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突困的“当代愚公”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Y7896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40年的寻水、引水过程中,北庄人不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且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先后有十几名群众在山崖寻水坠亡或淘井时窒息死亡。
  
   “北庄人惜水如惜油,赶集上店才洗头,洗脸水澄清洗衣服,刷碗脏水喂猪牛。”这是河南省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流传的一首童谣,这首童谣是北庄人惜水如油的真实写照。
   巩义市南部有一座海拔约1200米的黄家山,属嵩山支脉。黄家山是一个断层山脉,一层层岩石南高北低,受地质影响,山中积蓄的泉水都流到了山北。于是,山北水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山南水资源缺乏,土地贫瘠。而北庄村下辖的7个村民组,510户1988人就处在土地贫瘠的黄家山南麓。
   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号召村民凿通了一条916米长的隧道,从黄家山北麓引来了山泉,然后他又在村里建起了蓄水池,解决了北庄人吃水难的问题。但因为这项引水工程,他至今还负债4万多元。
   他,就是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北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周。谈起几年前吃水难的问题,杨小周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难忘的贫水记忆
   在北庄人的记忆里,水是奇缺的。
   北庄村的农业生产只能“望天收”,天下雨了,地里能收点庄稼。水资源枯竭季节,人畜用水要到数里外镇区或邻村车拉人挑,北庄人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挑一副水桶到三四里外的邻村担水。
   遇上好心、热情的人,会让他们先挑。但是常到别村水井挑水,难免会惹邻村人不高兴,他们会说,井水都不够自己用,哪能给别人用?特别是在秋冬枯水季节,水井水量有限,大家都会起早“抢”水,为水发生争斗的事时常发生。
   北庄人落下了贫水和贫穷的名声,谁家姑娘找婆家听说是北庄的,就会一口回绝。至今,村里还有一些五六十岁的老光棍。
   1958年3月,杨小周出生在北庄村。从他记事起,父母每天三四点钟就摸黑去挑水,不知摔倒多少回,不知磨破多少双鞋。
   6岁起,杨小周就被父母用井绳吊到井底舀水,13岁就加入早起挑水的队伍。很多时候,在山路上摔倒了,杨小周顾不上找甩掉的鞋子,而是赶紧把水桶扶起,难过的不是刮伤了皮,而是损失了半桶水。
  
   艰苦找水
   北庄人寻水的决心从来没有间断过。
   1972年,北庄村曾计划开凿冷沟1300米山洞引水,但技术落后、经济困难,山洞打至60米就被迫停工。
   1979年,北庄村与相邻的南庄、罗泉三村共同奋战三个春秋,开山凿洞,遇沟架桥,从盘龙山下修通了一条6700米的水渠,引洪河水库水入村。然而,由于渠线太长,水流不到北庄村就被截流完毕,北庄人只能望渠兴叹。
   1988年,北庄村聘请中国有色金属勘探公司钻探出245米的深水机井一眼,没过几年地下水位下降,机井被闲置。
   从2001年开始,北庄村用两年时间修建容纳30立方米的家用水池300余个,利用汛期的雨水和4公里外的黄家山崖下泉水作为补充,缓解了北庄人吃水难问题。但是,由于水中含氟量过高,根本不符合人畜饮用水标准。
   在近40年的寻水、引水过程中,北庄人不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且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先后有十几名群众在山崖寻水坠亡或淘井时窒息死亡。
   2005年,杨小周出任北庄村党支部书记。他认为,建水窖、修水池收效甚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过巩义市水利局专家考察论证,北庄村人畜用水一年需7.5万立方米,而黄家山北面滴水沟年供水量超过100万立方米,若开山凿洞将水引到北庄村,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北庄村以及邻村的用水问题,还可浇灌土地近千亩。
   最终,杨小周下定决心利用落差,从黄家山打隧洞引水。
  
   引水壮举
   这一决定激起了“千层浪”,质疑声铺天盖地而来。要毫无偏差地凿穿一座大山,怎样制订科学的施工方案?工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北庄村来说,这一决定无异于天方夜谭。
   杨小周坚定地说:“古时候有愚公移山的故事,现在我们也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一代人没把隧洞挖通,下一代接着挖,总有挖通那一天。”
   为统一全村干群思想,杨小周先后20次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杨家寨山北的冷沟和滴水沟寻找水源,先后6次聘请巩义市水利规划方面的专家到黄家山实地考察、论证、规划、设计。
   在寻找稳定水源的过程中,杨小周不知摔了多少跤,不知道刮破了多少双鞋,有一次差点摔下数十米的悬崖。时任涉村镇党委书记雷俊卿、镇长杨红伟被杨小周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数次登上黄家山杨家寨主峰,研究引水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北庄村引水工程得到了河南省发改委、省水利厅批复的立项报告,这让北庄人看到了希望。
   2007年12月,北庄村饮水工程开工建设。回忆起筹备凿洞的那段时光,杨小周至今还难以平静。
