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吟泽唱水土谣

来源 :资源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w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千百年来,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抒情感怀、怡心咏志,成为人们最古老、最有激情、也最美妙的语言。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从塞北草原到江南水乡,从黄土高原到白山黑水,不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民族音乐,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南柔北刚:高山流水聆土韵
  中华音乐起源于何时?已无可考证,但音乐与土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很早便为古人所认知。相传“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而且早在先秦时已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的区分。诗为歌之词,歌为诗之曲,《诗经》被公认为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国风”便是“一地一风”,从《周南》《召南》到《邶风》
  《鄘风》《卫风》……全面收录了从黄河到长江流域15个诸侯封国不同风格的民歌民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更孕育一方文化,给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打上深刻的地域烙印。生活在一马平川的黄淮平原,驰骋在广袤无边的蒙古戈壁,奔波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安逸于河湖遍地的江南水乡,置身于天涯海角的南海之滨……千差万别的土地禀赋,炯然各异的地形地貌,大相径庭的气候植被,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乃至性格气质,进而导致音乐体裁、风格乃至表达方式的鲜明差异。
  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南曲如抽丝;古道西风冀北,北曲如轮枪”,南柔北刚是中华传统音乐地域差异的主流,也是南北地理因素在音乐中的映射。闭目欣赏南国丝竹,自是如烟如雾、如梦如幻、如诉如泣、如醉如痴……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尽在诗情画意之中。而倾耳聆听北方声乐,则不免是锣鼓铿锵、唢呐热烈、古筝悠长……犹如身临高山大川、亘古荒原,感受风啸残垣、雪舞沙丘,体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壮志悲情。
  山歌嘹亮:青山有意化为乐
  “山歌高下皆成调,野水纵横自入塘。”“山歌”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李益《送人南归》诗云:“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提及“岂无山歌与村笛”。在宋人的笔
  下,也有“山歌亦自谐音节,莫管人嘲似哑钟”“自唱山歌樵牧和,底须论著学班扬”等佳句。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提起哥哥你走西口,哎小妹妹泪常流……”一曲荡气回肠的《走西口》,唱出了陕北信天游的纏绵与奔放。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地貌复杂、交通闭塞、城镇稀疏,耕种、砍柴、放牧、割草、行路、运输几乎都是个体劳作。常年奔走于山川沟壑之间的人们,寂寞无助之中,便以山歌自娱自乐。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山歌,如同空谷传音,回荡在空旷、苍茫的山野之上,诉说着内心的深沉、苦闷与凄凉。陕北“信天游”、宁甘青一带“花儿”、晋西北“山曲”、蒙西“爬山调”,均属这类西北山歌的代表。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上世纪六十年代,伴随着《刘三姐》电影上映,广西壮族山歌风靡一时。同为山歌产地,西南之地山高路险、人烟稀少,但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丛林密布、四季常青,水稻耕作多以群体劳动为主,社交、节庆活动频繁。传唱于此的山歌,既流动着自由、舒畅的山野之风,又饱含着清彻、明丽的水乡之气,更有少数民族的山歌对唱、合唱,多声部交错相和、此起彼伏。川南“神歌”、贵州山歌、云南“风庆调子”、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小歌”等,林林总总,精彩纷呈。
  渔舟唱晚:绿水传情作和声
  “渔歌历历来天外,帆影飞飞入坐隅。”渔歌流传于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大江大湖的产鱼区,打渔为生的人们早出晚归、辛劳终日,捕鱼、织网、晒网、补网……触景生情,自编自唱,对答相和,或抒发情感、聊以自娱,或宣泄压力、缓解疲劳,或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成为众多渔家的精神慰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了江南水乡烟波垂钓的优美景色。太湖、洞庭湖、鄱阳湖一带水系纵横、湖泊遍布、河塘众多、富庶天下。历代渔歌口口相传,生动反映了渔家、船工的生活生产、爱情婚姻、民俗禁忌和信仰崇拜。“莲房芡觜采无主,渔歌菱唱声满川”“渔歌相和苇间
