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近几年,齐河县已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全县教育发展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落实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做好配备工作
配备一定数量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是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而筹集教育信息化资金又是设备配备的前提。为此,我们建立起了教育信息化资金筹集和管理机制,落实了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保障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根据鲁教基字[2007]7号和德教财字[2008]2号文件“学校公用经费中电教费、信息技术教育费(电教费标准为每生每年小学16元、初中24元,信息技术费标准为每生每年小学50元、初中60元)专款专用的规定”,县教育局在核算中心设专用账户,把“两费”(信息技术教育费、电教费)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于齐河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这是落实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来源,每年大约400余万元。
在落实好电教“两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作为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有益补充,学校筹集和教师借款每年大约400余万元。主要做法:为任课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根据《齐河县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笔记本电脑配备工作的意见》采用AA制方案,教育局和教师各出资50%,教师负责使用、维护和保管,5年内属于学校固定资产,5年后转归教师个人所有。为学校配备班班多媒体、微机室等,教育局与学校各出资50%。
自2008年下半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启动以来,到现在共落实教育信息化资金近3 000万元,其中电教“两费”1 300余万元,教师自筹800余万元。购置笔记本电脑5 000余台,齐河县所有中小学任课教师基本达到了“人手一机”的要求,齐河一中、齐河三中、鼎新中学、文玉学校、合理小学、鲍西小学等实现了班班多媒体,为全县初中、实验小学配备多媒体200套(包括40块交互式电子白板),学区小学配备移动式多媒体102套,28个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开通了100 M光缆,建立了网络教研平台,配备了教学资源库。资金的大量投入,设备的配备,为信息化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做好教研工作
齐河县将学校规模大、经济基础好的城区学校或农村中学接入了教育局建的城域网,建立了齐河县网络教研平台。将学校规模较小、经济基础不太强的乡镇中小学,依托互联网构建起网络环境下的教研体系,开展网络教研。
接入教育城域网的学校
为了让学校、老师充分地运用“齐河县网络教研平台”的资源,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我们一方面运用网站的统计功能,通过网上排行榜激励学校积极参与网站建设;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网络教研顺利、有效的开展。
1)上传制度促成长专业化。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平台建立之初,要求各校建立信息发布领导小组,对学校上传文档的数量作出具体要求:“典型教案”每月上传2篇能反映研究的特色教案;“感悟交流”每月上传2篇实验课感想;“课题研究进展”每月上传1篇开展研究活动的资料;“校本培训”每月上传1篇培训活动的材料;“自制课件”每2个月上传1篇原创的教学课件;“特色网页”每2个月上传1篇原创的特色网页;“课题研究报告”每学期上传1篇阶段性研究报告。这些基本要求,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响应,不少学校上传的文章不仅质量高,而且数量远远超出了规定的篇数。
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的专业水平,我们要求他们在深入教学一线听课的同时,撰写听课心得,每学期上传不少于3篇,并定期对副校长参与网上建设情况作出评比,激励他们以行动成为学校网络教研的领头人。此举既锻炼了副校长,又提高了学校教师参与网上教研的积极性。
一系列上传文稿的制度,使越来越多的校长、老师开始认真观察课堂、观察学生,越来越多的校长、老师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
2)回复制度促同伴互助化。网站每月以学科为组织开设主题论坛,有供教师们研究教学难题的“案例诊治”“网上沙龙”;还有为校长们交流管理经验或解答管理困惑而开设的“校长论坛”。
论坛的回复情况,每月要进行定期评比,这一制度促使越来越多的校长和教师们定期阅读他人帖子,从而激发自身的参与热情,架起了校长、教师沟通的桥梁,真正促进了学校间的互帮互学、老师间的同伴互助。
3)推荐点评促引领专业化。教研员作为网站的维护者,一方面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做好优秀文献的推荐工作,如推荐中外教育教学专家的理论、实践文章到“专家视点”等。另一方面,教研员要深入教学一线采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将相关的活动方案、小结等发布在“学科活动”,将各自开展大组活动的讲稿发布在“在线培训”;把听课后的随想、下校调研的小结发表在“教研评点”。这一系列制度,使教研员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在实践中提升业务能力,促进了其引领的专业化。
未接入教育城域网的学校