   按照水利专家的预算,开山凿洞、建泵站和水库,整个工程下来要花将近500万元。但当时只有巩义市水利局拨给村里修水窖的20万元,别说开山凿洞,就连前期修路、架电都远远不够。杨小周说:“当时,我既感到非常激动,又感到压力很大。”
   为了解决难题,杨小周召集党员干部开会,共同商议对策,最终形成一致决议,20万元拨款等引水隧洞开工再用,前期工程党员干部共同想办法解决。
   北庄村离黄家山下约2000米,原来只有一条高高低低崎岖不平的小蚰蜒路。要想凿山引水,必须先修路。
   杨小周带领全村老少齐上阵,每天100多人奋战在崇山峻岭上,拖拉机、三轮车齐上阵,有的村民把人力车带上了山。拖拉机、三轮车都是村民自己加油,不要任何报酬。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北庄村就修通了2000米长、4米宽的施工道路。
   资金始终是困扰杨小周的一个大问题。为了筹措到工程款,杨小周先是把自己家中的1000多斤粮食卖掉捐出来,后又找到两名公立教师作担保,以个人名义在农行贷款2万元。
   杨小周把家里的钱全部用在了引水工程上,因家中无钱供应女儿上学,女儿在郑州上学后半年时间没跟家里通过一次电话,仅有的一次电话还是女儿哭着说:“爸,我明天就没有吃饭钱了。”谈到这里,杨小周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杨小周的行动感动了北庄村村民,他们纷纷拿出微薄的积蓄,甚至有的群众为捐款主动卖掉了家里的牲畜,短短几天时间内就收到群众捐款9万多元。
   2008年3月,工程开工不久,从陕西请来的工程队就因为施工条件过于艰苦而选择了放弃。
   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小周再一次站了出来,发动全村群众自己凿洞引水。在山西开矿的村民姜应召得知村里要凿洞引水的消息,带着工友回村主动接下工程。杨小周说:“前200米,你别想让我给你一分钱。”姜应召说:“这个时候啥也不考虑,我先垫付20万元,打着说着,就是赔本也要干。”
   从此,杨小周就和工程队13名工人在山上安了家。隧道口的空地上,两个四面透风的帆布帐篷就是杨小周和工人的宿营地。夏天他们顶着蚊虫的叮咬,冬天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吃在帐篷外,住在帐篷内,挂面、馒头蘸点辣椒水,成为一日三餐。
   2米宽、2米高的山洞,还得进三轮车,还得开简易皮带运输机,还得打眼放炮、通风、去尘,艰苦的自然环境着实让施工人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工人们从来不叫苦,不叫累。
   杨小周不仅亲自参加劳动,还定期检查安全措施。利用闲暇时间,杨小周改良创造了“梅花式”爆破法,制作了简易的传送装车装置,大大提高了爆破和清运效率,缩短了1/3的工期。杨小周说:“打洞时,我最担心两件事,一是筹钱,二是安全。可能是精神紧张,从来就没有瞌睡。”2008年冬天,天寒地冻。一天夜里11点钟,杨小周像往常一样踏着厚厚的积雪巡夜,隐隐约约听到看护设备的杨保军痛苦的呻吟声。他走进杨保军的帐篷一看,只见杨保军正抱着发紫的伤腿,看见有人进来赶紧遮盖起来。杨小周对安全更加重视,干活儿的工人由原来每天三班倒变成四班倒,防止因疲劳造成意外。
   就这样,北庄人依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简单的工具,经过近两年的奋战,2009年9月3日,一条长916米、高2米、宽2米的引水隧洞全线贯通了。
  
   美好灿烂的明天
   引水隧洞开通后,杨小周又带领全村干群四处筹款40万元,加上巩义市水利局的80万元拨款,从黄家山北铺设了一条1000多米的3寸引水管道,在黄家山南麓修建了一座储水量达4000立方米的郑州市村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蓄水池。目前,蓄水池通往各组的主干管网已经铺设完毕,今年夏天,北庄群众将全部喝上自来水。
   北庄村引水工程给北庄村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北庄村山林丰富,黄家山上有杏、桃、枣等野生果木10多万株,非常适宜发展小杂果种植业。杨小周邀请巩义市老促会专家进村进行果树嫁接指导,采取种植和嫁接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林果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已完成桃树、杏树、酸枣树试验嫁接400多株,将逐步全面推广。
   引水隧洞的开通,为北庄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北庄将和大峪沟慈云寺景区连成一片。
   2011年,北庄村整修了村里通往S237省道的道路,新开通了一条5米多宽通往引水隧洞的道路,将引水隧洞口径由原来的2米乘2米拓宽为2.5米乘2.5米。由于资金有限,通往大峪沟景区的路还有500多米没有打通,如果这条路能够顺利打通,车辆能够直接通往大峪沟慈云寺景区。
   如今的北庄村正悄然发生变化,而杨小周依然住着老式房屋,骑着破旧的摩托车,穿着褪色的衣服和脱落漆皮的皮鞋,背负着为引水工程而借下的4万多元外债。但此时,杨小周脸上多了些从容。
其他文献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长期以来,重大科技成果集中在國家层面,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县域,创新驱动力仍显不足。而这一意见出台,将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有利于破解县域创新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打造县域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能。  难点在县域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县域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
期刊
