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砚为首,端歙砚双绝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房有“笔墨纸砚”之说。砚虽然在四宝中排位最末,但向来“四宝砚为首”,因为砚台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如今 “四宝”以砚最为多见,爱者最众。
  文房四宝中,除了“宣纸”、“徽墨”、“湖笔”为人所知,其它的“笔墨纸”世人知者甚少。唯独砚台,不仅端、歙、洮河、澄泥“四大砚台”声名远播,更有无数地方砚种流派纷呈。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制砚、辨砚、赏砚成为全民参与的艺术活动。甚至与艺术本身八杆子打不着的洗砚,也登堂入室,“焚香、试茶、洗砚、鼓琴”甚至成为晚明文人小资生活的典范。
  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文人,为砚痴狂的例子屡见不鲜:南唐后主李煜痴迷砚台,就专门设立“砚务官”,“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宋朝爱砚的“文人皇帝”辈出,宋高宗居然亲自参与到砚台石品的讨论中;清代,乾隆皇帝对砚台更是情有独钟,亲自主持编撰了《西清砚谱》;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不仅藏有多方好砚,还编撰了《归云楼砚谱》……
  帝王尚且如此,以笔杆子吃饭,用砚台为垫脚石从文人经科举仕的士大夫就更不必说了:苏东坡看中别人的砚台,不惜以家传宝剑相易;米芾看中了皇帝的砚台,甚至不惜和皇帝相争;清军攻破扬州,城破时史可法身无长物,唯留一方澄泥砚台以明丹青之志……
  一方小小的砚台,饿时不能当饭吃,冷时不能当棉被,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叫人如痴如狂?在寻访了歙、端二砚一老一少二位制砚师后,我慢慢悟出了端倪。
  风堂先生:五十识歙不觉迟
  和风堂先生章嘉陵相约在其砚室谈砚论道。风堂先生说,先不急着说砚,外出采风时得一味好茶,有朋自远方来,我们一起品品吧。风堂起身泡茶,在收藏柜中拿出茶壶、茶杯。茶壶古朴典雅,茶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拿着这么文艺的茶杯喝茶,我有点不习惯了:“我以为,这些都是您的作品,没想到都是茶具?”
  看出我的迷惑,风堂手捧茶杯说起了茶具渊源:“陶壶、陶杯的确都是自己挖土做胚,亲手在景德镇烧制的。我不喜约束,做壶、杯皆信马由缰。因无规矩,所以壶、杯皆不成方圆。”
  茶泡好,放于石质茶几之上。茶几如一方巨型砚台,上面还刻有风堂之印章。不禁感叹:“风堂先生不愧制砚名家,茶几都得砚台气象。”风堂先生听罢大笑:“不是附庸风雅做茶几做成砚型,这本来就是一方巨型歙砚。雕好之后,无处摆放,正好家中无茶几,就用来放茶了。”
  巨砚是选用歙石中上好的老坑料,从砚台精细的做工可以看出,这方砚上风堂先生所花心思颇多。最终却落得做茶几的结局,不禁为砚台不值。见此情形,风堂先生竟然反过来安慰我:“这方砚台,不是没有买家看中。但是买家看中时,我卖的兴致没来,因为这石材是我在深山花费了好长时间才寻得,所以做成砚后,把玩兴趣正浓;等我玩劲过去了,有卖的兴致时,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大概他们觉得它只是做茶几的料,没有兴致买了吧。看来这砚台还没遇到有缘人,那就让它安心做茶几吧!”
