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的笑与含涩的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love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阿Q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可谓大名鼎鼎。《陈奂生上城》是当代作家高晓声的代表作,是“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这两部小说虽然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但这两部小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分别塑造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农民形象,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鲁迅用现实主义手法,冷峻尖锐地揭露了存在于阿Q身上的劣根性:自卑、自贱、自欺、欺软怕硬、狡猾、狭隘、守旧、麻木不仁。时间过去了五十年,新时期作家高晓声在其“陈奂生系列”小说(如《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中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陈奂生。高晓声在对生活进行清醒、严峻的思索后,刻画出了存在于陈奂生身上的弱点:自卑、自我麻醉、保守、习惯性的圆滑和投机取巧。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陈奂生上城》以朴实凝重的写实笔触,通过对陈奂生进城卖油绳所经历的奇遇的描写,生动展示了陈奂生微妙复杂的心灵历程,出色地塑造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形象,主题深刻,手法新颖,语言朴实凝炼,幽默风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小说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落后愚昧心理及农村社会的落后。《陈奂生上城》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阿Q和陈奂生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是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所以《阿Q正传》与《陈奂生上城》是异中有同的,都是通过幽默、诙谐、讽刺的语言外表,生动的心理刻画来塑造喜剧性的人物形象,揭露国民劣根性的悲剧主题,虽然这种劣根性在两部小说中主人公具体的性格表现上有差异,但都具有共同的“受害—施害”的人性结构特征。
  鲁迅的《阿Q正传》与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同时为中华民族争取新生、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分别在各自的时代里,以清醒的民族自省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通过乡村灵魂的理性观照,提出了改造国民灵魂,启发农民觉悟的重大社会问题,表现出了前后的趋同性、相似性。但是相似并非意味着等同,高晓声通过陈奂生灵魂的观照所寄寓的忧愤远不如《阿Q正传》的深广;对民族灵魂弱点的批评和鞭挞,也难与《阿Q正传》的彻底和犀利比肩;陈奂生的形象更不如阿Q形象之普遍、典型。本文仅此二者在艺术手法和风格的表现上做一比较论述。
  《阿Q正传》与《陈奂生上城》从艺术风格上讲皆寓庄于谐,令人读之轻松,思之沉重,但是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是笔墨酣畅地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批判。有时为了突出这嘲讽和批判,作者甚至采用漫畫式的夸张手法,将精神胜利法的种种病症肆意放大,以便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由此激发他们走向改造国民性的自觉与实践。主人公阿Q的精神胜利法愈是得到了喜剧性的成功,就愈趋近了悲剧性的失败,这就使鲁迅笔下的阿Q,虽然也能让人不断地笑出声来,但却是“含泪的笑”。阿Q身上所体现的民族性格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典型性,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挖掘深刻,否定彻底,批判犀利。
  阿Q确实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然而作为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体现者,他就又成为一个巨大的象征符号,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心理特征的象征物,也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普遍弱点的象征物,许广平在戏剧《阿Q正传》首次公演时指出“阿Q不但代表着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同时也代表世界性的一般民族弱点”。这就是说阿Q形象的普遍性大于阶级性,阿Q精神胜利法不独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普遍存在,也在其他社会基层中普遍存在。同时,还是具有世界性的常见的文化心理形象,甚至具有“现时”性,以致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我们都可以从周围的人们或自己的身上,看到和感到阿Q的影子。鲁迅自己也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鲁迅《俄译本<阿Q正传>序》,《鲁迅全集》第7卷,82页;《<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3卷,379页。)阿Q的精神胜利追求早已达到了集大成的“精神胜利法”的境界。作者站在全民族、全球的高度,在纵的历史精神连结与横的世界文化参照下挖掘,重铸民族灵魂,使我们既看到了历史向现实下延,现实向历史回溯,又看到了作者对整个民族文化人格的缺陷从客观上所做的美学概括,从而达到了有限的具体的艺术描写与民族精神的外延宽广的艺术概括的统一。
  阿Q精神胜利法完全是一个弱者不甘忍受压迫和屈辱,处处企图挣扎和反抗,而环境又使他力不从心时,在无可奈何中所采取的一种以虚幻的胜利来安慰自己在现实斗争中的失败,借以来麻醉灵魂,支持自己活下去的自我解脱的方法。它虽然是灵魂上的一种扭曲,但却与人的求生本能密切相联,使人在面临威胁和陷入困境时,通过这种精神移位,迅速从精神上获得自救。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但是高晓声对他笔下的主人公——陈奂生却多少有偏爱之心,冷静的剖析中常常渗透着温暖的同情,读之会感到在沉重中又会有一种轻松感。这就正像作者所体会到的:“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松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种沉重中的轻松感,大大地减弱了作品对主人公灵魂忧愤感的传达。在作者的笔下,陈奂生已经在向旧的受压抑的贫困生活告别,在向新的生活迈进。他通过精神胜利法所追求的不再是求生存的低层次的需要,而是“求发展”的较高层次的渴望,即在精神上超越那個沉默寡言的旧自我,真正在乡邻面前赢得做人的自尊和应有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陈奂生并不会如阿Q似地一味沉于制造一个又一个虚幻的精神胜利空间。高晓声让他的主人公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追求,居然在他所处的环境和群体中如愿以偿,这就表明了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无形中大大减轻了对国民文化心理的历史积淀物的批判和鞭挞的力度,消解和淡化了陈奂生追求精神胜利的悲剧性。作者对人物的这种态度,就使人物性格中那些令人压抑的悲剧意义,不时为欢快的叙述基调所掩盖,于是在一味的轻松幽默之中,民族忧患的深沉感也就在读者的哈哈笑声中,不知不觉地走向了消解,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略“含涩味的笑”。
  在创作方法上,高晓声虽然和鲁迅都用写实的手法,以小见大,平中见奇,但高晓声写实重在描绘出生活的原生态,追求绝对的“形似”,但是过分的“实在”框住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致使陈奂生只能停留在新时期的一个农民的典型的位置上。然而鲁迅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通过写意达到逼真的神似”效果,他更多的通过漫画式的夸张笔法写意,形神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使读者的艺术想象得以激发,从而将读者引导到了一个审美的高度,使阿Q越过一个农民身份的限制,成为了一个普遍性极广的典型。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8.
