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

来源 :亚太传统医药·都市健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54lu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电脑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但它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今天,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大脑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神经科学家已经揭示了人脑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习惯做法会实实在在地改变大脑的神经系统。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科学家们在“神经塑性”的课题研究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并非是因遗传就确定了个性和智力。相反地,神经是可塑的。当我们进行不同的活动,大脑神经便会改变。
  脑科学专家斯茅与他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实验:让12名互联网老用户和12名互联网新手开始使用谷歌,同时对他们进行了大脑扫描。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大脑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大脑皮层一片被称为背侧前额叶皮质的区域,它的功能是处理短期记忆和决策制定,新手的扫描结果显示这片区域活动微弱,而老手的则非常活跃。斯茅要求12名互联网新手在以后的5天每天使用互联网。第6天,他们重新扫描了各组的大脑——两组大脑扫描图片显示,代表大脑活跃程度的亮斑图案几乎一模一样。可见,仅仅通过5天的训练,互联网新手大脑皮层前部的神经回路就被激活了。这说明总共5天的互联网使用就重塑了他们的大脑回路。
  实验证明:神经是可塑的,当你从事某个特定活动的频率越高,神经通路负责执行这项活动的能力就越强。如果反复刺激同一区域,那个区域的神经回路将变得兴奋。后来的实验也证明:如果你忽略其他区域,其他神经回路将会相应变得衰弱。互联网世界不断刺激大脑皮层处理暂时性信息的区域,以至于负责深思的区域变得越来越衰弱。
  科学家认为,互联网已经改变人类思维方式,降低大脑集中精力的能力,减少深度思考的频率。人们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网络上,也就越来越难专注于阅读和思考。这样的信息摄取方式让人类大脑在略读、浏览、扫描信息方面变得更加精通,与此同时,人类深度思考的能力下降。
  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


  阅读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不像说话那样融于我们的基因,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这种能力。网上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使用大脑的方式,现在很多人不喜欢阅读书籍或长篇文章了,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一种阅读新趋势。
  伦敦大学学院用5年时间做了一个网络研读习惯的研究。报告说:“很明显,用户们不是在以传统方式进行在线阅读,相反,一种新‘阅读’方式的迹象已经出现:用户们在标题、内容页和摘要之间进行着一视同仁的‘海量浏览’,以求快速得到结果。这几乎可被视为:他们上网正是为了回避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现在人们变得越来越像图书管理员,能够迅速找到信息并识别最有用的部分,却越来越少仔细品味并消化信息。美国科技作家尼克在他的新书《浅薄的家伙》中描述一个上网者的烦躁与焦虑:“长年累月的因特网阅读逐渐地削弱了我们全神贯注地去深入阅读书籍的能力。我们已经陷入了电子化的思维模式中,我们的大脑正在如饥似渴地寻找信息。上网时我们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环境。这个环境促使我们匆忙地阅读,草率并浅层次地进行思考。这样一来,我们只能从文章中获得浅层次的知识。我们从努力完善个人知识的耕作者‘进化’为电子数据森林里的猎人和收集者。”
  即使我们不在电脑前时,上网养成的阅读习惯也会继续回荡在我们的脑细胞中。上网使我们的神经集中在略读和多任务同时处理。我们读报时,略过的内容总是比读过的内容多,对于书籍和杂志,我们总是瞄一下,来决定是否值得更深入阅读。虽然扫瞄和浏览的能力与认真阅读和思考同样重要,但是问题在于,一目十行的略读正在成为我们思考的主导模式。以这种方式阅读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而我们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那种理解力、那种丰富的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我们被网络的宝藏冲昏了头脑,而无视它对我们智慧的生命乃至我们文化的损害。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记忆方式
  电脑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记忆方式。实验表明,现代人面对问题时会首先想到求助电脑。当他们知道能通过电脑找到答案时,会更多思考怎么找,而不是思考问题本身。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尔·韦格纳教授曾发现,结婚时间长的夫妇会依赖对方做自己的“记忆库”,想不起问题答案时,会向对方求助。科学家把这称为“交互记忆”。交互记忆是“外部记忆库”,就如同人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会向专业人士请教一样,而现在,互联网也成为交互记忆的一种途径。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阅读一些信息,他们告诉一半受试者,过一会儿可以在电脑文件夹里找到这些信息,同时告诉另一半受试者,这些信息将会被删除。接着,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记住这些信息。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以为信息会遭删除的受试者记得更牢,以为信息会存储在电脑中的受试者对储存信息的文件夹名记得更清楚。实验表明,受试者不是记住信息本身,而是更倾向于记住信息的存储地。互联网的知识储存和查找功能助长了我们的惰性,有了问题就“百度”或“谷歌”一下,我们不必记忆什么,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复制”加“粘贴”来完成。
