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4日苏联斋桑湖7.3级地震前富蕴地震窗的异常及其预报

来源 :内陆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1990年6月14日20时47分,东经85°06′,北纬48°03′,苏联斋桑湖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中苏交界地区的苏联境内,距新疆富蕴地震台334km。震前,笔者应用全国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部分成果,对这次地震作了中期预报,根据富蕴窗小震频度异常提出了短期预报意见。 1990年6月1日,在新疆地震局月会商会上,以口头和书面形式提出:富蕴地震窗1990年5月小震频度为58次,系1977年有资料以来的最大异常,据此认为1990年6—9月,富蕴250km范围内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
其他文献
0 前言 测定地壳厚度和地壳内纵波速度的方法很多,本文利用远震SP′震相来计算观测台站附近地壳构造的方法,在对乌鲁木齐基准地震台的资料分析与研究基础上,计算了乌鲁木齐台
云南白药厂建房时打桩和送桩所引起的地面振动对附近民房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为了解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我们在现场对其加速度进行了实测。用RDZ1—12—66型强震加速度仪分别对正常地形和设有隔振沟情况下的加速度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正> 最近几年,在地震学中由M.A.萨多夫斯基提出的地球物理介质模型正在得到很大的普及。该模型把地壳设想为由若干地块或不同尺度的非均质层组成的多层次自相似结构。在这个
一、前言 本文以文献为基础,根据文献,大震前小震空间分布将比随机分布集中,即 C_1=(A/n)~(1/2)·1/2d的理论,利用等时间,等地震和累积滑动三种方法对新疆1970—1988年期间中强震前小震空间集中度C_1值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C_1值能够提供中强震孕育信息,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实际上C_1所刻划的是总体随机分布与实际空间分布之比,即实际地震分布与随机分布相背离的程度。C_1=1表
余震序列特征的研究是地震预报探索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强余震的预报又是地震预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1971年以来20次M_S≥5.5级地震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时间序列及强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强余震的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余震序列特征的研究,可以对强余震作出相应的预测。
本文根据大气温度层结状态,讨论两种光电测距最佳观测时刻的理论。指出,在不稳定湍流状态下,更有利于获得高精度的观测值。
0 前言 1991年2月25日北京时间22时30分25秒,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境内发生6.5级强烈地震。柯坪县城及所属三乡一镇一场、生产建设兵团六个团场均有不同程度的震害。地震发生后,新疆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和阿克苏中心地震台、地震办公室的同志参加了地震宏观考察与震害调查工作。本文是此次地震宏观考察工作的扼要总结。
0 前言 FSQ型自记水管倾斜仪的观测表明,地倾斜的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增减有关,在中强地震前往往可以观测到倾斜的前兆异常变化。雅玛里克山1988年11月安装了FSQ型自记水管倾斜仪,并投入了正常的观测记录。两年来的观测实践表明,FSQ型自记水管倾斜仪具有稳定性好、易于标定、便于管理、记录连续、东西、南北两分量固体潮汐清晰、仪器所记录的参数物理意义明确等特点。从而填补了我国东经102°以西(除滇西外)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东北部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及其周边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运动特征等大量资料分析,讨论了本区地壳浅部块体物质运动的基本特征、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构造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