  风堂10岁学字,30学画,50学砚。后做陶艺、学瓷画、工摄影,每一种都大成。歙砚虽然只是他诸多艺术形式中的一样,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只。


  和歙砚结缘是因绘画引起。那是1992年,当时风堂正沉迷于绘画创作中。有一次去江西龙虎山写生时,路过婺源。婺源古属于歙县,在古徽州地界,是歙砚主要的产地。对以“雅玩”为人生追求的风堂来说,路过歙砚产地,没有不探寻究竟的道理。谁知,只一次探访,风堂先生就把自己掉进小小的砚台里,整整20年不能自拔。
  风堂作画是泼墨山水,砚台自然是少不了的器物。但是在平时只是把砚台当成生活工具,从未对砚台创作有过“非分之想”。当在婺源深山之中看到歙石,风堂就被石材上自然天成的纹理美镇住。再看当地出产的歙砚,美则美矣,但砚台大多出自工匠之手,匠气太重,整体上,不能对石材之形随形附势;细节上,对石材的纹理之美无彰显。歙石大美自己不把玩一番,那就是暴殄天物。于是花了900元买了一方砚台及石材若干,步行30公里,肩挑背扛背砚台和石材出深山。此时,风堂已经整整50岁。
  回家之后,说做就做。其它人做砚,都有流派、有师承,但是风堂却是孑然一身,没关系,那就自己摸索;别人做砚都有成套的工具,而风堂家里的工具只有几张画笔,无所谓,学理工出身的风堂很快就操纵机床把器械配齐:无师承,不知道工艺对风堂来说,反而是幸事。对于风堂来说,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字、画、砚、陶、摄影都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自己的艺术创作,只是把自己的心境依附到这载体上的过程而已。不拘泥于古法,跳出传统工艺,把自己写字、绘画时的理念融入歙砚制作中来。于是手中的刻刀就成为了画笔,刀下的石材就变成了宣纸。这样,制砚对他来说,就变成了小菜一碟:一副刀为笔,石为纸的立体山水画而已。
  在风堂眼中,砚是“寻”出来的,不是“雕”出的。因为,砚台之美,美在石材。而石材之美,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结晶。而自己做砚,首先是用心灵感受大自然之美,然后用眼睛发现美的石材,最后,才诉之于刀尖端,用刻刀把自然之美态完美呈现。就如同作画时,喜作泼墨山水,一团墨落于宣纸之上,大自然已经把自己的身影在上面投影。而自己做的,只需寥寥几笔就让暗藏之美跃然纸上。
  早几年,风堂一有空闲就到石材产地“寻砚”,肩挑背扛把石材拉出深山,然后坐汽车、转火车把石材从婺源运回南京。如今已七十有一,体力已不复当年,但玩兴更浓,于是在70岁那年,学驾照,买SUV。如今,每当玩砚兴起,就连夜驾车赴婺源,在歙砚的原产地买石材,去古徽州找灵感。


  古徽州是中国徽文化的精髓所在地。“一生痴绝处,无梦到歙州”,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徽州是一个难以割舍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保存最为完好的徽派文化,更有被称之为“文人之宝”的歙砚。一方小小的砚台,走南闯北的徽商把乡情寄托其中;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精华浓缩于里。虽然不是徽州人,虽然50才有幸识歙砚,但透过一方歙砚窥徽文化的万千气象,风堂已经觉得很知足。   闲园主人:点石成砚不端着
  在笔者印象里,端砚是中国传统文人最醒目的标签。任何人,只要和端砚联系在一起,就被烙上了传统文人的印记:家境贫寒却个人清高、身体羸弱却是精神小强;长袍、眼镜、老北京布鞋,再配上两个红袖添香的小丫环,是我在脑海中给未曾谋面的端砚砚师葛志文勾勒出的形象。当和葛志文见面时,我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着西装、梳大背头、开名车、住别墅,完全以高富帅的形象出镜。
  “何时,端砚已显现出这般气象?”眼前的这位,是我采访过的无数个手工艺大师中的一个,却是最另类、最年轻的一位。
  约好的见面地点是在闹市,我以为这儿便是他工作室所在地。上车之后,车辆在熟练的拐过无数大街小巷后,路两旁的高楼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耳畔嘈杂的声响淡去,鸟鸣狗吠声声响起。
  车辆在田间的一栋别墅前停下,葛志文按了声喇叭,蹲坐在门口的黄狗站起来,向主人跑过来,边吠边摇尾。推开一扇大铁门,只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料在墙角边堆成了小山。葛志文看着散落的石料,眼睛就放射出光彩,就像逛商场的女孩看到各式各样的衣裳。看到我对石料有兴趣,葛志文也来了兴致:“广东肇庆是端砚人的麦加,我每年,至少要去朝圣一次,这些石料便是我今年从肇庆选回来的。选每一块石料都像皇帝选妃。”葛志文望着地上的石头,思绪仿佛飞到了岭南。
