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尼西奥的执念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7623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深夜,难以入睡的我,突然想起了意大利艺术家迪奥尼西奥·契马莱利和他的雕塑。我本早该动笔写他:一个来自意大利安科纳省杰西城,有着栗色卷发、高鼻深目、精致整洁的男人。他曾四处游历,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成功且富足。这样的人应该有很多故事,可以让我大书特书。然而,在阅读了形形色色的媒体对他的报道之后,我把这篇文章放下了近一个月。我一直在问自己,在这些被故事化了、通俗化了的艺术颂歌中,究竟能否挖掘出某种更为深沉的价值?
  思绪的片断飞扬。我在这逐渐变得凉爽的凌晨里,起身眺望城市,天色透出些迎合白日的趣味,但是白日的嘈杂尚未取代隐隐约约的鸟语,窗口鹅掌兰绛紫色的小花和肆无忌惮蔓延的枝叶使城市陡然变得清新透明起来。我的心灵一下子被这种美击中了——对于迪奥尼西奥和他的作品,我突然明白,我要讲一个关于美的执念。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天生对美有不同于潮流的某种执念。这使得他们常常处于反省的痛苦之中。然而这也引诱着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下去。这种执念表现为艺术家所坚持的审美取向和文化诉求。这是决定艺术品呈现方式两个最本质的要素。迪奥尼西奥的艺术创作,则一直保持着古典主义的审美情结,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兼容并蓄。
  迪奥尼西奥身上的古典主义情结大约是与生俱来的。丹纳在《艺术哲学》里认为意大利人的想像力非常古典,是富有艺术天赋的民族。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迪奥尼索奥,便意识到他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现欲非比寻常。那是在一次次参观意大利的教堂与博物馆时,所萌生的对于艺术的痴痴感动。这种感动也促使他进入了安科纳国立艺术学院学习。
  
  在他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现代风格的抽象雕塑里,他依然没有摒弃对于美的追求。这种美,是东方意象式的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思维的奇妙组合。那些没有逻辑形态的有机体,糅合了中国书法中对于线条的控制方式以及亨利·摩尔对空间的表现方式,笼罩着东方神秘主义色彩与超现实主义的迷幻。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迪奥尼西奥虽然身处地中海的亚平宁半岛,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却在少年时期便埋下了伏笔。20多年前,他曾在意大利的一家书店里偶遇《老子》的意大利文译本,被中国哲学的深邃玄妙深深吸引。来中国之前,他就曾用水墨描绘了梦幻中东方的佛与西方的神。在1986~年1987年期间,他借着完成论文《中国人的脸部构造》的契机,游历了亚洲的中国、日本和泰国。为了这篇17页的论文,他几乎走遍了全中国,拜读了大量中国的水墨作品。如果说当初的水墨作品尚带有较重的素描痕迹,那么在1986年之后,他的中国人物像用墨线勾勒特征,略施淡墨,简洁流畅,竟有白描手法的韵致。
  迪奥尼西奥于1989年创作的陶瓷作品《蓝色海》,可以被视作他的抽象雕塑的终结之作。在达件作品里,他对传统工艺的爱好也初现端倪。明白这,便可以明白近年来他选择在景德镇创作瓷雕塑的原因之一。
  同样在l989年,迪奥尼西奥在意大利卡拉拉美术研究员取得雕刻文凭。在1991年~1992年之间为卢浮宫做修缮艺术品的工作,则一发不可收拾地点燃了他隐藏在意识内核的古典文化激情。迪奥尼西奥投身于艺术品修缮工作,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是因为契机的出现,必然是因为作为一个内心对传统文化充满热爱和崇敬的艺术家,他终归要走一条文化回归的路。在这一次回归的历程中,他从卢浮宫飞越到非洲大地,从非洲又回到意大利瓦尔加德纳的席尔瓦专业学校学习木雕;取得“木雕雕刻师”的文凭后他穿越大洋,来到了中北美洲,在纽约艺术学院进修,随后至北欧的丹麦、芬兰进行教堂雕刻修复的工作;在罗马取得俄罗斯留学奖学金,进入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紧接着到法国教堂担任修复雕刻师一职,并入捷克布拉格美术学院学习,这一年是1999年。在这长达10余年的紧锣密鼓的游历、学习和实践中,处女座追求完美的个性在迪奥尼西奥的身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用一种非常极致的方式朝着他的目标走去,这也使得他获得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厚积而薄发。在2001年,迪奥尼西奥完成了145cm高的大理石雕塑作品《施洗圣约翰》。为了寻找一块洁白无瑕的大理石,他在卡拉拉的山里花费了1个月的时间。至于创作时间,则持续r整整1年。这样漫长的精雕细琢,相较于当下许多快餐式、流水线般生产着的当代艺术品,是难以想象的。《施洗圣约翰》凭借如同15世纪伟大艺术般的完美和卓越的表现力获得了众人的瞩目。这件作品也可说是他十余年学习经典的毕业创作。在此之后,迪奥尼西奥开始在英国、加拿大、沙特阿拉伯、中国等多个国家进行教学和文化交流的工作。
  他于2004年再一次踏上了阔别近20年的中国。“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
  迪奥尼西奥在此感受到了自己喷薄而出的创作激情。他久久地呆在最德镇,做泥胎、烧瓷、设计图案。他的“小孩肖像”“小孩全身像”和以非洲人脸部为原型的“面具”三个系列作品诞生了。这些作品在造型上保持着高贵和典雅的审美情趣,没有浮躁社会的痕迹,没有夸张、颁废和扭曲,有的依然是沉静内敛的美。特别是站立的小孩全身像,上身微微前倾,两手握拳,曲肘分别置于胸和腹部,左脚微微抬起向前,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在这三种基本形上,他变换着装饰性的色彩和图案,对此进行了不同美感和观念的尝试。以小孩的雕塑为例,其中他将“迪奥尼西奥”几个中文字反复地书写在雕塑的表面之上,有时是金色的表面黑色的字,有时是青白瓷上金色的字,有时是红黄蓝绿色中某种颜色的字,这些绵延不绝的文字,如同神秘的咒语和佛家的经文。尤其当他在金色的背景下用莲花、牡丹、菊花等等图案托起金色的文字之时,尽管小孩的面部是西方式的,我们依然可以体验到非常强烈的东方色彩和奥义。另外,有一件小孩雕塑作品,它的装饰性图案由随意分布的红黄蓝绿赭等颜色的小正方块组成,暗喻了世界各国的国旗,这件作品显得更为国际化,在视觉上令人焕然一新。迪奥尼西奥在这些作品中试图表达一种文化交融后产生的经典美,并注入他对于中国的认识和看法:中国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迈步前进。
