示,“发达国家减排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一般来讲,从国外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比花费大量资金改进工业技术减排合算得多。因此,他们更愿意把资金和技术投入到发展中国家,间接获得配额。”
目前墨西哥已经成为世界五个出售排放权最多的国家之一。当然,墨西哥人不是真的能拿排放权卖钱,而是利用排放权吸引发达国家向其投入资金及技术,帮助其进行环境保护。
中国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基地——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3月与日本JMD温室气体减排株式会社启动了二氧化碳减排项目。按照协议,JMD公司提供分解装置建设的全部资金和分解技术,巨化在实施该项目后折合减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以“不低于6 5美元/吨”的价格出售给日方。据此,JMD公司在七年内将获得4000万吨排放权。日本JMD公司再将其转手卖给电力、钢铁等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日本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CDM项目收入的65%上交国家,35%归企业。据此预测,未来七年巨化股份每年可获净利4866万元。
这是显而易见的双赢项目,巨化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还获取收益;对日企而言,CDM是最省钱的获取排放权的途径。
日欧热抢“减排”蛋糕
2005年11月,总部位于伦敦的ICTJ公司以及由英国温室气体排放咨询机构Natsource牵头的一家财团与中国国有的阜新矿业集团达成协议,通过减少阜新矿业集团煤矿的甲烷排放量,来换取相当于4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购买权。2006年2月,欧盟和中国又签署了开发二氧化碳收集和存储技术的协议。三井物产是最早投资于排放权业务的日本企业。该公司目前在中国投资有两个项目,在2006至2012年间可以购得约8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日本、欧洲各国的企业已经显露了志在必得的野心在减排市场大肆圈地。
继挪威、德国和英国之后,法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06年6月24日正式开张。在开张后的第一笔交易中,比利时民营电力公司与雅高集团以每吨23.35欧元的价格成交。
无独有偶,最近,欧洲一些銀行也在积极购买排放权:瑞士信贷、英国汇丰银行都通过投资或者直接购买的方式参与排放权交易。
世界银行和意大利碳基金与南钢签署了温室气体减排购买协议。根据协议安排,意大利碳基金通过世界银行在未来10年将购买南钢约65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权,而南钢将从中获得先进技术和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
中国市场“钱景”灿烂
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有数据表明,到202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将使中国成为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中国在2012年前不需履行减排义务,有减排任务的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来帮助中国减排温室气体来获得排放权。据世界银行估算,在2012年之前,全球可减少的温室排放总量至少50亿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就占据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对于中国来说,合作一方面能减少本国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技术上的启发与带动,即使对方有所保留,也可以对中国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
CDM在全球来讲都是个新生事物。按联合国CDM项目管理机构的要求,要成为CDM项目,要经过可行性论证、制作专门格式文件、报国家发改委审批、经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签署销售协议、在联合国约定网站进行两轮公示等至少六个步骤,从立项到拿到钱往往需要两年左右的周期。
据了解,从2002年起,CDM项目就已经进入中国。2002年下半年,荷兰政府和中国政府就中国第一个CDM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签署合同,合同规定该CDM项目年平均二氧化碳减排量约为54.万吨。投资该项目的中国企业获得了总计约2.7亿元人民币的收益保证。
专家认为,我国CDM项目虽然潜力巨大,但大量推广还要努力。现在需要很多的中介机构,和一些专家参与到这个项目里来,这是目前制约CDM项目在中国发展的瓶颈。
我国已有100多家企业申请CDM项目。截至2006年8月9日,有79个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CDM项目需要先期资金投入约25万美元左右,项目本身则动辄千万、数亿。目前,四川、山东、江苏等地由政府主导,都成立了专门的CDM中心,联手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给申请的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帮助。
中国政府于2005年10月正式施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对有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规定进行了调整,以鼓励进行更多的此类交易。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对CDM项目认识不够,不敢承担技术改造和更新的风险,大多数企业还不知道利用CDM项目来开展对外合作。希望随着减排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握国际排放权交易的巨大市场需求。
编辑:尚千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