  岭南,是中国版图上的最南方。古时,因为天高皇帝远,中央政权很难有效约束;因为崇山峻岭阻隔,中原文化难以辐射,因而在古时向来被视为蛮荒之地,一直游离在中华文化之外。直到唐代,端砚在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横空出世。唐时是文人风尚,宋时成为宫廷贡品。再发展到“古之著书人,必用端溪砚”,再到后来 “文房四宝砚为尊,百砚端为首”。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和积淀,如今的端砚突破了地域的藩篱,成为了全民族的文化心理。
  边说端砚的历史,葛志文边玩石头:掂量重量、比划形状、观察纹理……就如同小男孩在检阅自己的玩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把玩良久之后,他选取了一块石头,抱在手里,穿过鹅卵石铺就的小径,跨过精致的石拱桥,走进狭小的石料切割室,步伐轻松如走凌波微步,但整个造型却如同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
  开料室内,刺耳的声响惊飞了周围树上的鸟儿;飞溅的火星让围观者不敢睁眼;最终,弥漫的粉尘把我驱赶出开料室。良久,他才从室内出来,摘下口罩,卸下蓝大褂,带我走进了那栋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门帘上是两个苍劲大字:“闲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是葛志文的“闲园”。号称“闲园主人”的葛志文喜欢田园诗那种悠闲的意境:每天睡到自然醒后,在园内浇浇花,逗逗狗,或接待那些天南海北乘兴而来的朋友;或站在“闲园”阳台上看那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户耕田播种。无论是浇花的雅兴,逗狗的闲情,饮酒的豪气,还是农户们务农时恬静的生活,都是葛志文创作时灵感的源泉。
  在闲适中找到灵感后,把灵感凝聚在刻刀之上,点石成砚,一方方妙手天成的端砚就已成型。


  年纪轻轻,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但是作品风格却一点都不“隐士”;制的是端砚,但是他的端砚却一点也不“端”着:回想起儿时生活的艰辛和母爱的温馨,就制作一方名为《难为的岁月》的砚台来玩味,一个针线匾,一个顶针,乡村生活就跃然砚上——葛志文的端砚作品,不似传统端砚那样风月无边,而充满生活气息;看到西南地区干旱,就创作了一方名为《难以抚平的伤痕》的砚台,一只布满皱纹的手,一片龟裂的土地,让砚台就如同纪录片一样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唐伯虎有句诗: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种惬意的生活,在“闲园主人”葛志文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唐伯虎不会为了换酒钱,把桃树摘成秃枝。“闲园主人”也不会为了名利放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一年最多只做十方砚,只会把其中少部分拿出去拍卖,最好的留给朋友欣赏把玩。
  文房不再,砚台何从
  砚之所以为文人所重,是因为以砚为代表的“文房”代表的是文人的地位,以及文人的价值取向。
  古时,无论是秀才情的“诗词歌赋”,还是上书朝廷的奏章、审判犯人的文书,都是用“文房四宝”来写就。打天下时“枪杆子里边出政权”,治国安邦却要砚台里细磨慢研。一方小小的砚台,就是文人士大夫的“枪杆子”。“砚”通“研”。砚是磨墨的学问,而研则是治国的方针。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文房四宝”的推崇,其实就是对自己合法性的肯定。
  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书写的形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毛笔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为毛笔书写而生的砚台,正在面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实用性正变得越来越弱,似乎正在变成这个时代的“阑尾”。而作为砚台的最大粉丝,文人的地位也江河日下,文人处境不妙,文房地位不保。


