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的一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单元,这一单元通过引导学生种植、培养一株植物,了解这株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在新课程教学研究周活动中,我执教了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种子变成芽》,便有了这样一个让我回味的故事。
“老师,我的苗长这么高了,你看!”这是早上七点多,一个学生站在办公室门口等我上班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我一阵高兴,耳边不由响起这几天里同学们对我说的话——
“老师,我家搬了,我把那棵苗也带去了!”
“老师,晚上我把那棵苗放在我写字的桌子上了!”
“老师,我以后请你吃豆子!”
距离上完《种子变成芽》大概有一个月了,说实话,三年级学生做事情的耐心是很有限的,刚开始做一件事时,他们可能情绪高涨,充满探究的欲望,但是两三天一过,就说不定已经忘了是怎么一回事了。看到他们历经这么长时间仍对栽种的植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看到本单元目标全面实现,我暗自庆幸在教学中自己对学生的三次“纵容”。
“纵容”了学生课前的情绪
“那是什么?”
“好像是几颗豆子!”
“不是,是各种种子!啊,也不是的,是种子长芽了!”
“啊,是的!你看、你看……”
课前准备时,一组配有悠扬音乐的图片在大屏幕上播放着。进来的学生看到了,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他们看到老师进来,静了一下,但是感到我并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又用惊喜的语气继续小声地讨论起来……这是《种子变成芽》上课前的一个小前奏。
“学生越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学习,他们的学习效果就越好!”这样的想法让我改变了原先想强制学生静下来上课的做法。所以,当上课的铃声响起,学生没有端端正正地坐好,但看到他们对种子的全神贯注,我若有所获……笑容挂在了脸上!“同学们,你们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吗?”伴着他们清亮的回答,课开始了。
这个小环节,作为课前情景的一个创设,我最初的意图也并不是刻意地想让学生去接受些什么,只是想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潜意识的渗透,结果却出现了上述那一幕!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而人的情绪又可以促进或阻止人的认知过程。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思维敏捷,反应积极。的确,他们是这样感觉到春天气息的:
“种子睡醒了!”
“种子在呼吸新鲜空气!”
“小生命在生长!”
一连串精彩的联想,让我们的种子顿时变得生动!接下来的活动,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开阔!
“纵容”了学生课中的“错误”行为
在课堂播种后的交流环节,我发现有一个小组竟简单地把种子“种”在了水中,我不无惊讶地询问原因,小组的成员争着告诉我,他们要尝试“无土栽培”,非常大胆的想法!但是行不行?我知道发芽还行,但是,要让它开花结果就不会成功了。但望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没有阻止,而是鼓励他们在土中同时也种一盆。如此“纵容”能带来什么?当时,我也是疑惑的。
几天后:
“老师,我们种在水中的种子先发芽了!”
“种在水中的小芽比种在土中的要黄!”
“老师,那个根长得好长!看起来特别清楚。”
“老师,那个水中的小苗太软了,弯掉了!”
“老师,为什么种在土中的小苗长大了,变绿了,但是在水中的小苗现在长不大了?”
“无土栽培行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在听了他们一大堆的“重大发现”后,我提出问题。意图很简单,让他们总结出这类种子是不能无土栽培的。但是他们用一种无比兴奋的口气告诉我:“老师,我们发现种子在水中发芽比较快,但是长不大!土中发芽慢,但是能长大!所以我们决定了,再种一次,让它在水中先发好芽,然后种到土里去……”听到这里,我感到既惊讶又高兴。
“小看孩子的创造力,这是最愚蠢的想法!”
“纵容”了学生对活动材料的选择要求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把教学配套材料里的凤仙花种子带来,但是有几个学生竟然告诉我,他们已经把种子“玩”丢了。我有些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只好说:没有凤仙花子种子的同学可以任意带一些家里有的种子。没想到这句话让许多同学借“机”发挥,上课时60%以上的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出现了改变。课后,学生纷纷在家培植起各种不同的植物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常有学生兴奋地向我报告着他们的豆子、他们的玉米、他们的瓜子……
“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这一次纵容所带来的意外收获,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庆幸我的“纵容”带给了学生自主空间的同时,也不无遗憾——
我纵容了自己的自以为是
在学生播种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把前一活动解剖时剥去了种皮的种子种了下去,看到这个现象,我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作了如下的引导:
“大家觉得种子的外皮有什么作用呢?”
“可以取暖,就像种子的衣服!”
“可以吃!”
“可以保护种子!”
“我觉得没有用!”
学生的回答层出不穷,最后我小结:“有些同学说对了,它可以保护种子,既然这样,我们能用没有种皮的种子播种吗?”我对这样的处理自认为很成功,经过几分钟的讨论与小结,没有学生再用裸露的种子播种了!
但进一步分析学生们的回答,我发现他们对于种皮作用的认识实际上是模糊的,答对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也是“蒙”对的,我的小结只是走了形式,事实上我是把我已有的知识简单地“灌输”给了他们。为何不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呢?为什么不让他们在种的过程当中,去真实体验种皮对于种子的意义呢?为什么不让他们从类似“为什么没有种皮的种子不能发芽长大”的问题中,去建构他们对种皮的理解呢?