依托互联网提供的功能强大的网络交流平台,利用网上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起网络环境下的教研网络体系,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对于规模较小、经济基础不太强的乡镇中小学是开展网络教研的一条现实的比较可行的捷径。
1)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教学、教研时所需的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让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就完成资料的交流。而文稿的互传,对教研组资料的收集、分析、共享提供了很多方便。
2)利用网络实时通信技术QQ实现实时交流,通过QQ建立起了齐河县各学科教师群,教师们可以在QQ群发布信息,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交流,使教师们的对话互动面在不断增大,真正实现多向互动。
3)利用QQ空间,让教师上传各种资料,建立起了齐河县各学科教师资料交流共享的平台。
4)教师建立个人博客。个人博客的建立,让教师把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讨论中的意见付诸文字,对教师教学经验的提炼、扩充和传播是颇有裨益的。同时,博客里的论坛也为教师间交流提供平台。
利用电子备课系统,做好教学工作
电子备课是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对传统备课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很多学校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齐河三中作为全县的试点学校,首先推行,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还制定了《齐河三中电子备课管理条例》,这一经验和做法正在齐河县逐步推广,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章立制,做好管理工作
从县教育局到学校都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和实施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校均建立了各项管理、使用登记制度和事故登记制度,制定了设备操作规程,做到各项操作规范化、维护管理制度化,制度装框上墙,并严格执行,切实保障了县电教站、信息中心和学校网络及各种电教设备及时维护和正常运转,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齐河三中制定了《齐河三中电子备课管理条例》,确保了电子备课工作正常开展。齐河四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到了让每个设备都科学运转。首先将电教设备维修维护包干到个人,微机室分包给每个上课的信息技术教师,谁的机房谁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避免了维修工作的相互依赖;其次层层负责,维护重于维修。电教中心老师对机器的维护提出了“软件故障当天排除,硬件问题三天解决”的承诺,还提出了“代用机制度”,一旦出现硬件故障电教中心会为故障班级或办公室提供代用机,不影响班级和教师们的使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教育局)
落实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做好配备工作
配备一定数量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是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础,而筹集教育信息化资金又是设备配备的前提。为此,我们建立起了教育信息化资金筹集和管理机制,落实了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保障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根据鲁教基字[2007]7号和德教财字[2008]2号文件“学校公用经费中电教费、信息技术教育费(电教费标准为每生每年小学16元、初中24元,信息技术费标准为每生每年小学50元、初中60元)专款专用的规定”,县教育局在核算中心设专用账户,把“两费”(信息技术教育费、电教费)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于齐河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这是落实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来源,每年大约400余万元。
在落实好电教“两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作为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有益补充,学校筹集和教师借款每年大约400余万元。主要做法:为任课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根据《齐河县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笔记本电脑配备工作的意见》采用AA制方案,教育局和教师各出资50%,教师负责使用、维护和保管,5年内属于学校固定资产,5年后转归教师个人所有。为学校配备班班多媒体、微机室等,教育局与学校各出资50%。
自2008年下半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启动以来,到现在共落实教育信息化资金近3 000万元,其中电教“两费”1 300余万元,教师自筹800余万元。购置笔记本电脑5 000余台,齐河县所有中小学任课教师基本达到了“人手一机”的要求,齐河一中、齐河三中、鼎新中学、文玉学校、合理小学、鲍西小学等实现了班班多媒体,为全县初中、实验小学配备多媒体200套(包括40块交互式电子白板),学区小学配备移动式多媒体102套,28个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开通了100 M光缆,建立了网络教研平台,配备了教学资源库。资金的大量投入,设备的配备,为信息化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做好教研工作
齐河县将学校规模大、经济基础好的城区学校或农村中学接入了教育局建的城域网,建立了齐河县网络教研平台。将学校规模较小、经济基础不太强的乡镇中小学,依托互联网构建起网络环境下的教研体系,开展网络教研。
