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香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gu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月回乡,一进楼门,就看到了艾蒿,长长的一束斜插在人家的铁门上,暗绿的叶子微卷,露出银白叶背。一层一层上楼,各家的铁门贵贱各异,可是大半都插了艾蒿。满楼都是微辛的艾蒿香,有人曾形容那是睡着了的花,屏住气息的嫩叶,还带着一股淡淡的烟味,像是谁忘记把篝火熄灭了。
  我家也插了,妈妈说:楼下小菜场就有卖的,五毛钱一把——是快端午了。
  在北京没见着艾蒿卖,当然这只说明我孤陋寡闻,而北京是迷宫之城,博尔赫斯小说一样深不见底。报上倒说过老北京端午风情,也与艾蒿有关,但那只是应时吧。
  楚地五月初夏,蚊蝇渐渐猖獗。花前月下的两个人,一边说“大堤女子不要钱”,一边相帮着拍打蚊子,是为甜蜜言语下脚注。若有俏婢儿,在她脚侧点一束艾蒿,腾腾烟雾里,两人都成了神仙人物。
  艾蒿不是什么罕物儿,能放很久,叶秆越来越硬而脆,扑簌簌。美女向来招蜂引蝶,我却不幸地招蚊子,打之不尽,赶之还有,没多久就咬一身包,我乱抓一气。我妈一看到就制止:“会抓破的。”去厨房,我知道她是去煮艾蒿水了,渐渐闻到中药香。
  常常在上网、看书、打电话,总要她千呼万唤才冲到卫生间,浴缸里,艾蒿汤影影的绿,我大白鲸一般浸进去,简直有春寒赐浴华清池的志得意满。真能止痒祛湿吗?难说。或许不过如小黄瓜贴脸或者何首乌洗发,象征意义高过实用。
  有一年去周庄,吃人家的青团,很爱那初物的绿及淡香,不冒失不过分,问是什么。有人答是野菜,有人说是野草,到底有老婆婆给出标准答案:艾蒿。
  艾蒿也就是草。艾特托玛夫曾形容他的祖国是一片长满牛蒡草、艾蒿和车前子的荒原;安房直子写过孩子们上山采艾蒿,被变成了兔子;张爱玲笔下的薄命小女佣叫做小艾,日子的确是野生野长。不过小艾是蒌蒿,倒不是艾蒿。
  前几年我膝盖受过伤,也懒得打理,现在它却像痴心不改的初恋情人,时时跳出来骚扰,拍片子又说一切正常,武汉正是梅雨天气,膝盖又适时地疼起来,妈妈就给我几根艾条。我一惊,呀,艾蒿香是我永远不会陌生的。夏夜里,一天家务后,妈妈常常斜偎在躺椅上,膝弯手腕处,淡淡点一根艾条,炙她六十年劳顿的关节。现在轮到我了——原来时序的沧桑不是诗不是文,只是一把燃着的艾条。
  [简评]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佳作。作者笔下的艾蒿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无论贫富贵贱,家家都买得起、用得着;它的叶子有香气,可以入药,可以食用,又可以用来灼炙等;艾蒿还和端午节的家乡民俗联系在一起,被人们赋予象征意义。作者以艾蒿喻人生,平凡的人生自有意义,平平淡淡、快快乐乐地生活才是人生的常态。另外,其中也隐含着对故乡多年不变的风俗的眷恋和对艾蒿品行的喜爱。
  [作者单位:广东顺德伦教中学]
其他文献
走在冬的边缘  401班占玲    我体验了春的大地复苏,体验了夏的热情似火,体验了秋的丰收喜悦,但——冬天,来了吗?  窗外少了鸟的叫声,它们去哪儿了呢?去过冬了吗?寒风冷冷地吹着,扬起树上轻柔的叶子,那叶子飘飘然,便离开了它那温暖的家。看着这场景,不免感到一丝悲伤,叶子为什么会落下呢?它不爱它的家吗?还是冬天快要来了呢?此时阳光以它最艳丽的光芒斜射进室内,仿佛告诉我:“不,冬天还没来,我要让大
期刊
我能  一考生    面对狂风巨浪,海燕对自己说“我能”;面对山路崎岖,旅人对自己说“我能”;面对强者如林的高考,我也要说:“我能!”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年轻的生命需要“我能”来增光添彩。为了理想,我们需要这份自信、勇敢。让“我能”的声音回荡在岁月谷中,用汗水而不是泪水充实我们的生命。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这样一种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成就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中
期刊