  起,菱船远入烟中去”“兴来自唱渔家
  傲,不学吴娃荡桨歌”“棹郎野饭饱青
  菰,自唱吴歌入太湖”,生动记述了当地人人会唱、人人传唱渔歌的盛况。
  与内湖的风平浪静不同,沿海渔民常年漂泊无定,惊涛骇浪之间九死一生,出海“祈祷曲”,归来“平安调”,所唱渔歌透出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深海渔歌传唱于海上,或同船伴唱、或隔船对唱,音调起伏、高亢粗犷、节奏坚实、旋律流畅,冲破重重风浪,飘向大海深处。浅海渔歌则多唱在渔村,反映织网、晒网、纺线、造船或婚丧、嫁娶、祭祀、节庆,音调婉转、节奏舒缓,情绪欢乐、富于变化,诉说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一代又一代大海的儿女,渔歌声声,以苦为乐,传唱至今。
  歌满秧田:稻花香里唱丰年
  “舍南舍北种田郎,唱得田歌曲曲长。”田歌,又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流传于长江、珠江流域。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热、土质肥美,种稻多为两三季,农闲少、农活重,且需相互协作。为消除疲劳、增添乐趣、鼓舞士气,人们插秧、薅草、耘稻、耥稻、车水,必有田歌相伴,以至于农谚有云“插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插田歌》,亦有生动描述:“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田歌种类繁多,江苏“格冬代”、安徽“喊秧歌”、上海“青浦田歌”、湖南“踩田歌”、福建“耘田诗”、两广“插田歌”等,大多行腔自由、旋律婉转、风格细腻,既可以单声清唱,也可以锣鼓伴奏。所唱歌词比较含蓄,善用比兴,涉猎广泛,尤以歌颂男女爱情居多。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间地头,有单人自唱自娱,也有一人领唱、众人相和,更有邀请职业歌师现场表演,说古唱今、逗趣取乐、有问有答,悠扬的歌声充满热情和欢乐,飘荡着鱼米之乡的富足与安定。
  草原放歌:马头琴中日月长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每当耳边响起苍凉豪迈的《敕勒歌》,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便如画卷般在脑海展开,伴随着马群嘶鸣、马蹄阵阵,悠长的马头琴声似从天际传来。
  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到天山脚下,散落着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他们驰骋在千里牧场,与蓝天白云相伴、与马儿牛羊为伍。辽阔壮美的草原环境,养成了牧民宽广、坦荡的胸怀,质朴、爽朗的性格,炽热、豪放的情感,能歌、善舞的特长,也孕育出优美动人的草原音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
  与宽广的地域环境相适应,草原牧歌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腔调悠远、气息绵长,仿佛将听者带入无边无际的草原戈壁。他们颂扬长生天,歌唱大草原,赞美人间天堂,眷恋家乡亲人,表达儿女情怀,倾诉内心忧伤,追忆悠久历史,缅怀先人伟业……
  草原放歌离不开马头琴的伴奏。这一蒙古民族特有的两弦乐器,以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而闻名于世,演奏出的乐曲深沉粗犷、激昂悲凉、低回婉转,充满草原的情愫和韵致。歌声嘹亮、琴音悠扬,为空旷而寂寥的原野带来勃勃生机。
  “九顷农歌乐丰年,赤山牧唱喧朝夕。”富饶的土地、奔腾的江河、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勤劳的民族,共同造就了璀璨的农耕文明和音乐艺术,也必将在新的世纪、新的征程中,谱写和奏响更加雄浑有力的时代乐章!(作者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其他文献
2019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干部职工围绕转型升级、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大局,抢抓机遇,转思想、重实干、讲实绩,取得丰硕成果。  据初步统计,煤田一队已全面完成2019年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产值过亿、利税超千万的目标,利润较上年度增长了55%……转型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成功实现了煤田一队“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工作目标。  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  2019年,煤
期刊
“以前,这里真可算是满目疮痍,现在,经过修复治理,真是大变模样,也将更有利于我们当地的发展。”近日,在济源承留—小寨露天采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施工现场,承留镇村镇建设发展中心主任曹宪松高兴地說道。  在施工现场,笔者看到,昔日的露天采坑和堆放废矿渣石的荒坡早已不见,危岩清除完毕,土地回填平整……据悉,这里即将通过生态修复重现“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  这样的变化,源于济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期刊