  迪奥尼西奥的雕塑讲述经典美,但不是简单地重新发现古典。他对美的执念,就这样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延续着……
  黑泽明说:再没有比作者的作品能更好地说明作者的了。在黎明的曙光里,我想,我应该开始缄默了,让你们的心全神贯注于作品之上。
其他文献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最佳宜居宜业城市,宁波在经济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城市10强。相比之下,宁波的城雕工作起步较晚。但自2001年市城雕办成立以后,宁波结合三江六岸绿地改造和市会展中心、高教园区、外滩等大型项目的推进,先后建成了一批城市雕塑作品,较好地反映了宁波城市的历史底蕴及文化特色,对弘扬时代主旋律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据初步统计,目前宁波中心城区共有城市雕塑235件。为进一
有元一代,中国绘画艺术上承北宋苏轼、黄庭坚等针砭当时工院体之流弊,于习染日益中拔见“意境”,再追唐代王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姚茫父)之意象衷曲,由是豁然进入一个“变法”天地,一时间俊彦纷披,新貌叠映,蔚为风气。这里所谓的变法,发轫于内心世界的再造与尚扬,首先应将其视作一种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命运与个人胸中勃郁之气一并收发的体现,而后产生的新
几千年来,人类与传染病因子一直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在于传染性病毒斗争的历史中,人类付出的代价非常惨痛,直到20世纪抗生素被发现,免疫預防方法不断臻于成熟,我们才逐渐掌握了主动权。本期“奇闻大视野”栏目将解读人类与传染病之间此消彼长的“搏杀”。
朱光萍:生于196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艺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棕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多个艺术机构收藏。  在嘈杂而喧嚣的现今生活中,有一股强而有力的自然之风,用它亲切、温暖、质朴、纯粹和宁静的气息吹遍了我们冰冷的都市,带来了别样的艺术感受。这便是朱光萍棕编艺术所蕴含的千年原生文化的力量。  中国是一个名扬四海的织物大国,其织造传统悠久
1958年生,重庆市荣昌县人,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雕塑创作室主任,四川省天府画院院长,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山水画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1977年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198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200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香港华夏艺术交流中心理事,日本东方艺术株式会社,新加坡中华艺术馆,台北对外文化交
编者按:“艺术与消费”是十五届中国雕塑论坛的主题。旨在探讨当下消费时代环境下的文化形态;艺术演变和艺术与经济之间的消费文化逻辑。自中国的艺术市场出现“井喷”以来,艺术与资本之间便步入了一个新的语境,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本届论坛便是切中当下的文化脉搏,提出了“艺术与消费”这样一个问题,以引起对当下不可回避的时代特性中的艺术境遇之探索与争论,以此来梳理和认识文化在中国政治、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所应担负的
1970年出生于贵州遵义  1980年开始学习绘画  1993年9月至1995年7月就读贵阳师范学院设计系  1996年至1997年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工作室工作  1998年至2001年就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就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主干课程研修班  2006年 创办杭州天际环艺雕塑有限公司     部分雕塑作品  1999年 创作《二龙戏珠》喷泉地雕  1999年
Jiao Xingtao, who has been the director of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Sichuan Fine Arts Academy since 2009, said that the typical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sculpture education in this Sculpture Departmen
Affection Toward “Our Mother - Yellow River”   by Yan Shi  一次与观众对话的城雕维修     1986年4月30日建于兰州黄河之滨的花岗岩城雕《黄河母亲》,于1987年获得首届全国城雕优秀奖,至2006年已度过了20周年。  20年来,她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炎黄子孙和台湾同胞、海外华侨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达二百万余人次。    《黄河母亲
殷小烽教授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在2008年4、5月间他应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美术学院邀请赴澳洲进行学术交流。期间,殷小烽带领南澳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专业学生创作雕塑《嬷嬷人》,并采访了澳大利亚公共艺术家Anton hart。本期刊发访谈录,以飨读者。  2008年4月26日~5月31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殷小烽教授应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美术学院之邀,赴澳州学术交流考察一个月。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