一    构成较为长期稳定的读书消费行为发生的个人条件,至少有以下几种,必须同时或部分拥有:基本阅读能力、闲暇、经济能力。个人对信息的不同追求,形成图书市场上各种主题的分割,统计数据一般用饼图表示各主题占图书发行销售总额比;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阅读的依赖性需求的多元,取决于个人阅读兴趣的浓淡。就市场出版而言,服务于基本阅读力的出版物不构成卖点,它面对政府实现公民义务教育临界约束;就自由阅
期刊
我不断诉说着  脚下这片土地的沧桑,  那是用记忆积累起的  轻薄若空气般的忧伤。  我曾目睹天空的朝彩,  我曾聆听林中的飞鸟。  我脚下这片浮华褪尽的土地,  沉着,却有掩饰不住的伤感与孤独,  那是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的故事,  喑哑在凄凉的长亭外。  那是一只心事重重的蜻蜓的爱情,  迷失在寂寞的池塘里。  我湿热的脉搏正在升起  一个无法诉说的冲动,  我疯狂的想为你  撑起一片没有委屈
期刊
小说的标题《风吹稻浪》十分惹眼,它既能让你想起那部同名奥斯卡获奖影片,又能给人以无限田园生活的遐想,而读完这篇小说,却发现故事情节和预想的完全不相符合,但你又不能不说“风吹稻浪”这四个字用得非常恰当、准确,因为正是这四个字串起了整篇小说。  “风吹稻浪”第一次出现在文章首段,渲染出沉甸甸的丰收给娘带来的喜悦,“秋风”“吹弯了稻子的腰,一摇一摆,像荡秋千”,而娘呢,正“咧嘴笑”呢!这也恰恰成了情节展
期刊
看过一幅摄影,整个画面几乎都是膝盖以下的行走,各式各样的腿穿行在宽敞的路面上。我不知道这幅摄影来自怎样的契机,但那音乐一样的脚步声,肯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和音,让我们振奋,寻找到前进的勇气。摄影师在那一刻找到的绝不仅仅是抓住镜头的灵感。  有一次,走廊上的脚步声打动了我。  当时我在一个城市漂泊,我忽然病了。就在那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可能从我有气无力的回话中听出了信息,那是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应该是
期刊
但我仍然相信,在每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里,都有一个能容纳所有感动的器皿,也许是瓶子,也许是别的什么……    清晨,我到田间散步,被两个小孩挡住了去路。这是邻居家的大毛和小毛。两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拨弄着一个瓶子,全然没有留意到我的靠近。我驻足细看,那是一个造型美丽的玻璃瓶,有着修长的瓶颈、微微凸起的瓶身。瓶子洗得很干净,初升的太阳柔和地照在瓶壁的水珠上,晶莹剔透,惹人怜爱。  我正想绕过去,却听小毛说
期刊
诗意地生活  一考生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柏拉图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
期刊
在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同题材诗词比较阅读鉴赏题频频闪亮登场。的确,在对比中更能彰显不同作品的主旨风韵,体现不同作品的精神内涵,同时更能提高学生鉴赏诗风词韵的能力,值得我们重视。  例1 (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  (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
期刊
小小说亦称“微型小说”,是小说文体中最精致、最微小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小小说就具备了小说应有的文体特质——人物、环境、故事等小说要素。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因为小小说文字大多是2000字以内,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浓缩小说的内涵,将小说文体应有的精神内涵、艺术品格、审美容量浓缩于短小精悍的篇幅之内,将作者对世界的认知、精神的指向、生活的思考、审美的体悟灌注于作品,传达给读者,给人艺术的享受。  最
期刊