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教育显得越发的重要,而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小学班主任应该怎样开展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角色 班级管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62
  小学教育是学生从六七岁开始接触的正式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开端,此时的学生还是未被涂改的白纸,世界观、价值观都还在开始形成阶段。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又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具备什么特质,需要哪些技能与知识呢?有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工作呢?
  一、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首先要了解小学生对世界还保持着最初的好奇心,对一切都未知事物会有各种不同的奇思妙想,这是一个可塑造的阶段。所以,此时保护他们的生理、心理安全尤为重要。班主任需要了解小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例如多动、厌学),出现的原因、解决方法以及预防方法,要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以温暖的力量支持他们。
  二、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1.学生全面发展的实施者
  班主任的工作决定了他们对学生具有责任与义务,班主任要为学生的学习建设适宜的环境、创建向上的氛圍,让学生在各科老师的教授下学习知识。同时,班主任也要关心班级成员的身体、心理健康。
  2.班级的管理者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但由于被管理对象的特殊性,班主任要以更温和却有力量的态度对待小学生。同时,班主任也要用学识态度、人品气质这些无形的东西熏陶和感染学生。
  3.各种关系的协调者
  班主任要能协调各科任老师与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班主任是科任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者,要随时关注科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而。
  三、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班主任只有具有向上学习的态度,才能感染、引领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为好奇心才是学习的最初动力。而班主任也需要不停学习与进步,无论是对业务知识的探索还是对班级学生的研究,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2.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责任意识是指知道并能做到承担自己的职责的思想准备,并认真负责地履行职责。移情能力是指尊重学生的意见,并能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是班主任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班主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树立对班级的集体意识,自身也要有身为班级一员的意识,只有融入学生中才能更好地了解、指导学生。
  四、小学班主任该如何开展工作
  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不仅包括基本的常规任课学科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并为他们建立档案、组织建设班集体,并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等。
  1.了解学生、建立学生档案
  埃里克森曾提出小学阶段是培养人勤奋感的时期;皮亚杰也提出小学阶段属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学生的思维具有多维性、可逆性。可见小学生阶段是一个需要培养思维与动手能力的阶段。班主任首先要通过一些材料了解小学生的心理诉求,为他们营造一个具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其次是能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自己的观察了解、认识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整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建立学生档案。
  2.组织班集体和培养班集体目标
  班集体的组织与班集体的目标培养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而班集体的目标培养也能使班集体更加团结。小学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是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中介,落实到班级成员各自的具体学习目标。班主任制定适合班级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时,要以班级成员的大致发展方向为基础。班级成员发展目标一致,更能增强班级成员之间凝聚力,而凝聚力使班级成员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班集体的整体发展目标等,还能让每个成员都关注其他人的表现,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向上。
  班主任要让班级成员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使班级活跃起来,构建一个小型的人际关系网,是班主任的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班主任可以在了解班级成员的基础上把控大方向,实行民主选举与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举班干部。要引导班干部协调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也可以实行定期轮换,让更多的班级成员有班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强化他们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以使班集体更加充满活力与生机。
  3.协调好班集体内外的各种关系
  首先,班级成员如班委会与班级普通成员、班委会成员之间总会有分歧与矛盾产生,班主任就要协调好班级内的人际关系,要秉持客观理智而又充满温暖、关爱的态度管理班级。其次,协调班级各科任教师和班级成员的关系,使得班主任真正起到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第三,协调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也很重要,比如开家长会、家访都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发展。
  总的来说,协调好班级内外各种关系,协调各种教育活动和事务的进行,需要班主任分清工作的主次,要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4.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每位班主任都应该重视班级舆论的导向,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环境。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随时了解学生的言行举止,及时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使学生能明辨是非,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可以适当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班级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班集体的存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班级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自主参加到日常性的学习活动中(如班会、晨会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实施)。主题活动能体现一定的教育价值,它要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状况,又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感受与体会,要有创意,才能吸引所有学生的参与。
  培养积极向上的集体舆论,可以借助班会活动、墙报、校刊等形式,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5.培养劳动意识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
  班主任可以通过展示历史成就,如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等,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成果影响深远;也可以讲讲嫦娥探月、高铁飞驰、网络普及等技术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启发学生明白劳动和创造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身边事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学生会更加热爱劳动,养成劳动意识:在学校时爱护劳动工具、维护好劳动环境、珍惜劳动成果,在家庭时能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擦桌子、洗碗,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让学生知道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尊重。
  五、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不仅需要以自身修养为基础做好管理班级的工作,更要有“教育机智”,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前提下,用智慧引导学生更好地挖掘潜能,发挥特长,展现自我。
  比如面对班级突发事件时,班主任要能做到当机立断、沉着应对、公正处理,以及善于总结。每个班主任都是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取得进步的,小学生班主任要及时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不断调整班级管理策略,例如可以在社交媒体中展示学生的“童言童语”,让学生感觉到自豪。或者建立微信群、QQ群,和学生的联系可以更紧密,和家长的沟通可以更及时有效。总之,学习和探索是不间断的,这应是班主任的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 沈丽荣、岳莹莹《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策略》,《华夏教师》2019年第5期。
  [2] 练新琼《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研究》,《科学咨询》2018年第50期。
  (徐艳,1983年生,女,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积累,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需要学生在观察、思考和想象的基础上加强写作练习。而且其中的任何一个知识模块中都包含着大量的基本知识点,比如语言表达技巧,具体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总分等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文从字顺、生动形象地将他们的所
摘 要:“读写结合”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小学中高段“读写结合”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讀写结合”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中高段 读写结合 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34  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可以让二者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语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在此背景下,人们不再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班化教学的理念逐渐成为各学校教师讨论的热点。本文将小班化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探讨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班化教学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31  小班化教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审视当下的教学现状,在课后作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存在忽略预习作业、应付课后作业、抄袭参考答案甚至拖欠作业等不良现象,这反映出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布置中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深度学习这一概念,就深度学习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思维框架的搭建进行论述。  关键词:
摘 要:初中历史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以故事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本文以实际教学为背景,阐述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 应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