接入教育城域网的学校
为了让学校、老师充分地运用“齐河县网络教研平台”的资源,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我们一方面运用网站的统计功能,通过网上排行榜激励学校积极参与网站建设;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网络教研顺利、有效的开展。
1)上传制度促成长专业化。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平台建立之初,要求各校建立信息发布领导小组,对学校上传文档的数量作出具体要求:“典型教案”每月上传2篇能反映研究的特色教案;“感悟交流”每月上传2篇实验课感想;“课题研究进展”每月上传1篇开展研究活动的资料;“校本培训”每月上传1篇培训活动的材料;“自制课件”每2个月上传1篇原创的教学课件;“特色网页”每2个月上传1篇原创的特色网页;“课题研究报告”每学期上传1篇阶段性研究报告。这些基本要求,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响应,不少学校上传的文章不仅质量高,而且数量远远超出了规定的篇数。
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的专业水平,我们要求他们在深入教学一线听课的同时,撰写听课心得,每学期上传不少于3篇,并定期对副校长参与网上建设情况作出评比,激励他们以行动成为学校网络教研的领头人。此举既锻炼了副校长,又提高了学校教师参与网上教研的积极性。
一系列上传文稿的制度,使越来越多的校长、老师开始认真观察课堂、观察学生,越来越多的校长、老师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在反思评判中成长。
2)回复制度促同伴互助化。网站每月以学科为组织开设主题论坛,有供教师们研究教学难题的“案例诊治”“网上沙龙”;还有为校长们交流管理经验或解答管理困惑而开设的“校长论坛”。
论坛的回复情况,每月要进行定期评比,这一制度促使越来越多的校长和教师们定期阅读他人帖子,从而激发自身的参与热情,架起了校长、教师沟通的桥梁,真正促进了学校间的互帮互学、老师间的同伴互助。
3)推荐点评促引领专业化。教研员作为网站的维护者,一方面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做好优秀文献的推荐工作,如推荐中外教育教学专家的理论、实践文章到“专家视点”等。另一方面,教研员要深入教学一线采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将相关的活动方案、小结等发布在“学科活动”,将各自开展大组活动的讲稿发布在“在线培训”;把听课后的随想、下校调研的小结发表在“教研评点”。这一系列制度,使教研员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在实践中提升业务能力,促进了其引领的专业化。
未接入教育城域网的学校
依托互联网提供的功能强大的网络交流平台,利用网上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起网络环境下的教研网络体系,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对于规模较小、经济基础不太强的乡镇中小学是开展网络教研的一条现实的比较可行的捷径。
1)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教学、教研时所需的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让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就完成资料的交流。而文稿的互传,对教研组资料的收集、分析、共享提供了很多方便。
2)利用网络实时通信技术QQ实现实时交流,通过QQ建立起了齐河县各学科教师群,教师们可以在QQ群发布信息,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交流,使教师们的对话互动面在不断增大,真正实现多向互动。
3)利用QQ空间,让教师上传各种资料,建立起了齐河县各学科教师资料交流共享的平台。
4)教师建立个人博客。个人博客的建立,让教师把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讨论中的意见付诸文字,对教师教学经验的提炼、扩充和传播是颇有裨益的。同时,博客里的论坛也为教师间交流提供平台。
利用电子备课系统,做好教学工作
电子备课是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对传统备课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很多学校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齐河三中作为全县的试点学校,首先推行,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还制定了《齐河三中电子备课管理条例》,这一经验和做法正在齐河县逐步推广,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章立制,做好管理工作
从县教育局到学校都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和实施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校均建立了各项管理、使用登记制度和事故登记制度,制定了设备操作规程,做到各项操作规范化、维护管理制度化,制度装框上墙,并严格执行,切实保障了县电教站、信息中心和学校网络及各种电教设备及时维护和正常运转,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齐河三中制定了《齐河三中电子备课管理条例》,确保了电子备课工作正常开展。齐河四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到了让每个设备都科学运转。首先将电教设备维修维护包干到个人,微机室分包给每个上课的信息技术教师,谁的机房谁负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避免了维修工作的相互依赖;其次层层负责,维护重于维修。电教中心老师对机器的维护提出了“软件故障当天排除,硬件问题三天解决”的承诺,还提出了“代用机制度”,一旦出现硬件故障电教中心会为故障班级或办公室提供代用机,不影响班级和教师们的使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