科学学习重在过程与经历。失败和成功对学生有着同样的价值意义,有时,失败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在新课程教学研究周活动中,我执教了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种子变成芽》,便有了这样一个让我回味的故事。
“老师,我的苗长这么高了,你看!”这是早上七点多,一个学生站在办公室门口等我上班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我一阵高兴,耳边不由响起这几天里同学们对我说的话——
“老师,我家搬了,我把那棵苗也带去了!”
“老师,晚上我把那棵苗放在我写字的桌子上了!”
“老师,我以后请你吃豆子!”
距离上完《种子变成芽》大概有一个月了,说实话,三年级学生做事情的耐心是很有限的,刚开始做一件事时,他们可能情绪高涨,充满探究的欲望,但是两三天一过,就说不定已经忘了是怎么一回事了。看到他们历经这么长时间仍对栽种的植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看到本单元目标全面实现,我暗自庆幸在教学中自己对学生的三次“纵容”。
“纵容”了学生课前的情绪
“那是什么?”
“好像是几颗豆子!”
“不是,是各种种子!啊,也不是的,是种子长芽了!”
“啊,是的!你看、你看……”
课前准备时,一组配有悠扬音乐的图片在大屏幕上播放着。进来的学生看到了,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他们看到老师进来,静了一下,但是感到我并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又用惊喜的语气继续小声地讨论起来……这是《种子变成芽》上课前的一个小前奏。
“学生越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学习,他们的学习效果就越好!”这样的想法让我改变了原先想强制学生静下来上课的做法。所以,当上课的铃声响起,学生没有端端正正地坐好,但看到他们对种子的全神贯注,我若有所获……笑容挂在了脸上!“同学们,你们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吗?”伴着他们清亮的回答,课开始了。
这个小环节,作为课前情景的一个创设,我最初的意图也并不是刻意地想让学生去接受些什么,只是想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潜意识的渗透,结果却出现了上述那一幕!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而人的情绪又可以促进或阻止人的认知过程。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思维敏捷,反应积极。的确,他们是这样感觉到春天气息的:
“种子睡醒了!”
“种子在呼吸新鲜空气!”
“小生命在生长!”
一连串精彩的联想,让我们的种子顿时变得生动!接下来的活动,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开阔!
“纵容”了学生课中的“错误”行为
在课堂播种后的交流环节,我发现有一个小组竟简单地把种子“种”在了水中,我不无惊讶地询问原因,小组的成员争着告诉我,他们要尝试“无土栽培”,非常大胆的想法!但是行不行?我知道发芽还行,但是,要让它开花结果就不会成功了。但望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没有阻止,而是鼓励他们在土中同时也种一盆。如此“纵容”能带来什么?当时,我也是疑惑的。
几天后:
“老师,我们种在水中的种子先发芽了!”
“种在水中的小芽比种在土中的要黄!”
“老师,那个根长得好长!看起来特别清楚。”
“老师,那个水中的小苗太软了,弯掉了!”
“老师,为什么种在土中的小苗长大了,变绿了,但是在水中的小苗现在长不大了?”
“无土栽培行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在听了他们一大堆的“重大发现”后,我提出问题。意图很简单,让他们总结出这类种子是不能无土栽培的。但是他们用一种无比兴奋的口气告诉我:“老师,我们发现种子在水中发芽比较快,但是长不大!土中发芽慢,但是能长大!所以我们决定了,再种一次,让它在水中先发好芽,然后种到土里去……”听到这里,我感到既惊讶又高兴。
“小看孩子的创造力,这是最愚蠢的想法!”
“纵容”了学生对活动材料的选择要求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把教学配套材料里的凤仙花种子带来,但是有几个学生竟然告诉我,他们已经把种子“玩”丢了。我有些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只好说:没有凤仙花子种子的同学可以任意带一些家里有的种子。没想到这句话让许多同学借“机”发挥,上课时60%以上的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出现了改变。课后,学生纷纷在家培植起各种不同的植物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常有学生兴奋地向我报告着他们的豆子、他们的玉米、他们的瓜子……
“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这一次纵容所带来的意外收获,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庆幸我的“纵容”带给了学生自主空间的同时,也不无遗憾——
我纵容了自己的自以为是
在学生播种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把前一活动解剖时剥去了种皮的种子种了下去,看到这个现象,我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作了如下的引导:
“大家觉得种子的外皮有什么作用呢?”
“可以取暖,就像种子的衣服!”
“可以吃!”
“可以保护种子!”
“我觉得没有用!”
学生的回答层出不穷,最后我小结:“有些同学说对了,它可以保护种子,既然这样,我们能用没有种皮的种子播种吗?”我对这样的处理自认为很成功,经过几分钟的讨论与小结,没有学生再用裸露的种子播种了!
但进一步分析学生们的回答,我发现他们对于种皮作用的认识实际上是模糊的,答对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也是“蒙”对的,我的小结只是走了形式,事实上我是把我已有的知识简单地“灌输”给了他们。为何不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呢?为什么不让他们在种的过程当中,去真实体验种皮对于种子的意义呢?为什么不让他们从类似“为什么没有种皮的种子不能发芽长大”的问题中,去建构他们对种皮的理解呢?
科学学习重在过程与经历。失败和成功对学生有着同样的价值意义,有时,失败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