  [2]鲁迅.阿Q正传[M].
  [3]高晓声.陈奂生上城[C].中国当代文学名著选读.2004
  [4]王喜绒.变革年代的喧哗——中国现当代小说比较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5]鲁迅.鲁迅小说全编?阿Q正传的成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6]高晓声.且说陈奂生[J].人民文学,1980,(06).
  [7]楚春秋;中国人就是中国人[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孙雪梅;陈奂生性格的民族性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漆福刚;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的“阿Q气”[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常纪;鲁迅国民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其他文献
和往年一样,2017年的宜昌中考作文再次受到业内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好评。题目如下: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
黄厚江(2011)关于“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悟,强调主体自身的参透”,这也就是笔者今天要说的“自悟”。每一篇文本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本身——学生阅读、学生体验、学生感悟,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本身的主动性。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引导、激发让学生领略阅读之“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人所难得皆为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古诗文传统文化精
林冲是不是“英雄”?相信绝大多数语文同仁对这个问题都会持肯定答案;可是联系《水浒传》中林冲的主要言行来看,林冲实在与“英雄”形象大不相符。《语文建设》2016年第9期刊载了拙文《对林冲形象的再认识》,笔者的结论是:为使自己有容身之地而视他人生命如草芥,为保证自身安全而不惜强行休妻,面对仇人无动于衷麻木得令人震惊,这就是《水浒》原著中的林冲。这样的林冲能是“英雄”吗?值得今天的师生崇敬吗?  其实,
湖北省宜城市小河中学教师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当“新材料作文”兴起时,语文老师们立即将相关写作模板“研制”出来;当“任务驱动式”作文大热时,我们马上又将这种作文的立意方法、段落结构、论证方法整理出来……可是学来写去,我们却悲哀地发现,期待中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作文没有出现,却出现了大量低幼化、模式化的“假议论文”。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局,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的议论文写作
南黄海之滨,有着被誉为“中国海鲜之乡”、“南黄海旅游胜地”、“绿色能源之都”的江苏省如东县。网络平台上,有着“如东县实验中学博客”平台。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有着两个江苏省特级教师的工作团队;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获得了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有一个拥有90个教学班、近6000名学生的规模庞大的卓越学校——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在这样一个博客空间,有一个融合沪、
《陈情表》作为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中被视为古代抒情文学名篇,重在讓学生体会祖孙之情,促进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孝道的理解。而对于写作技巧的讲解往往是一笔带过。其实它不仅是抒情散文,更是一篇应用文。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基于此,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文章结构和语言两方面深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以片段式的写作帮助学生内化这种“拒绝”技巧。  一、层层推进,
笔者曾担任成都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公招考试的评委,在面试提问环节中,主考官特级教师刘朝纲就初中课文《社戏》向一考生提问,现转述如下:“本文的题目是“社戏”,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看戏前的场景,很少涉及“社戏”本身,这样是不是文不对题、离题万里呢?”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考生显得不知所措,忽视了此问题隐含的逻辑陷阱:标题若没有和文章内容完全相关就是文不对题或者离题万里。公招面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生的准备
审美教育,不仅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还包括运用自然、社会、物质与精神等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旨在达到美化人们言行举止,提高人们品德情操与心智美德。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则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这一平台,利用课本以及其他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知识、思想、言行、情感等诸多美学教育。  一、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不可或缺  审美教育不可或缺,有政策层面原因,有学科因素,也有其实际
现有对《藤野先生》的解读文章,大多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探讨此文的思想价值为主,而依从并沿着文字的路径步入其思想殿堂的研究却不多。比如关于“清国留学生”辫子的研究,有关资料都认为这是“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象征:颜雄在《〈藤野先生〉三题》中写到:“……看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邱文治在《〈藤野先生〉析疑》认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