  有人急了:“依附于文人、代表文房的砚台,将何去何从?”但是在孤灯下制砚的砚师们却很悠闲:不急,虽说器以用为功,但一部砚台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对这俗语不断挑战的过程。
  唐代以前,砚台大多以实用为主,专供研墨之用。直至初唐时的砚,砚面上一般都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中唐之后,砚台也和其他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并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到了宋代,砚的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砚研墨,也喜爱赏砚、赠砚;到明清时期,藏砚之风盛行,砚台的欣赏性早已凌驾于实用之上;到如今,玩砚之人已经鲜有人会用砚台来磨墨、书写。人们把砚台做得越来越精美,砚台重赏而轻“用”之风愈演愈烈。书写是砚台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砚台如今正生在一个不书写,更无书法可言的时代。   如今的砚台实际上已经变成纯粹的“花瓶”——砚台的实用性不断消减,但是砚台的“江湖地位”却不断增强,这是因为,砚台已经不仅仅是磨墨的工具、盛墨的容器这么简单,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砚台已经成为磨练民族精神的熔炉,优雅生活方式的象征。
  一方小小的砚台,石匠能看到自然之势,画家能看到写意之境,书法家能看到线条之美,雕工能看到刀工之俊,文人墨客能发心中块垒——一直以为,人们都把砚台当成文人专利,其实在一方砚台上,社会每个阶层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投影。
  精神寄托,是砚台之魅。磨墨是砚台最主要的功能,但磨墨只是最简单、表面的含义。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间;砚台之意不在磨墨,而在于磨心。砚,通“研”,砚台,是一方石台。而研台,则是研究的平台。古时,在私塾里,磨墨是每一位学子的必修课。“磨墨如病夫,执笔如壮士”。用砚把墨磨匀的过程,其实是磨练心声的过程。只有如病夫一般,在砚台方寸之间墨汁变得细腻,磨墨人的心态也在磨墨过程中变得平和、淡定。
  如果只作为墨容器的砚,那么随着书写方式的变迁,砚台最终会成为历史的烟云;如果把砚台作为中国人精神容器的砚台,那么一方砚中会有三千世界,每个人在砚台中都有无限空间。
  风堂评砚
  风堂按价值高低为序,定出砚的几个标准:
  一是文化价值
  从砚上得到文化信息和精神内容,这是文化价值即历史价值。
  二是审美价值
  既有传统又有时代审美,具有观赏价值的砚是有价值的砚。
  三是好用
  不好用不是好砚。风堂做砚,砚堂深大,中部低凹自然蓄墨,宜于书画。
  四是发墨
  仅管现下使用墨汁,但必须发墨,不发墨不是砚,玻璃杯盘皆可以盛墨,但不是砚。在砚中:发墨是由石质决定的,硬软适度的砚石是好砚。
  五是自新性
  这是风堂认为很重要的一种特性,它决定砚的发墨好坏,砚石在把墨磨下来的同时自己要不断脱落细粒,否则将越磨越滑,失去磨砺作用。
  六是润
  古时称温润,就是不燥,不燥就是吸水率低,一点不吸水如玻璃也不好,温润的砚能保持水份,墨水不易干。
  七是细嫩
  细嫩则手感好,宜于把玩,细嫩的砚石多半温润,这是相辅相成的,过于细嫩也许不发墨,摸上去如小囡皮肤者为上,细腻中有微微滞感最佳,被称作“孩儿面”、“美人肤”。
  八是纹饰
  纹饰美好比是美女的皮色,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是玩砚的一部份。
  砚的评定大致如此,前面的一、二项,从价值上说比较高,后面是使用性和赏玩性。风堂建议砚要用,砚用不坏,包浆后有特殊美感。长期不用可以洗净或用360号以上的细水砂纸打磨后,擦油和打腊保存。
其他文献
藏历五月十五日被称为卓林吉桑,即煨桑节,意思是“南瞻部洲焚香祭祀诸神的美好日子”,也是世界焚香节。张鹰老师介绍:相传这个节日始于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代,当时神通广大的莲花生大师降服了西藏雪山冰湖里的妖魔鬼怪,藏地因此变得祥和、洁净。藏王赤松德赞为此在海布日神山之巅砌一巨大香炉,亲自焚烧香草香树,传给天空、大地和河流里一切神灵,烟云袅袅,艳阳照射,大有弥漫世界之势,故有南瞻部洲焚香日的美誉。  这种
期刊
