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发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和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inl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患者继发

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对

性发作组与非

性发作组的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共纳入69例CVST患者,其中32例(46.38%)继发

性发作。在临床表现方面,

性发作组患者更多表现为偏瘫(37.50%对15.63%;χ2=5.240,P=0.020)。影像学检查显示,

性发作组更多表现为出血(29.41%对10.81%;χ2=3.818,P=0.047),损伤部位更多累及额叶(31.25%对10.81%;χ2=5.008,P=0.023)和颞叶(43.75%对8.11%;χ2=7.318,P=0.005),而且血栓形成部位多见于上矢状窦(65.63%对40.54%;χ2=4.264,P=0.03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优势比5.167,95%可信区间1.993~15.764;P=0.004)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优势比0.126,95%可信区间0.042~0.370;P=0.039)是CVST患者继发

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性发作组的院内病死率(6.25%对2.7%;χ2=0.512,P=0.469)和90 d转归良好率(转归良好定义为Barthel指数>60分)(81.25%对86.47%;χ2=0.346,P=0.793)与非

性发作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存在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CVST患者继发

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否继发

性发作与CVST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和90 d临床转归无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机械通气清醒病人的影响.方法 选取34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7例,实验组病人在实施机械通气的同时接受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病机械通气不同时间HAPS评分.结果 实验组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各异心态;对照组机械通气后出现了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反应,其中通气后1、3h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机械通气清醒病人进行支持性心理护理,有利于减轻病人不适感,增加病
β淀粉样蛋白(Aβ)免疫治疗,阻止Aβ产生、聚集和/或增加Aβ清除被认为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治疗策略.Aβ主动和被动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并未如动物实验那样达到预期的疗
期刊
这份更新版指南旨在为既往无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的人群提供适时的综合性卒中预防循证建议,包括危险因素控制、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干预方法以及预防血栓形成和血
微针是具有不同的材料和形状的针状结构,作用于皮肤形成微米尺寸的小孔,利于药物穿透角质层吸收的一种新型经皮给药系统,伴随着微电子工业和材料学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的基于微针的经皮胶原蛋白诱导疗法,在痤疮、皮肤色素沉着、瘢痕、皱纹以及改善肤色等美容治疗方面发挥了作用.近年来,微针辅助治疗皮肤肿瘤也有新的研究进展.由于其独特的经皮给药模式、高安全性和便携性,对于某些顽固难治的浅表性皮肤疾病,微针结合外用药物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 SUA)水平对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纳入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
目的 探讨穴位中频电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26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32例,对照组患者131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治疗时间1次2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5~10 d,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分
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在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发病机制中均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肥大细胞主要通过免疫学途径和非免疫学途径释放组胺,多种物质参与组胺释放过程.特异性IgE介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是肥大细胞激活的典型方式.抗FcεRI抗体和抗IgE抗体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机制中起作用.凝血机制中生成的凝血酶可激活蛋白酶激活受体,介导肥大细胞黏附于纤维连接蛋白,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遗传因素、神经精神
报告了15例高颈髓髓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重点加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15例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未发生护理并发症.认为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后实施严密观察,加强呼吸道管理,重视并听取患者主诉,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是防治、减少高颈髓髓内肿瘤手术
目的探讨单发性腔隙性梗死(single lacunar infarct, SLI)和同侧多发性腔隙性梗死(multiple lacunar infarct, MLI)的特征以及二者危险因素和病因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1日至2014年12月13日期间所有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筛选腔隙性梗死,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的病灶数量和部位分为SLI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