  互联网为个人记忆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补充,这种便利让人难以抗拒。但是,当我们开始利用网络代替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时,我们就会面临掏空大脑记忆的风险。
  人类的大脑是高塑性的,神经元和突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我们适应新的文化现象,包括使用一个新的媒介,最后我们就会有一个不同的大脑。当我们依赖电脑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时,也许有一天它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
其他文献
人体冷冻,是指在人死亡后,以适当的方式迅速把尸体通过冷冻处理,将来某个时刻就有希望“复活”。这一设想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家尼尔·琼斯发表于1931的科幻小说《奇异的故事》中。  日前,牛津大学3位哲学教授选择“死后”冷冻人体。人体冷冻,真能让人在未来复活吗?科学家表示,人体冷冻目前只是商业行为,没有证据证明被冷冻的人体将来能够“复活”。  牛津哲学家选择冷冻人体  计划接受人体冷冻的三位哲学家,分别
期刊
未来的人类将是什么样子?这是我们时常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未来学家和机器人专家纷纷表示,人机融合是未类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未来,人类很可能成为半人半机械的生化机器人,人类将拥有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地更换身体的机械器官。到了那时,人类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而过度担心。近年来在科幻影片中出现了不少生化机器人,他们的部分身体器官是由机器所替代的。虽然不少设想看起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无创正压通气(NIPPV)组(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祛痰、平喘、氧疗、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24h后血气分析中PH、PCO2、PO2
期刊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器官。虽然一直对人类大脑进行研究,可科学家仍未完全了解它,仍有很多秘密等待他们去发现和解答。下面就是科学家已然了解的关于大脑的几个事实。  大脑感觉不到疼痛  人类之所以能够感到疼痛是因为疼痛感受器的存在,这种感觉接收器将信号传给脊髓和大脑,大脑随之发出危险警告。然而,大脑内没有疼痛感受器,所以也就无法感知疼痛。这也是医生能够在患者仍保持清醒的时候进行脑外
期刊
引发原因不明,被冠以各种病症被误诊,却对身体健康造成多种危害,这就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大敌——慢性疲劳综合症。按照美国拟定的“疲劳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判断,美国有500万患者;俄罗斯有1/4的人患这种病;日本患病率高达60-77%;而我国也面临同样严峻的问题,中年知识分子和企业骨干中情况尤为严重。  慢性疲劳不仅是一种善意的信号,提醒着人们需要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其本身更是一种病态,是现代人寿命缩短
期刊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有机食品在中国的生产和消费规模也日趋扩大。公众普遍认为,有机食品对消费者健康和环境保护善莫大焉。但也有人认为,有机农业的产量不如现代农业,如果盲目推广,将加剧全球的粮食危机。   1939年出现有机耕作概念  有机食品的“有机”,并不是化学意义上的“有机”——分子式中含有碳元素,而是指食物的生产和加工方式。在人类农业史的绝大部分时期里,农业都可以被视
期刊
摘 要:巴基斯坦传统医学主要包括TIBB-E-UNANI、AYURVEDIC、顺势疗法、草药与非对抗疗法。近年来,巴基斯坦政府开始加强了传统医学的教育、科研、生产、贸易和立法管理。巴基斯坦政府和民间十分重视与我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主要就巴基斯坦传统医学概况进行了介绍。  中图分类号:R-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09-018-03    1 巴基斯坦健康卫生状
期刊
市场上,土鸡、土鸡蛋、山野菜,越土越金贵,人们感叹并缅怀着童年的味道,这样的质朴与天然似乎只停留在我们父辈的记忆中,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转基因代表着时代的进步。  光阴流转,短短几十年之后,想找到一颗纯天然的菜竟然需要经过复杂的认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安抚受伤的舌尖。“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百姓最关注也最关系到自身的一大问题。“有机食品”应运而生,因其安全、健康在国内
期刊
食品问题频发,让我们忧心吃什么安全?菜场3元/斤的鸡毛菜,贴上“有机食品”标志,身价立即涨到34.4元/斤,如此差价让不少市民直呼“有机”就是“奢侈品”。  不过,这个奢侈品真的“有机”吗?有机食品市场到底现状如何?市面上,随意标注“有机”、花钱购买认证、张贴假冒认证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售价不菲的有机食品,只是披着“有机”外衣的大路货,亟待整治。  乱象一:标志杂  “有机”真假难辨,好似奢侈品 
期刊
汁多清甜的西瓜是人们在盛夏每天必吃的水果。然而,西瓜不是每个人都可吃的,即使是可吃的人也要讲究科学的吃法。  寒凉之品,不宜多食  素体虚寒胃弱之人如若贪食过多,否则会导致腹胀腹泻、食欲下降、积寒助湿;西瓜所含的大量水分还会冲淡胃液,引起消化不良和胃肠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腹痛、腹泻;它还不宜与油腻之物一同食用;西瓜若与温热的食物或饮料同吃,则寒热两不调和,易使人呕吐。  含糖量很高,易转化为脂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