飞来峰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飞来峰上,与驰名海内外的佛教胜地灵隐寺隔冷泉溪相望。飞来峰虽然高仅200米,但是由于它是一座石灰岩山峰,长期受地下水和酸雨的溶蚀,山内遂形成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洞外亦是怪石嶙峋。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在天然岩洞的石壁上,或在露天怪石的岩壁上,开龛造像,雕凿出五代至宋、元的石刻造像总计340余尊,不仅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而且
期刊
日隆镇——四姑娘山——枯树滩  2014年7月11日  建国:终于到达长坪村!在“四姑娘山接待站(明星店)”住。  7月11日 凌晨0:30  焦点:比预想的还是要顺利喔,辛苦了。你们昨晚到住宿地入睡很迟吧,现都起身了吗?  建国:凌晨二时《李敖语妙天下》伴睡,稍恹恹。七点半起床,眉间紧迫。到户外小广场打太极,腿肌有些棉软不似以往有劲,气息稍粗。半小时后一套打下来,心气渐沉稳。路上偶有游人出没。期
期刊
藏历六月初四称为珠巴次西节,就是小酒店老板说的转山节。传说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鹿野苑大转法轮宣讲四谛的日子。藏人为了纪念这个圣日,男男女女,相邀结伴,带上茶酒饮食,到野外的山寺去踏青、朝佛。很多人经色拉寺进入娘热山沟,登上岩坡转扎西曲令寺,然后沿着长满红果树和刺柴的羊肠小道到达藏文化的发祥地帕崩岗古寺。该寺庙建筑在一块巨大的龟形石上,相传吐蕃大臣吞米桑布扎在这座建筑里创造了藏文,并在门外的石头
期刊
四姑娘接待站——长坪沟  2014年7月12日  建国:今日无远行,我们在长坪沟各景点转悠,东行至枯树滩回转。一路高山巍峨,绿树叠翠,流水滔滔。主拍两辆山地自行车穿行谷底画面。一架Phantom(“翻腾”航拍器)也有“高原反应”,在3400米左右两次出现小状况,不听使唤。应让研发针对3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增加高原飞行模式。而进阶版的DJIS800(航拍器)飞到4000多米高空还动力十足,飞行自
期刊
他,一个26岁的大男孩,却有超然的气质。  他,肩负着唐卡艺术古老画派——噶当画派传承的责任。他,将唐卡的创作,当成了毕生修行的功课。  他,准备用噶当派画法,重现《千佛图》的辉煌。  他,是笔尖上的修行者。  索南才让,藏族,1988年生于我国著名的唐卡村青海吾屯下村,全村400多户人家就有2000余人从事唐卡绘制。而索南才让所成长的家族更是当地的唐卡世家,他的外祖父——万德加(瑜伽修行者),是
期刊
“每当我注视藏族牧民的目光时,犹如循着一条平直的新路,直抵人心底。这种目光没有闪烁、游移和遮掩躲闪。为什么呢?很简单,没有必要或者说他们还没有学会。”  ——薛华克教授  对薛老师的认识最早并不源于摄影,而是薛老师的人格魅力。早在学生时代,就听到摄影系的学生评价薛老师人品好、为人谦虚,对学生负责,收养藏族小孩,是第一个记录天葬的摄影师,精通西方古典音乐,长相高大英俊……  毕业多年后,亦或缘未了,
期刊
或许,陈友旺个名字在如今浮躁的演艺圈并不响亮。但翻开他的作品,看到徐天宏、邓车、袁术、华武、楚无忌、鲁迅、梅老九、香草爹……太多纵横荧屏,穿越古今的角色名字,就像串在他50多年演艺生涯中闪闪发光的珍珠,不得不让人惊叹。陈友旺的人生之路颇为曲折坎坷,插队务农、投笔从戎,真可谓是饱经风霜、历经沧桑,但这也给予陈友旺与众不同的生活阅历,有人说他是出演“小角色”的专业户,也有人说他是资深的老戏骨,但他说,
期刊
长坪村——甲居藏寨——惠远寺  2014年7月13日  焦点:身体感觉如何?今天有何计划?  建国:昨晚十时入睡,今晨四时醒,异感完全消失,看来已适应高原。早上要离开长坪。想见一下明星丈夫的“明老五”,与他告个别。不料他一早外出忙活去了。只见到他的弟弟“明老四”,摄影留念。明星说,老五比老四还要腼腆。  上午出长坪村沿303省道西行,目的地是丹巴县。路过达维,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1935年4月)
期刊
还记得《变形金刚4》中的这个炫酷场景吗——美国政府旗下的墓风特种部队在行动时,随着技术员一声令下,数十架微型无人监测机仿佛有自我意识般飞赴了战场,为指挥平台提供了事发场地360度无死角的视角。  然而在现实中起码在民用无人机这方面,还达不到电影里那样的智能化和机动性,所以在实际操作民用无人机时千万不要一时玩性大发,不加考虑便把它当成个有自我意识的玩具般理所当然信马由缰,要知道在空中的不稳定因素实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