“有请荣获特殊贡献奖的特等奖获得者上台领取奖金10万元,请大家欢迎。”1月14日,参会者雷鸣般的掌声,将河南省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2019年的表彰大会推向高潮。绚丽的灯光,闪耀的舞台,多才多艺的测绘郎盛装亮相,舞蹈歌曲、自编自演的小品,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充分展示了中纬人敬畏责任、主动创新、凝心聚力、奋勇逐梦的风采和形象。  2019年,该公司以“提质增效”为主题思想和目标方向,全年完成5
期刊
作为我国煤层产气量最好的山西晋城地区,经过多年勘探开发后,开发者已经将勘探区域转向了废旧老矿区。但是,施工这类工程,因为采空区内的煤层瓦斯含量高,容易发生坍塌、掉钻、埋钻、井涌等突发情况,被行业内称为穿越“老虎洞”工程。2019年,有着近10年煤层气勘探经历的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所属河南省豫西煤田地质勘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豫西公司),勇敢地挑起了这一重担。  拿出“锦囊计”  “虽然困难大、任务重
期刊
连日来,栾川县自然资源局职工王晓发挥自己的剪纸特长,用薄薄一張红纸,小小一把剪刀,先后完成《钟南山》《逆行者》等5幅精美作品。这些剪纸作品风格质朴、描写细腻,既真实反映了戮力同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又进一步提振了士气,激发了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史晨昊/摄影报道)
期刊
“a南阳市作为毗邻重点疫情地区,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形势异常严峻。为此,我们迅速安排部署,并深入一线,通过采取班子成员分包制、日例会制、不定时督查制等有效措施有条不紊开展工作,为尽快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支持。”面对迅猛疫情,南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前返岗做谋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该局领导班子成员1月27日(正月初三)全部返回工作岗位,第一时间成立了南阳市
期刊
“文明体现工作效率,文明体现服务质量,文明体现单位整体素质。我们坚持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作为实事来抓,真正使自然资源事业不断上层次、上水平。”灵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起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时表示。  近年来,该局将文明创建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紧密融合起来,以文明创建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提质增效,在全局实现了政治、物质、精神和生态四大文明的共同协调发展,并连续6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期刊
“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释放了生态文明建设已由理性认识走向量化实践、由分类管理走向体系治理的鲜明信号,凸显出对自然资源实施统一调查监测,提供全要素、全时空、多尺度、多维度数据支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不我待,我们必须从理论研究、法理架构、技术流程、体制优势等方面重构重塑,进一步提升调查监测数据科学性、权威性、精准性,回答和解决好当
期刊
“回顾2019年,我局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走出去’工作持续提升,取得新成就,为全局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成为河南地矿工作的出彩名片,引起省部领导的高度重视。”1月17日,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召开2020年工作会议,局长郭轲作了工作汇报。  2019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落实新发展理念中找准定位,在服务国家和河南省重大战略中担当作为,转型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下
期刊
2019年,河南豫中地质勘察工程公司(以下简称豫中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奋力开拓市场,强化经营管理,大胆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9年,完成产值19065.16万元,同比增长146.37%,完成年计划的293.31%;实现经营收入11839.2万元,同比增长83.57%,完成年计划的227.68%;实现利润总额4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