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主体性学习的含义出发,结合主体性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价值,对当前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加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主体性学习的途径。
【关键词】主体性 初中 信息技术 教学方案
一、主体性学习的含义
主体性学习的含义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本身的主体性得到不断的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的是主导作用,但这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教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学习,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同时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自主、能动和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并且教师还要防止片面的、静止的、孤立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
二、主体性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而主体性学习正是在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构建学生主体性人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三、当前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理解主体性学习
有一些教师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片面地理解为自主学习甚至于就是自学,上课时告诉学生要完成什么任务,然后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步骤操作,并认为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但是初中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都是不成熟的,他们并不喜欢一边看书,一边操作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
(二)主体性学习教学设计不充分
在教学设计时制作的用于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的课件、学件,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发挥或甚少发挥其作用。现在很提倡制作学件,有许多老师上课都制作学习网站,让学生在其中学习。虽然有部分这样的网站能够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不得不在多个窗口间进行切换,常常这边看了,那边换了个窗口又忘了,而且很多网站的学习任务以及操作提示也只是将书上的文字照搬过来,学生看屏幕还没有看书方便,学生仍然做的是依葫芦画瓢的工作,好像机器人一样。类似这样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加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主体性学习的途径
(一)以激励为手段, 促使学习动机的内在化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往往会遭到教师有意、无意的责难。不可否认, 个别学生具有“知耻而后发奋” 的品质,但大多数学生会在教师的批评、挖苦讽刺的教育方式下失去学习的动力, 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但是,当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鼓励被激起之后, 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渴望成功的欲望,会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发出“我要学” 的内心呼唤。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成功联系在一起的,能够获得成功的学习,学生才可能对它产生兴趣。因此要持久地保持这种学习的热情,还要帮助他们获得各种大大小小的成功,要在他们获得成功时,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尽可能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需要,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成功过程中的失败,指导学生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初一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他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比如教学《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内存,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便学会了。
(三)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目标确定,确定目标时要注意科学性,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目标,并且对于每一个学生,要让目标是学生可以达到的,又必须是经过努力达到的。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目标,寻求问题的答案,当有困难的时候,鼓励他们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协作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赵生勇.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有效途径[J].青海教育,2004.
[2]李庚南.关于学生主体性学程导进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育,2002.
[3]曹定平,曹艳.对“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关键词】主体性 初中 信息技术 教学方案
一、主体性学习的含义
主体性学习的含义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本身的主体性得到不断的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的是主导作用,但这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教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学习,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同时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自主、能动和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并且教师还要防止片面的、静止的、孤立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
二、主体性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而主体性学习正是在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构建学生主体性人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三、当前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理解主体性学习
有一些教师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片面地理解为自主学习甚至于就是自学,上课时告诉学生要完成什么任务,然后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步骤操作,并认为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但是初中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都是不成熟的,他们并不喜欢一边看书,一边操作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
(二)主体性学习教学设计不充分
在教学设计时制作的用于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的课件、学件,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发挥或甚少发挥其作用。现在很提倡制作学件,有许多老师上课都制作学习网站,让学生在其中学习。虽然有部分这样的网站能够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不得不在多个窗口间进行切换,常常这边看了,那边换了个窗口又忘了,而且很多网站的学习任务以及操作提示也只是将书上的文字照搬过来,学生看屏幕还没有看书方便,学生仍然做的是依葫芦画瓢的工作,好像机器人一样。类似这样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加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主体性学习的途径
(一)以激励为手段, 促使学习动机的内在化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往往会遭到教师有意、无意的责难。不可否认, 个别学生具有“知耻而后发奋” 的品质,但大多数学生会在教师的批评、挖苦讽刺的教育方式下失去学习的动力, 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但是,当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鼓励被激起之后, 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渴望成功的欲望,会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发出“我要学” 的内心呼唤。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成功联系在一起的,能够获得成功的学习,学生才可能对它产生兴趣。因此要持久地保持这种学习的热情,还要帮助他们获得各种大大小小的成功,要在他们获得成功时,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尽可能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需要,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成功过程中的失败,指导学生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初一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他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比如教学《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内存,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便学会了。
(三)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目标确定,确定目标时要注意科学性,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目标,并且对于每一个学生,要让目标是学生可以达到的,又必须是经过努力达到的。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目标,寻求问题的答案,当有困难的时候,鼓励他们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协作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赵生勇.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有效途径[J].青海教育,2004.
[2]李庚南.关于学生主体性学程导进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育,2002.
[3]曹定平,曹艳.对“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