11月1日,河南省南阳市召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观摩推进会。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在会上强调,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李文慧认为,各级各部门应进一步增强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信心,统一思想,将之作为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切入点,持续地做,提升地做,统筹
期刊
用水冲肥的施用方法又叫“冲施肥”,一般在作物快速生长时期提供补充营养的一种追肥,既然是补充施肥,它不能替代基肥等主要施肥方式。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既方便又来得快,所以在蔬菜地和种植经济作物、特种食用作物的水浇地上广为采用。  各地农户习惯在农田灌水的时候,把不同大小颗粒状的固体复合肥、尿素、氯化钾等化肥放在水桶里或直接撒在渠头,肥料随着水流到达农田的作物根部,其间肥料颗粒是否溶解不甚明了。例如南方农民
期刊
原料配方:  白条鸭10只,盐1千克,优质酱油3千克,黑面酱100克,甜酱色20克、黄酒0.5千克、丁香10粒。  制作要点:  1.肉鸭宰杀去毛、净膛、斩脚,清洗后挂在通风处晾干。每只鸭用70克左右的食盐均匀地擦在鸭体外部,再用70克左右的食盐擦在鸭嘴、刀口和腹腔内,再把鸭头向胸前扭转,夹在右翅下,平整地放入缸内,并用竹片加石头压实,在0℃左右,腌渍24~48小时,而后上下翻动一次,继续腌制24
期刊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局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等活动为载体,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不断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该局以保障农村饮用水水环境安全为首要任务,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从源头上杜绝建设污染饮用水的项目;加大农药与化肥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力度,积极开展饮用水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有效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源汇
期刊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新蔡县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逐年加大,标准逐年提高,取得了累累硕果。  新蔡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把农民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标准,始终强调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把“群众参与”贯穿到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立项前,发放群众问卷调查
期刊
周玲玲是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安乐镇王庄村村民,今年58岁,从去年开始,她每年交100元的养老保险,只要交到60岁,便可每月领取67元的养老金。  王庄村人均耕地仅有0.3亩,耕地资源不足,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出外打工,没有任何社会保障。2011年,农村养老保险在全国更广范围内予以推广,王庄村村民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享受到原本只有城里居民才可以享受的养老政策。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率先享受到这一政策福利,他们不
期刊
4月24日上午,2012年“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河南郑州举行。这次“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出席启动仪式并为采访团授旗,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刘怀廉等出席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主持。   今年“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重点是:宣传国家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期刊
近日,河南省郑州市农技中心旱作办与荥阳市旱作办在荥阳市二郎庙村柿子基地进行了柿子的生产管理培训,郑州市农委种植业处处长陈飞、法规处处长徐群堂等有关人员参加了培训会,现场培训了近百户柿子种植专业户。  荥阳市庙子镇二郎庙村处于环翠峪景区中心地带,属浅山区。该村1000多亩耕地全部是旱地。几年前,该村村民在耕地和山荒地上栽植了1000多亩柿树苗,由于缺少技术指导,等到柿树结果时才发现,柿子成熟早、熟期
期刊
800多年前,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这里诞生。这里被誉为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绿竹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油茶十大种植基地之一、中国革基布名城。这里就是福建省尤溪县。   尤溪县是一个山区大县,面积3463平方公里。山地27.9亿平方米,耕地2.3亿平方米(水田2.2亿平方米),水域和其他面积近4.5亿平方米,自然概貌约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尤溪县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